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规模化猪场猪瘟流行特点、防控难点与综合防治策略   

作者

邱金燕 孙赛男 黄诗敏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悦来镇畜牧兽医服务站 江苏海门 226100

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 CSF)是由猪瘟病毒(CSFV)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必须报告的疫病。近年来,随着养猪业集约化发展,规模化猪场成为猪瘟流行的主要场所。尽管我国通过强制免疫政策有效控制了典型猪瘟暴发,但非典型病例、持续感染及免疫失败现象仍时有发生。病毒变异、养殖环境复杂化及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等因素,加剧了猪瘟防控的难度。此外,非洲猪瘟(ASF)的传入进一步增加了猪场疫病防控压力。因此,深入分析规模化猪场猪瘟流行特点与防控难点,制定科学、高效的综合防治策略,对保障养猪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学免疫接种,优化疫苗使用

疫苗免疫是防控猪瘟的核心手段。规模化猪场需制定个性化免疫程序,选择高效疫苗(如 C 株兔化弱毒苗),并定期检测抗体水平。重点加强母猪群免疫,避免垂直传播;同时关注免疫空白期管理,确保仔猪母源抗体消退后及时补免。此外,需警惕疫苗毒株与野毒株重组风险,避免过度依赖单一疫苗。 在猪场的疫苗接种管理中,遵循一套科学的接种计划至关重要。第 1 天为新生猪仔滴鼻接种伪狂犬基因缺失活苗,为其健康保驾护航。第 7天为猪仔接种支原体疫苗,预防喘气病的发生。第 15 天再为猪仔注射圆环疫苗,增强其免疫力。第 21 天为猪仔进行猪瘟疫苗的首次接种,为其构筑防疫屏障。第 35 天进行伪狂犬疫苗的第二次接种,以巩固免疫效果。第 45天为猪场内的所有猪只接种口蹄疫疫苗,预防该病的发生。第 55 天再次为猪仔接种猪瘟疫苗,确保其免疫系统的健全。通过这样一套详细的接种计划,猪场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各种疾病的发生,确保猪只的健康与生产力。疫苗的选择与使用,需根据各自猪场的实际情况进行量身定制。我提供的这一疫苗程序,是在我接触的众多猪场中较为通用的方案。同时,不同厂家和种类的疫苗,其用量也有所差异,务必依据具体说明进行操作。总之,养猪是一项需要细致入微和持久耐心的工作,只要用心对待,无论是母猪还是小猪,都能健康成长。

二、构建严格的生物安全体系

生物安全是阻断病毒传播的关键。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中,外防输入是至关重要的首要环节,需要从物资、车辆和人员等多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精细化的把控。对于物资管理而言,针对不同类型的物资采取了多样化且严谨的处理方式。例如,像一次性咽拭子、采样棉签、离心管等采样及防护物资,在使用后需进行烘干处理,并静置 2 个月,这是因为这些物资在采样过程中可能接触到猪只的体液或病菌,长时间的烘干和静置能够有效杀灭可能残留的病原体,防止其传播到猪场内部。在车辆管理方面,司机在返场前需进行预处理,在家中洗澡并更换干净衣物,减少可能携带的病菌。入场时要按照线上申请流程进行操作,确保车辆来源和行程的可追溯性。车辆洗消中心的设计也十分关键,车辆进入洗消中心后,要依次经过生活区、检查区、洗车房和烘干房等多个区域进行全面的清洁和消毒。人员返场前在家中进行洗澡和更换衣物等预处理措施,能够初步减少身上携带的病菌。入场时的线上申请流程有助于猪场管理人员提前了解人员的基本信息和行程轨迹,做好相应的防控准备。洗澡环节的设计更是注重细节和舒适度,采用三段式设计,即脱衣 - 淋浴 - 穿衣,且分为三个独立的区域,单向流动的设计避免了人员之间的交叉感染。同时,加强饲料、饮水安全管控,防范通过饲料原料(如血浆蛋白粉)传播病毒的风险。定期开展环境病原监测,及时清除潜在污染源。

三、完善疫情监测与预警机制

在生猪养殖行业,疫情防控至关重要,完善疫情监测与预警机制是关键一环。首先,建立覆盖全场的监测网络。此网络应综合运用多种检测手段,将临床症状观察、病原学检测(RT - PCR)和血清学筛查(ELISA)有机结合。临床症状观察能让养殖人员直观了解猪只的健康状况;RT - PCR 可精准检测病原,确认是否感染;ELISA 则有助于发现隐性感染情况。通过多管齐下,能够在早期识别隐性感染猪只,为疫情防控争取宝贵时间。推广快速诊断技术同样不可忽视。快速诊断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出检测结果,大大提升疫情响应速度。一旦发现疫情苗头,可迅速采取隔离、治疗等措施,防止疫情扩散。利用大数据分析疫情流行趋势是现代防疫的重要手段。通过收集和分析历年疫情数据,能准确找出高风险季节,如冬季。针对这些高风险时段,提前加强防控措施,如增加保暖设施、强化消毒频次等,降低猪只感染风险。此外,加强与兽医机构的合作也十分必要。与兽医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疫情信息共享。兽医机构拥有专业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能为猪场提供科学的防疫建议和技术支持。同时,及时共享疫情信息,有助于兽医机构更全面地了解疫情动态,制定更有效的防控策略。完善疫情监测与预警机制是保障生猪健康养殖的重要举措。只有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不断提升监测和预警能力,才能有效应对疫情挑战,推动生猪养殖行业的健康发展。

四、提升饲养管理与营养水平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提升饲养管理与营养水平是保障猪群健康、降低疫病风险的关键所在。良好的饲养管理能够显著降低猪群应激和易感性。猪舍环境的优化至关重要,要保障通风良好,使空气能够在猪舍内顺畅流通,带走污浊气体,为猪群提供清新的呼吸环境。同时,严格控制温湿度,让猪群生活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避免因过热或过冷、过干或过湿而产生应激反应。合理控制养殖密度也不容忽视,避免猪只过于拥挤,减少猪与猪之间的摩擦和争斗,为猪群创造舒适的生活空间。

推行全进全出制是减少批次间交叉感染的有效措施。在一批猪进入猪舍饲养至出栏后,对猪舍进行全面彻底的清洁、消毒,空栏一段时间后再引入新的猪群,这样可以有效阻断疫病在不同批次猪群之间的传播链条。营养方面,要注重营养均衡,为猪群提供全面、充足的营养物质。在饲料中合理添加免疫增强剂,如维生素 E、硒等,这些物质能够增强猪群的免疫力,提高其抗病能力,使其在面对疫病威胁时更具抵抗力。此外,员工因素也不可小觑。加强员工培训,让他们熟悉和掌握科学规范的养殖操作流程,包括饲料投喂、疫病防控、日常护理等各个环节。通过规范操作,避免因人为疏忽或不当操作导致疫病传播,如不严格执行消毒制度、随意更换养殖工具等。总之,提升饲养管理与营养水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猪舍环境、养殖制度、营养供应和人员管理等多个方面综合施策,才能为猪群的健康生长保驾护航。

结语

猪瘟防控是规模化猪场疫病管理的长期任务,需结合流行特点与防控难点,采取多维度综合策略。未来应进一步研发新型疫苗与诊断技术,推动精准免疫;强化政府、企业、养殖户协同联动,落实主体责任;借鉴非洲猪瘟防控经验,构建长效防控机制。通过科学管理与技术创新,最终实现猪瘟的可持续控制,保障生猪产业安全稳定发展。

姓名:邱金燕, 性别:女, 民族:汉, 出生年月:1988.03, 籍贯:, 学历:大学, 职称:兽医师, 主要研究方向:兽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