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冰雪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逻辑与实践进路

作者

成维海 王少伟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省石家庄 050024

一、前 言

后冬奥时代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双重叠加,为河北省冰雪产业升级提供了历史性机遇。2023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雄安新区考察时提出要“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进一步强化了区域协同的战略定位 [1]。当前,冰雪产业亟需从规模扩张转向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而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为解析多元主体协同、要素高效流动与价值共创提供了核心框架。

河北省作为我国冰雪产业的三大核心承载区之一,正面临从“冬奥遗产”向“可持续产业”转型的关键阶段。然而当前亟需应对三大挑战:一是创新主体联动不足,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尚未健全;二是要素流动存在行政壁垒,技术扩散与资本循环效率较低;三是区域分工有待优化,同质化竞争削弱整体竞争力 [2]。本研究旨在厘清冰雪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内涵,揭示京津冀协同框架下的构建底层逻辑,并提出可操作的实践进路,为区域冰雪产业竞争力提升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南。

二、冰雪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

(一)核心定义与主体构成

冰雪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以创新价值共创为目标,由冰雪研发机构(高校、科研院所)、装备制造企业(材料、装备、技术供应商)、赛事运营主体(赛事IP 开发与执行机构)、政府部门(政策制定与监管主体)、社会组织(行业协会、标准组织)以及消费群体(终端用户与体验者)六大核心群落构成的共生网络[3]。这一多主体协同网络通过资源共享与能力互补,共同推动冰雪产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形成自组织、自演化的产业创新体系。

(二)关键特征

冰雪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具有三大核心特征。一是动态演化性,系统随技术迭代、政策调整与市场需求持续演进,典型如后冬奥时期从赛事驱动向消费驱动的转型;二是共生竞合性,主体间既协作互补又竞争资源,表现为产学研合作与技术壁垒并存的双重关系;三是空间嵌入性,系统深度依赖京津冀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与制度环境,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即是典型空间载体。这些特征共同决定了系统的适应能力与发展韧性 [4]。

(三)三维结构模型

冰雪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由三维结构构成:创新态表征系统现有累积状态,包括产业基础(冰雪场地数量)、专利存量(冰雪技术专利数)、基础设施(智慧场馆覆盖率)等存量指标;创新势体现未来发展潜力,涵盖人才储备(专业人才数量)、研发强度(R&D 投入占比)、市场增长空间(潜在消费人群规模)等潜力指标;创新流反映要素交互效率,表现为技术扩散速度(技术转化周期)、资本循环效率(投融资活跃度)、信息共享水平(数据平台利用率)等流动指标 [5]。三维结构相互依存、动态平衡,共同驱动系统演进。

三、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构建的底层逻辑

(一)战略协同逻辑:国家使命驱动区域分工

落实“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的战略定位,冰雪产业成为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基于资源禀赋与功能互补原则,京津冀三地形成梯度化分工体系:北京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聚焦高端研发与赛事 IP运营;天津依托先进制造基础与港口枢纽优势,强化装备制造与物流服务;河北立足丰富的场地资源与产业规模,突出应用转化与规模制造。这种协同模式突破传统行政区划限制,通过政策协调与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与高效整合,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区域创新格局 [6]。

(二)系统动力学逻辑:三阶驱动机制

系统构建依托三大动力机制协同作用:要素聚合机制通过政策高地建设,有效集聚高端技术资源与金融资本,显著提升要素供给质量与配置效率;价值循环机制打通“研发 - 制造 - 服务 - 消费”全产业链条,促进创新成果向市场价值的转化,实现产业价值倍增效应;竞合演化机制引导市场主体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培育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体系。三阶机制形成有机联动、相互强化的动力系统,共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系统能级跃迁,实现从低阶平衡向高阶演进的动态发展。

(三)生态位适配逻辑:区域功能互补

河北精准定位“应用转化 + 规模制造 + 大众消费”核心生态位,深度对接京津“研发策源 + 高端服务”功能优势。通过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快速通道,大幅缩短技术产业化周期;依托规模制造基础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借助创新联盟等协作平台,显著增强跨区域技术协同效能。由此构建起“研发- 转化- 制造”跨区域价值链,形成空间布局合理、功能衔接有序的创新共同体。这种生态位适配策略有效规避资源重复配置与同质竞争,最大限度释放区域协同红利,实现三地创新资源的优势互补与共生发展 [7]。

四、河北省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实践路径

(一)筑牢生态根基:强化创新态

系统升级智慧场馆与实训基地,提升设施现代化水平。设立省级创新基金强化研发投入,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机制加速专利转化。夯实产业基础存量,增强创新支撑体系,提供坚实物质与制度保障,确保创新可持续性。

(二)激发主体活力:培育创新势

着力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平台,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壮大高新集群。实施专项人才计划引进高端人才,激活多元主体潜能,释放人才技术资本动能,注入持续演进内生动力,形成创新势能蓄积与释放的良性循环。

(三)畅通要素循环:优化创新流

建立区域性冰雪产业大数据共享平台,显著提升数据流通效率。推行全域消费集成系统衔接场景,打造赛旅制造融合模式盘活冬奥遗产。打通要素流动堵点,加速技术、资本与信息在系统内外的循环速率,提升资源配置效能。

(四)深化区域协同:实现生态扩容

共建跨区域冰雪科技创新园区,强化企业研发创新投入。制定产业技术标准体系,推动技术成果互认互通。突破地域边界,建立常态协调机制,实现区域创新要素深度整合与优势互补,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共同体发展格局。

(五)创新治理模式:完善环境保障

推行负面清单管理与包容审慎监管,大幅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构建多维度动态评价监测体系,科学引导系统发展方向。推动行业自律完善社会共治。优化制度供给,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协同的现代化治理体系。

五、结 语

河北省冰雪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本质是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支点,通过制度设计打通“主体 - 要素 - 空间”的互动脉络,驱动系统从低阶均衡向高阶共生演进。未来需重点深化三方面工作:一是强化创新流的辐射效能,推动技术扩散覆盖京津冀全域;二是构建动态监测体系,基于多维指标实现精准调控;三是拓展国际创新网络链接,吸引全球冰雪创新资源集聚。通过持续优化生态系统结构,将我省加速建设成为全球冰雪产业创新网络的关键节点,为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性范式。

参考文献

[1] 中国政府网 . 习近平在河北雄安新区考察并主持召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 雄 安 新 区 建 设 座 谈 会[EB/OL].https://www.gov.cn/yaowen/2023-05/10/content_5754808.htm.

[2] 王飞 , 张莹 , 孙大海 , 等 . 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现实基础、困境与战略路径 [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42(03):24-30.

[3] 刘冬磊等 . 构建体育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设计与路径研究 [J]. 体育科学 ,2023,43(9):40-52.

[4] 辛本禄 , 耿晶晶 , 朱成峰 . 中国冰雪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建构及运行机制研究 [J]. 中国软科学 ,2024,(05):48-57.

[5] 柳卸林等 . 创新管理研究的新范式:创新生态系统管理 [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21,42(10):20-33.

[6] 李荣日等,理论框架与逻辑通路: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0,35(06).

[7] 陈强等 . 创新生态评价研究 : 指标体系、区域差异和对策建议 [J]. 科学管理研究,2023,10(5):4-11.

【基金项目】河北省体育科技研究课题资助(项目编号2025CY04);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编号S23JX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