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地方水利投资集团国企改革与水利新质生产力的协同发展研究

作者

张哲睿

福建省水利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1

摘要:新发展阶段下,地方水利投资集团深化改革与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支撑的水利水务新质生产力建设的协同推进已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命题。当前,水利投资集团在改革进程中面临治理效能不足、融资渠道单一、数字化转型滞后、人才储备不足等挑战。基于此,探索国企改革与新质生产力协同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地方水利投资集团为切入点,分析了治理体系优化、投融资管理创新、智慧平台构建及人才培养机制等关键领域的发展路径,提出了深化改革与提升生产力的协同推进策略,旨在为水利投资集团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水利投资集团;国企改革;新质生产力;协同发展;治理创新

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提出更高要求,地方水利投资集团作为水利建设投融资主体,正面临深化改革与提升水利新质生产力的双重任务。探索改革创新与效能提升的协同发展路径,对推动水利事业现代化建设、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优化国企治理体系架构,激发改革新动能

优化地方水利投资集团治理体系架构是推动国企改革的首要任务,其核心在于构建权责明晰、运转高效的现代企业制度[1]。地方水利投资集团可设立由专业人士组成的独立董事会,赋予其重大事项决策权和经营层考核权,董事会可下设战略、提名、薪酬与考核等专门委员会,这种制度设计有利于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基础上,建立健全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控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可构建“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全面覆盖”的大监督格局,将业务、财务、审计等监督职能有机整合。企业经营层面,推行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制度,明确管理层经营目标和考核指标,建立与企业改革发展相适应的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在业务板块划分上,水利投资集团可实行主辅分离改革,把水利水务主业做精做强,辅业则采取市场化方式运作,形成“主业突出、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业务布局。优化治理体系不仅提升企业运营效率,更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完善科技创新决策机制,推动创新驱动、数字转型等新质生产力发展举措更好落地。

二、创新投融资管理模式,提升资本运作效率

创新投融资管理模式是地方水利投资集团深化改革的核心环节,其资本运作效率直接影响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能力。在市场化改革背景下,投融资管理模式亟需突破传统路径依赖,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2]。一方面,可采用债券发行、资产证券化、基金投资等市场化手段扩充资本来源;另一方面,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水利项目建设运营,探索“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集团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撬动金融资本进入水利领域,如设立规水利产业发展基金,吸引商业银行、保险资金等金融机构共同参与。投资决策机制创新也至关重要,建议构建“专业审查+集体决策”的分级授权体系,推行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资本配置应注重效益导向,合理平衡水利公益性与经营性项目的投资比例,优化投资结构。风险管控体系建设更需精准发力,设立投资风险预警机制,建立覆盖项目筛选、投资决策、全过程监管、后评价全流程的风险防控体系。在项目筛选环节,科学评估项目可行性和投资回报,实施分类管理和动态调整。投融资模式创新要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深度融合,重点支持新技术应用和创新项目。建议设立科技创新专项基金,加大对智慧水利、生态水利等新质生产力项目的投入力度,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水利科技创新领域。资本运作效率提升还需注重投后管理,加强投资项目的经营绩效考核,完善投资退出机制,提高资本周转效率。如此多维度协同推进,方能构建起高效、灵活、可持续的投融资管理新格局。

三、构建智慧水利数字平台,推进技术升级转型

智慧水利数字平台的构建是打造水利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抓手,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全面提升水利工程建设运营效能。数字孪生技术在水利工程运维中的深度应用使工程状态实时监测成为可能,借助物联网传感器网络布设,工作人员能够及时掌握大坝安全、水质变化、设备运行等关键指标。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智能调度平台既优化了水资源配置效率,也为防汛抗旱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人工智能技术在水利设施预测性维护领域大显身手,可提前识别设备隐患,制定最优检修方案,有效降低维护成本。区块链技术的引入为水权交易和水费结算开辟了新路径,提升了业务透明度和可追溯性。水利工程数字化管理平台整合了工程建设、运营维护、安全监测等多个环节,实现了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理。5G通信网络的部署为移动巡检、远程控制、视频监控等应用场景提供了坚实保障。云计算平台的搭建不仅提升了数据处理能力,更为跨部门协同和智能决策奠定了基础。

四、完善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打造专业队伍

人才建设是推动地方水利投资集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3]。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需要在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等环节形成全方位的制度保障。优质人才引进机制应立足于市场导向,可设立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标准,吸引高端水利工程、投资金融、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建议设立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针对不同岗位序列开展专业技能提升计划,如投资业务人员可组织参与金融衍生品和风险管理培训,工程技术人员可开展BIM技术和智慧水利应用实操培训。人才培养体系要特别注重培养具备数字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针对性开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培训,为水利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科学的激励机制是留住人才的关键,可采用股权激励、项目跟投、超额利润分成等多元化激励方式,将个人收益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建立健全职业发展通道,为各类人才提供清晰的晋升路径,如设置管理序列和专业技术序列双通道。围绕重点项目组建专业人才库,选拔优秀骨干充实项目团队,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人才。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引入关键业绩指标评价机制,将考核结果与薪酬分配、职务晋升等挂钩,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良性竞争环境。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方水利投资集团正处于改革深化的关键期,加快推进治理优化、投融资创新、数字化转型和人才强企等举措,着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未来应持续深化改革,以改革创新释放发展活力,推动水利新质生产力提质增效,为现代化水利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吉蕾蕾.水利投融资改革实现新突破[N].经济日报,2024-12-12(006).

[2]宋峰.水利国企在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中提质增效的路径探究[J].治淮,2024,(02):57-58.

[3]闫京萍,邹萍.如何做好国有水利企业内部审计工作[J].中国水利,2020,(08):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