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

崔浩

中建八局浙江建设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0

1 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特点

1.1 实时性

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领域应用信息技术,展现出极为突出的实时性优势。依托先进的传感器以及监控装置,能够针对施工现场的各类情形开展实时监测工作。不管是施工设备的运转状况、施工人员所处位置及其操作细节,抑或是施工现场的环境指标等,均可在第一时间反馈至管理系统当中。管理人员能够随时把握工程的最新进展,及时察觉潜藏的安全风险,并迅速运用相应举措予以处理,切实达成防患于未然的目标。

1.2 精准性

在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中,信息技术可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撑。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常常依靠人工检查以及凭借经验作出判断,这就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且容易产生误差。与之不同的是,信息技术依托先进的测量与检测手段,例如激光扫描技术、无人机测绘技术等,能够精准地获取建筑工程的各类参数,像地形地势、建筑的具体尺寸、构件的实际位置等。在开展安全评估时,运用专业的软件并结合特定算法对所采集的数据加以分析,能够精准地评估工程的安全情况,找出潜在的安全风险,进而为制定科学且合理的安全管理举措奠定基础。

1.3 集成性

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领域,信息技术发挥着关键的集成作用。它能够把该领域内各个环节与要素进行深度整合,将不同部门和岗位所涉及的信息进行汇集,进而达成信息的共享以及协同作业的目标。以胶体系统集成为例,施工管理系统、人员管理系统以及设备管理系统等,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实现了有机融合。这使得各个系统的数据不再孤立,而是能够顺畅地相互流通与交互。管理人员借助一个统一的综合性平台,就能够对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工作开展全方位的监控与管理。如此一来,有效地规避了信息孤岛现象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安全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成效。此外,信息技术的集成性还体现于多种技术手段的融合运用。诸如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云计算技术等,通过信息技术被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1.4 预防性

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具有预防性特点,可极大降低安全事故发生概率。通过分析大量历史与实时监测数据,利用先进模型和算法,能提前预测安全问题。例如,依据施工设备运行与维修记录,可预测故障时间并提前维护,避免设备故障引发事故;分析施工人员行为数据,能发现不安全操作习惯并及时纠正培训,增强其安全意识与技能;监测分析施工现场环境数据,如气象、地质状况等,可提前预警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并做好防范。这种预防性管理将安全管理重点从事后处理转为事前预防,能更有效保障建筑工程安全。

2 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要点

2.1 信息化安全监测系统的构建

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朝着现代化迈进的进程中,构建信息化安全监测系统可谓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此系统能够凭借多种多样先进的传感器以及监测装置,针对建筑施工现场的环境参数、设备运行状况等展开实时性的监测工作。监测所得的数据会被传送至中央处理系统,系统会迅速对数据加以剖析。一旦察觉到异常状况,便会即刻发出警报,为安全管理提供坚实有力的技术支撑。就拿对建筑结构的应力、变形等参数实施实时监测来说,能够在第一时间察觉潜藏的安全隐患,从而防止安全事故的出现。

2.2 基于BIM 技术的安全管理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为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开辟了全新的视野并提供了创新方法。借助BIM 技术,能够构建建筑工程的三维模型,整合建筑涵盖结构、设备、材料等在内的各类信息。在工程施工前期,对BIM 模型开展模拟分析工作,可提前察觉施工进程中或许会出现的安全隐患,像空间碰撞、施工流程欠妥等状况,进而及时加以调整与优化。在施工期间,BIM 模型可充当实时信息平台,施工人员能够利用移动设备在任意时间、地点查看模型数据,掌握施工进展与安全规范,从而提升施工的安全性与效率。

2.3 移动信息技术的应用

移动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作用重大。如今移动设备广泛普及,利用该技术可实现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实时、便捷。施工人员通过安全管理 APP上报安全隐患,发现隐患时,打开APP 拍照并填写位置、类型、严重程度等信息,实时上传至系统,管理人员及时处理,提高隐患处理效率,降低事故风险。同时,移动信息技术用于安全知识宣传和培训,APP 定期推送知识、法规、案例等,还能开展在线考试、问卷活动,检验学习效果,提升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和知识水平。另外,利用移动设备定位功能,可实时定位和跟踪施工人员,了解分布和轨迹,便于合理安排工作,紧急时能迅速救援疏散。

2.4 大数据分析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大数据分析技术为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供给了更为科学、精确的决策支撑。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进程中,会涌现出海量的数据,像安全检查所获数据、事故记录相关数据、设备运行状况数据等。对这些数据展开收集、整理以及分析工作,能够发掘安全管理里潜藏的规律与存在的问题。举例来说,剖析安全检查数据,能够知晓不同施工阶段、不同施工区域的安全隐患分布态势,进而有针对性地强化安全管理举措。深入分析事故记录数据,能够探寻出事故发生的主要缘由和影响要素,为制定预防方案提供借鉴。并且,大数据分析还能够对设备的运行状态作出预判,提前察觉设备故障的隐患,及时开展维修与保养工作,防止因设备故障诱发安全事故。

2.5 信息化安全管理平台的建设

为实现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的有效应用,需建设信息化安全管理平台。该平台集成多种安全管理功能,整合信息化安全监测系统、BIM 技术、移动信息技术、大数据分析等。管理人员可以在平台全面监控和管理建筑工程安全状况,通过一个界面查看实时监测数据、BIM 模型、人员定位信息等。同时,平台能实现安全管理流程自动化,如隐患上报、处理流程自动流转,提升管理效率与规范化程度。此外,平台可实现数据共享与协同工作,不同部门管理人员能在平台共享信息、交流协作,各方通过平台沟通形成安全管理合力。而且,平台可与政府监管部门信息系统对接,实现信息实时传递共享,帮助政府监管部门及时了解工程安全状况,加强监督指导。

3 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用于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有实时、精准、集成、预防等特点,通过信息化监测系统构建、BIM 技术安全管理、移动信息技术应用、大数据分析及信息化平台建设等应用,带来革新性变化。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创新,其在该领域应用将深化拓展。未来,应加强二者融合,完善技术与系统,提升安全管理智能化、自动化水平,保障施工安全、人民生命安全,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建筑行业各方应积极拥抱信息技术,加强学习研究,营造安全高效施工环境。

参考文献:

[1] 严伯元. 浅析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房地产世界,2024,(20):149-151.

[2] 张军虎 . 浅谈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J]. 科技风,2024,(20):74-75.

[3] 覃燕娜 . 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J]. 工程建设与设计,2023,(02):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