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俄罗斯钢琴艺术下的中国钢琴流派形成与发展

作者

张鲜华 瓦西里- 尼古拉耶维奇- 费奥法诺夫

沈阳音乐学院 俄罗斯莫斯科国立社会大学

一、俄罗斯钢琴艺术的特点

1. 情感与技巧的融合

俄罗斯钢琴艺术注重感情和技巧的完美统一。在演奏家表演过程中,并不是简单展示自己的演奏技巧,而是将内心丰富的情感融入每一个音符。例如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就包含高难度的演奏技术和对生活、命运的深沉思考。另一方面,演奏家通过自己高超的演奏技巧,把乐曲中蕴含的忧伤、激昂等情感充分展现,使得听众在音乐创造的情感世界中沉浸其中。所以说俄罗斯钢琴艺术具有技术上的震憾力与情感上的感召力[1]。

2. 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

俄罗斯钢琴艺术善于使用民族音乐元素。作曲家从民间音乐中得到灵感,将俄罗斯特有的旋律、节奏放进作品里面。以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为例,该曲子是以俄罗斯民间音乐为基础,依靠钢琴独特的表现能力,描述俄罗斯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这些民族音乐元素的使用,赋予了作品鲜明的民族特色,也让俄罗斯钢琴艺术在世界音乐森林中格外突出,成为了俄罗斯文化的重要标志。

二、俄罗斯钢琴艺术对中国钢琴流派形成的影响

首先,俄罗斯钢琴艺术的引入为我国建立钢琴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上世纪 50 年代,苏联专家谢洛夫受邀来华,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期间,他带来了俄罗斯非常严格的钢琴体系,并从最简单的指法开始、然后再到复杂的作品都要逐渐地进行掌握理解。比如,在基础教学中,谢洛夫就是重点培养学生手指的独立性、控制力等,并且通过大量练习曲的训练来规范学生如何触键。这种方法被我国众多的音乐院校所采纳,并根据本地的情况做出相应调整,最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教育模式。在这样一个教育背景下成长出来的殷承宗,其演奏技巧上不仅具备俄罗斯学派强调的扎实技巧,还融入了中国音乐的特色韵味,在演奏《黄河钢琴协奏曲》时将技巧和情感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为中国钢琴教育成果的杰出代表。

其次,俄罗斯钢琴艺术在创作思维方面给予了我国作曲家全新的启发。拉赫玛尼诺夫等俄罗斯作曲家对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让中国作曲家意识到本土音乐与钢琴艺术融合的可能性。比如,作曲家储望华先生在创作钢琴作品《翻身的日子》时,将俄罗斯钢琴作品中对节奏的处理手法运用到了中国北方民间音乐的欢快旋律中,并结合丰富多变的节奏,通过钢琴特有的表现力生动展现了人民翻身解放的喜悦场景。从而让我国钢琴作品迸发出新的活力,推动中国钢琴作品朝着民族化、特色化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体系 [2]。

三、中国钢琴流派在俄罗斯钢琴艺术影响下的发展

1. 理论研究的本土化创新

中国钢琴理论研究在借鉴俄罗斯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渐渐形成了本土化的理论体系。学者们以俄罗斯音乐分析方法为参考,结合中国音乐审美特性进行了相关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周广仁教授及其团队,针对钢琴触键技巧开展研究时突破了传统俄罗斯学派强调的“重量触键法”,而提出了适合中国学习者生理特点的“分层触键理论”,将中国书法“提按”的运笔理念融入钢琴演奏中,既保留了琴声本身的浑厚质感,又增添了东方美学韵味。在作品分析领域,上海音乐学院学者对《夕阳箫鼓》钢琴改编曲的探究,从俄罗斯音乐民族性分析的角度出发,详细梳理了钢琴作品中转化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特点,并对中国钢琴作品理论研究进行了新的阐述,为我国钢琴作品的理论发展提供了新视角。

2. 教学实践的多元化探索

中国钢琴教育在传承俄罗斯教学模式的同时,也积极开拓多元化实践途径。就青少年钢琴教育而言,中国音乐学院推行“双轨制教学法”,将俄罗斯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同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结合。在日常教学期间,教师通过讲解《百鸟朝凤》钢琴改编曲的民间音乐背景,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内涵,做到技巧训练与文化认识同步发展。此外,各地音乐学院普遍开展了“工作坊教学”,邀请国内外钢琴家现场示范。如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定期举行的“中俄钢琴教学对话工作坊”,通过中俄教师同台授课、学生互相指导的形式,促使教学观念发生碰撞并融合,培育出兼具扎实技巧和文化底蕴的青年钢琴人才。

3. 作品创作的跨文化融合

当代中国作曲家在作品创作中,表现了对俄罗斯音乐元素的创造性转化。作曲家张朝的《皮黄》,在结构上借鉴俄罗斯复调音乐技法,把京剧唱腔中的二黄、西皮等板式转变为钢琴织体,通过多声部的对话和交织,活灵活现地表现京剧舞台上的戏剧性张力。旋律创作方面,作曲家高平的《山之舞》采用俄罗斯“固定低音”手法,融合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素材,创作出了有强烈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这些创作打破传统民乐改编的局限,凭借现代作曲技法和民族音乐元素的深度融合,塑造中国钢琴作品特有的艺术语言,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广泛认同。

4. 国际交流的双向互动发展

中国钢琴艺术在国际交流中从单向吸收变成了双向互动。青年钢琴家王羽佳在国际巡演中,不但演绎了拉赫玛尼诺夫等俄罗斯经典作品,也将陈其钢《京剧瞬间》等中国当代作品推向了世界。2023 年她在卡内基音乐厅的独奏会上用“东西方对话”为主题,安排中国作品同西方经典巧妙搭配,引起国际听众对中国钢琴音乐的重视。同时,中国举行的一些国际钢琴赛事也成为了文化交流场所。例如,“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比赛”特别设立“中国作品委约创作奖”,引来全世界作曲家以中国音乐要素开展创作,推动中国钢琴艺术在国际语境下的传播与发展,形成多元文化交融的新格局 [3]。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钢琴流派在俄罗斯钢琴艺术的影响下发展,始终保持着自身的民族特色。在作品创作时坚持融入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教学实践中结合中国学生特点。未来,中国钢琴流派应继续深入民族化探索,加强与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让中国钢琴艺术走向世界,在世界钢琴艺术舞台上绽放独特光彩。

参考文献:

[1] 付 玉 . 中 国 文 化 与 西 方 钢 琴 艺 术 的 融 合 发 展 [J]. 今 古 文创 ,2021,(13):91-92.

[2] 李姗姗 . 白俄罗斯与中国钢琴文化的比较研究——以哈尔滨地区为例 [J]. 戏剧之家 ,2023(18):81-83.

[3] 王昕 . 民族化视角探究“中国风格”钢琴音乐的艺术特征 [J]. 黄河之声 ,2024(6):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