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作者

刘霞 孙耀辉

湖南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413000

现代职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本质上就是为了培养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2014 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各地要高度重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 [1]。同年,国务院提出了“校企联合培养”[2]。2015 年至 2018 年,教育部确定了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 [3]。2022年《职业教育法》修订,学徒制上升为国家制度 [4]。此背景下,培养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社体专业未来发展的必然举措。

一、现代学徒制在社体专业中实施的意义、必要性

现代学徒制是现代职业教育和传统师徒制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借助校企间的深度合作以及师傅与教师的联合传授,对学生开展深入的专业技能培养。推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对社体专业这种应用型强、实践性突出的专业,具有重要意义。该模式能够促进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使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精准对接,提升人才培养的实效性;推动“1+X”证书制度落地,实现职业资格认证与学历教育的有机衔接;同时,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打造“教练 + 教师”双导师队伍,创新“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培养机制。此外,现代学徒制还能优化体育行业人才供需结构,有效缓解健身俱乐部、体育培训机构等企业对高素质社会体育指导人才的招聘难题,为体育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针对当前社会过度强调学历文凭、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社体专业如果能够积极求“变”,积极推行现代学徒制改革,通过“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实现人才培养升级。使学生在校期间由专业教师夯实运动科学理论基础,实训阶段由健身俱乐部 / 体育企业的资深教练传授实操技能,最终通过订单式培养实现人才精准输送。这种“课堂 + 场馆”的双轨教学模式,既可以打破传统学历教育的局限。又确保了学生获得行业认可的职业技能认证,为体育服务行业培养了大批“能教学、懂管理、会运营”的复合型人才,能有效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认可度。

二、社体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策略

(一)强化岗位工作要求,训练学生岗位实操能力

高职院校社体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运动技能训练、体育教学实验、健身指导实训和社会体育实践等。高职院校应将现代学徒制的特点结合社体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进行系统设计,优化实践教学结构,提高实践教学的占比,推动运动技能训练与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教练等资格证书相衔接。注重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与现代运动科学技术的结合,实现课堂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训、赛事组织、社区体育服务等实践活动有机融合。深化校企(社)协同育人,加强与体育俱乐部、健身中心、社区体育服务机构、体育赛事公司等的合作,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共享企业(机构)的健身场馆、运动康复实验室、体育赛事运营等资源。依托体育行业真实工作场景开展实践教学,强化学生运动指导、赛事策划、健康指导、体育营销等实际操作能力,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素养。以社体专业“岗位实习”为例,学校与体育企业(如健身俱乐部、体育培训机构)共同制定实习方案与考核标准,企业导师(如资深健身教练、体育经理人)按照行业规范指导学生实训。学校全程参与实习监督,学生在“师带徒”模式下,直接参与健身课堂设计、会员服务、体育赛事执行等工作,实现学习与职业岗位的无缝衔接,帮助学生提升职业能力与实践积极性。

(二)培育综合职业能力,聚焦学生工作素养提升

在英国的传统学徒制中,学徒只能习得本企业某固定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在社体专业领域存在明显局限:学徒仅能在单一体育机构(如健身俱乐部)学习特定岗位技能(如基础器械指导),培养出的人才往往缺乏运动处方制定、突发事件处理等综合能力,以及团队协作、客户沟通等职业素养,成为机械执行简单任务的“操作工”。而英国现代学徒制则充分体现了“综合职业能力本位”理念,其培养的“能力”是知识(运动科学理论)、技能(教学指导技术)和态度(服务意识)的有机整合。综合能力本位思想所强调的能力与一定的职业情景相联系,而且还具有复合性、职业性、拓展性、人际协调性等多种特征,包括技术实践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因此,社体专业现代学徒制下的职业能力培养要始终结合真实体育服务场景(如私教课程、社区体育活动),涵盖专业技术能力(如体适能评估)和职业关键能力(如会员关系管理),注重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以适应体育产业升级(如数字化健身趋势)。因此,培育社体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就要建立校企协同培养机制,由体育院系与健身连锁集团、体育赛事公司等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学校侧重教授运动解剖学、体育心理学等专业理论基础,企业导师(资深教练 / 赛事经理)通过真实案例教学(如现场处理会员投诉)培养应变能力。

(三)项目引领双师共育,学做融合能力提升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其显著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比较符合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二者的结合,可实现目标指向多、培训周期短、见效快、可控性好、理论与实践结合等多个教学优势。社体专业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采用“项目引领、双师共育”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具有显著优势。其应用能有效解决传统技能传授碎片化的问题,通过真实工作情境中的任务驱动,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显著提升学生的职业胜任力。社体专业通过该模式可以利用真实体育服务项目为载体,由校企双导师协同指导,学生通过完成体育赛事策划、社区健身指导、运动康复方案设计等实际项目任务,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这种“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方式,可使学生在项目实践中自然习得社会体育组织管理、运动技能教学、健康评估等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1] 江笑婵. 现代学徒制发展现状及对策[J]. 科技文汇,2020(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0361 号(教育类 043 号)提案答复的函 [Z].201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的通知 [Z].201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Z].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