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论述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蒋卫东 杨礼
成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041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确立 2035 年建成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关于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论述,是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我国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目标前进的战略指南。
将习近平关于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论述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就是要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虽然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青年是国家的人才宝库,青年时期是创新创造的宝贵时期。习近平关于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论述,就是要激发大学生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勇做改革创新的生力军。
一、习近平关于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2024 年6 月24 日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首先指出建设科技强国是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和关键部分;其次,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实践中形成的规律性认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强调这些宝贵经验必须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最后,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科技强国进行了战略谋划,强调从五个维度加快推进科技强国建设。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分析
《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三章《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第三节《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主要围绕改革创新的主题展开。第一目“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显著特征”,通过历史逻辑的演进阐明了变革和开放是中国的鲜明特色,并进一步指出,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第二目“改革创新是新时代的迫切要求”,通过人类社会发展时间轴的递进,揭示出改革创新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迫切要求,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将越来越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竞争的主战场,建设科技强国只争朝夕,刻不容缓。第三目“做改革创新生力军”,讲述大学生该如何将弘扬改革创新精神贯穿于实践中、体现在行动上。
课程面对的是大一新生,学情分析如下。
1.受众群体的认知基础。在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 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中,学生们初步认识到,“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创新有一定程度的理解。
2.受众群体的特征。大学生群体热爱祖国,充满青春活力,学习能力强,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思绪活跃,他们敢于突破陈规、挑战权威,有创新创造的无限潜力。他们年龄基本上是“06 后”,是移动互联网原住民,比较依赖于电子产品(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和网络,信息接收渠道主要是网络,目前尤其是以短视频和直播的渠道为主,信息和知识呈现碎片化特征,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3.受众群体与课程内容的适应度。课程内容容易引起大学生群体的共鸣,他们对科技创新成果有着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部分同学比较关心时事,但作为大一学生,他们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缺乏对国家大政方针、战略举措的认识理解。他们对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意义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对于党中央在推进实施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举措上缺乏认知。
三、习近平关于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论述与改革创新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
在我国推进高质量发展和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提出关于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论述,就是弘扬当代改革创新精神的题中之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教学融合过程中,必须把握好科技强国建设中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改革、开放的内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1.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创新的基础还不牢固,创新水平还存在明显差距,在一些领域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扩大趋势。要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凝聚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我们尤其要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创新要坚持“四个面向”,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组织推进战略原创性、基础性研究。
2.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我们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但科研和经济“两张皮”是我国多年来存在的一大痼疾。另外,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水平较低、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我们要完善政策支持和市场服务,促进自主攻关产品推广应用和迭代升级,使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
3. 改革就是一种体制机制的创新,科技体制机制的改革要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将改革进行到底。改革就是要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我们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要深化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改革,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要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完善科技奖励、收入分配、成果赋权等激励制度,让更多优秀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释放创新活力。
4.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我们要坚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
5. 以开放合作促创新。我们要坚持以开放合作促创新,健全科技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完善面向全球的创新体系,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补齐开放合作创新的制度短板。我们要紧盯世界科技前沿,积极开展前瞻性研究,以开放、平等、合作共赢的态度广泛开展与国际科研机构的交流学习,持续推进前沿性和颠覆性科技攻关,勇于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与法治,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 年2 月第2 版,第 96-104 页。
[2]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关于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的若干意见,2024 年6 月11 日。
[3] 习近平: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求是》2025 年第7 期。
[4] 孟子凌 周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论述探析,领导科学论坛,2025 年第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