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园合唱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管斐
眉山市文化馆
前言
近年来,我国校园合唱逐渐繁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合唱团队和合唱作品,演唱越来越专业,作品题材越来越广泛,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拓了全新的路径,但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校园合唱活动的局限性,因此校园合唱的体系建设至关重要,它是校园合唱活动常态化、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本文将从学生年龄分段、阶段重点训练内容、校园合唱团的建设等方面解读体系建设对于开展校园合唱活动的重要性。
一、校园合唱活动的局限性
校园合唱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因其参与面广泛,成本相对较低,有较高的观赏性及艺术价值等特点,加之“双减”政策下学校社团活动蓬勃发展,校园合唱逐渐受到大家的青睐,伴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合唱的线上展示活动为校园合唱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校园合唱走出音乐厅,课桌、笔、杯子、身体都成为了合唱的伴奏乐器,表演越来越多元化,作品越来越通俗化,让观众感受到了合唱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校园合唱取得进步和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充分重视校园合唱活动的局限性和不足。开展校园合唱活动最大的局限性就在于人员流失,人员流失会影响合唱团的持续发展,冲击了合唱团的基本框架,通过长时间训练而形成的合唱意识和演唱习惯也得不到传承。大大降低了排练效率,也难以突破瓶颈,达到对声音和团队建设的进一步提升。所以坚持校园合唱的体系建设对合唱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二、开展校园合唱的年龄划分
根据学生的生长发育特点,结合具体工作实际,我们将学生的声音发展分为童声前期、童声后期、变声期、变声后期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声乐训练,在训练中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安排适当的难度,兼顾兴趣与技术的均衡发展,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进行歌唱,在演唱技术提升的过程中充分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
(一)童声前期(6—9 岁):这一阶段的学生对抽象事物的认知能力有限,声音的控制能力薄弱,呈现出来的音色偏尖亮,不能很好地运用气息辅助歌唱。这一时期要以培养乐感和歌唱的兴趣为主,在乐感的训练上可进行音准节奏的基础性训练,包括单音及简单旋律的模唱,简单节奏的区分,在作品的选择上可选择简单的齐唱作品进行歌唱方法的练习与合唱兴趣的培养,重点训练学生的音准、节奏及发声状态,为下一步的训练打好基础;
(二)童声后期(9—13 岁):这一阶段有很强的模仿能力,身体的生长发育使得学生气息能够很好地支撑自己的歌唱,对抽象事物有一定的认知,能很好地完成歌唱训练。这一时期要以培养合唱的听觉,增强对歌唱状态的控制为主,在日常的练声活动中可以进行以二声部为基础的合唱发声训练,不断让学生学会在演唱时倾听,根据自己的听觉调整合适的状态,逐渐扩展声部,通过练声做好技术储备,让合唱排练优质高效。在作品的选择上可以演唱一些旋律舒缓、和声简单的二声部合唱曲,并逐渐增加作品的难度和声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歌唱,在合唱的不断排练中磨炼意志,形成团队意识,收获掌声与赞美,享受每一次演出的成就感。
(三)变声期(13—16 岁):这一阶段开始进入变声期,由于声带的不断发育,他们通常会感觉控制不住自己的声音,心理上会因为强烈的挫败感而产生放弃歌唱的想法。对于这一阶段要以保护声带为首要任务,在练声时要掌握技巧和时间,不能长时间练声和演唱,在排练实践中假声的使用至关重要。除此之外,因为这一时期学生心理发育的特点,还要注意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歌唱意愿,在作品的选择上可以进行三声部乃至四声部的一些作品排练。
(四)变声后期(16 岁以后):这一阶段的学生完成变声期,声音已经有了明显的特点,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认知也有了一定的见解,可以针对自身音色特点开展专业的歌唱训练。由于这一时期的男女声音色都有了自身显著的特点,所以在作品的选择上可以进行一些简单混声合唱的实践。
通过以上年龄阶段的划分我们不难看出每一阶段的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生理及心理特点,能够胜任的作品难度和对自身状态的掌控能力都是不同的,所以在校园合唱的排练实践中体系建设和梯队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在开展校园合唱活动中提升排练效率和学生对合唱艺术的参与热情。
而在许多地区校园合唱面临的现状是:1. 临时组队,在有演出任务时,临时抽组一批唱歌不跑调的学生进行突击培训,虽然学生经过两三个月的强化训练能够演唱合唱作品,但完成程度不高,且没有经过长期训练的声音缺乏张力。经过高强度的练习会消磨学生对于音乐活动的参与热情和对合唱艺术的兴趣;2. 过早让学生参与合唱排练与过早让学生离开合唱团,学生参与合唱活动需要结合生理与智力发育的不同情况而开展不同的训练,让 9 岁以下的完全没有歌唱基础的学生直接参与多声部合唱的排练完成难度是非常大的,从另一侧面也影响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对合唱的兴趣;有的学生三年级进入合唱团,经过两年的训练对合唱有了基本的意识,对演唱有了自己的方法,能够胜任合唱作品的排练时面临毕业,因为文化课的学习要退出合唱团;3. 学校合唱团建设没有梯队,花大力气培养出的合唱团在参加完一次演出或比赛后因为人员的调整而销声匿迹,有许多的校园合唱团在实践中不注重梯队的培养,让同一年级的孩子参加合唱,结果在取得一次成绩之后因为各方面原因合唱团又要重新开始进行基础训练,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三、校园合唱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正确的校园合唱团建设方式是体系健全、梯队明确,首先要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的训练,以小学为例,可以在1—3 年级的学生中选拔一部分音准好、嗓音条件优秀的学生作为后备合唱团,重点开展音准、节奏、歌唱方法的训练;以 4—6 年级学生和一部分 3 年级学生为主要骨架搭建学校合唱团班底,在人员的安排上 4 年级和 5 年级学生占合唱团约 70% ,3 年级和 6 年级占 30% ,用逐渐进入和逐渐退出的机制保证合唱团的正常演出和排练。学生在 1—3 年级时进入后备合唱团进行合唱基础的训练,做好技术储备,3 年级时一部分优秀的合唱团员进入学校合唱团参与作品的排练,4—5 年级时大批量有基础和技术储备的学生进入学校合唱团参加排练,6 年级一部分学生会因各种原因退出合唱团,此时又会有一部分3 年级的学生进入补充,以此循环往复保证合唱团的正常运行。
这样做的好处是促进合唱团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因为将大量基础训练的内容进行下沉和分散就会给合唱作品的排练节约很多训练基础的时间,让指挥有更多的精力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合唱作品的提升和打磨,不断精进合唱团的水平;让学生能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完成合唱作品,提升对合唱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减少合唱团的人员流动,保证合唱活动的正常开展。通过校园合唱的体系建设能尽可能减少合唱团员的人员流动,最大限度保存合唱团的骨干力量,排练过的经典曲目也就得以保留和传承,合唱团的水平就得以维持;提升了学校音乐教育的整体水平,无论是后备合唱团还是学校合唱团,需要全校音乐老师一起努力发现音乐人才,也需要一起努力训练合唱团,发现和训练的重要途径就是音乐课,在音乐课上可以有计划地开展一些音准和节奏的训练,可以有侧重地培养声音状态,是一个“广撒网”的过程,这一过程无形中提升了学校音乐教学水平和教师素养。
四、校园合唱的训练
校园合唱的训练区别于专业合唱团的排练,更需要充分考虑培养学生的参与兴趣和音乐素养,将趣味性融入到日常的排练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体系建设对于校园合唱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合唱团不断取得好成绩不断精进的重要保障,要重视校园合唱活动的体系建设,才能更好地开展校园合唱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