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西医结合学科高质量发展
黎明
上海市黄浦区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0023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单一的西医或中医治疗模式已难以满足复杂的临床需求。中西医结合作为我国医学发展的特色方向,将中医整体观、辨证论治与西医精准诊疗、循证医学的优势相结合,为疾病防治开辟了新路径。在慢性病高发、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中西医结合学科的价值愈发凸显。它不仅承载着传统医学的智慧结晶,也融入了现代科技的创新成果,在临床实践中展现出独特的治疗效果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中医药实现深度融合 , 推动高等教育、医药卫生事业拥抱新机遇、实现新变革。然而,公众对中西医结合学科的认识仍存在诸多不足,亟需系统梳理其定位、适用场景、常见误区与就医建议,以推动该学科的科学应用与高质量发展。
一、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定位
中西医结合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学体系,将会成为世界医学发展的主流 方向之一。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卫生的特色和优势,也是人民健康、健康中国乃至健康世界的迫切需要。中西医结合学科并非简单地将中医与西医治疗手段进行叠加,而是在理论、临床和科研等多层面进行深度融合,形成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的医学体系。从理论层面看,它以中医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经络学说等理论为基础,结合西医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现代医学知识,探索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在临床实践中,中西医结合学科秉持“优势互补、协同增效”的原则。《黄帝内经》有云 :“夫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 不治已乱治未乱。”中医药的治未病特色具有主导性优势 , 应认真总结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的经验和做法 , 创新服务模式 , 健全标准规范 , 推动治未病从理念到实践的全面升级 , 将中医预防理念更好地融入百姓生活 , 提升全民健康水平。针对不同疾病和患者个体差异,灵活运用中医中药、针灸推拿和西医药物、手术、物理治疗等方法,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比如在肿瘤治疗领域,西医的手术、放化疗能有效控制肿瘤病灶,中医的扶正祛邪中药可减轻放化疗副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力,两者联合使用能显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治疗效果 。
中西医结合医学在我国已被确立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健康中国建设最重要的保障力量之一。它综合运用中、西医药学理论与方法,在二者的相互交叉综合运用中产生新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体系统结构与功能以及人体系统与环境系统关系等,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相关问题。
二、何时应该看中西医结合学科
1. 多病共存或多重用药时
现代社会中,慢性病患者常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如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这类患者往往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不仅容易出现药物相互作用,还可能因长期用药产生不良反应。中西医结合学科医生能够综合分析患者病情,运用中医整体调理理念,减少药物种类和剂量,同时发挥中药调节机体功能的作用,降低西药副作用,提高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
2. 慢性病防治与康复阶段
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病等,病程长、易反复发作,单纯依靠西医药物控制指标,难以从根本上改善患者体质和生活质量。中医注重“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在慢性病防治中优势明显。以糖尿病为例,西医通过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控制血糖水平,中医则根据患者“阴虚燥热”“气阴两虚”等证型,运用中药汤剂、食疗、穴位按摩等方法调节机体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在慢性病康复阶段,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促进患者身体机能恢复,如中风后遗症患者,西医康复训练配合中医针灸、推拿、中药熏蒸,能有效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和语言障碍。
3. 功能性疾病及亚健康状态调理
对于失眠、焦虑、慢性疲劳综合征、胃肠功能紊乱等功能性疾病,以及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西医检查常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但患者却长期遭受不适症状困扰。中医通过望、闻、问、切,辨证分析患者的体质和气血阴阳失衡状态,采用中药调理、针灸、推拿、心理疏导等方法,调节人体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
例如,针灸神门、内关等穴位,配合疏肝解郁的中药,对失眠和焦虑症状有良好的改善作用;中药膏方调理则可帮助亚健康人群增强体质,恢复身心平衡。
4. 围手术期及放化疗辅助治疗
在外科手术和肿瘤放化疗过程中,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治疗耐受性。手术前,中医通过调理患者气血,改善营养状况和机体功能,增强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术后运用中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预防感染,加速伤口愈合。肿瘤患者在放化疗期间,常出现恶心呕吐、骨髓抑制、脱发等副作用,中医通过健脾和胃、益气养血的中药,配合艾灸、穴位贴敷等疗法,可减轻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保障放化疗顺利进行。
三、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中西医结合就是简单的中药加西药
许多人认为,将中药和西药同时服用就是中西医结合,这种观点过于片面。中西医结合是在明确的理论指导下,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对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与搭配。若盲目联用,不仅可能无法增强疗效,还可能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
误区二:中医治本、西医治标,中西医结合多此一举
这种观点割裂了中医和西医的联系。中医和西医在疾病治疗中各有优势,并非简单的“治本”与“治标”之分。中医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调节人体的内环境和脏腑功能来治疗疾病;西医则擅长针对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精准干预。两者结合,既能快速缓解症状,又能从根本上改善心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
误区三:中西医结合只适用于疑难杂症
部分患者认为,只有在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病情复杂难治时,才考虑中西医结合治疗。实际上,中西医结合适用于疾病防治的各个阶段和多种疾病类型。在疾病预防、亚健康调理、常见疾病治疗等方面,中西医结合都能发挥积极作用。
四、给病患的就医建议
1. 了解自身病情,明确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
患者在就医前,应通过科普书籍、专业医生咨询等途径,了解自身疾病的特点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对于慢性病、功能性疾病、亚健康状态等,主动考虑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在手术、放化疗等治疗过程中,提前与医生沟通,探讨中西医结合辅助治疗的可行性,以获取更全面、有效的治疗。
2. 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和专业医生
目前,中西医结合医疗市场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患者应选择具有资质、信誉良好的医疗机构,如公立三甲医院的中西医结合科室。在选择医生时,优先考虑具有中西医结合专业背景或丰富中西医结合临床经验的医生。可以通过医院官网、患者评价等渠道了解医生的专业水平和口碑,确保得到科学、规范的治疗。
3. 积极配合治疗,保持良好心态
中西医结合治疗往往需要患者积极配合,严格遵循医嘱。在用药方面,按照医生规定的时间、剂量服用中药和西药,不随意增减药量或停药;在生活方式上,配合中医的饮食调理、运动建议,如遵循糖尿病患者的中医饮食禁忌,坚持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医养生运动。同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因为心理状态对疾病治疗效果和康复进程有着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