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生活化情境创设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与效果研究

作者

冯江琴

重庆市梁平区屏锦中学  401122

引言

初中化学是学生系统学习化学知识的起始阶段,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化学学习兴趣至关重要。然而,在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课堂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难以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和原理,学习效果不佳。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生活化教学理念逐渐受到重视,将生活化情境创设应用于初中化学课堂,能够拉近化学知识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化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对生活化情境创设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与效果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活化情境创设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必要性

(一)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初中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直观、生动、贴近生活的事物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生活化情境创设能够将抽象的化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在讲解“燃烧与灭火”的知识时,通过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火灾案例以及灭火方法,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化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时,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时,引入生活中用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知识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化学知识的欲望。

(三)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化情境创设能够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化学教学的育人价值。

二、生活化情境创设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一)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情境

1. 生活常见物品引入化学知识

在初中化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巧妙借助生活常见物品,开启知识探索之旅。例如在“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教学中,教师提前收集生锈的铁钉、斑驳的铁门残片带进课堂。当这些带着生活气息的实物摆放在讲台上,学生的注意力瞬间被吸引。教师指着锈迹斑斑的铁钉提问:“大家在生活里肯定见过这种生锈的铁钉,那你们有没有想过,原本光亮的铁钉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们又该怎么保护金属不被腐蚀呢?”这种贴近生活的提问,能迅速点燃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带着疑问主动去探究金属腐蚀与防护的原理。

2. 自然现象关联化学原理

在讲解“溶液的酸碱度”知识时,教师可将目光投向大自然。比如,向学生展示酸雨过后,叶片发黄枯萎的照片,或者讲述土壤酸化导致农作物减产的新闻报道。教师结合这些现象向学生提问:“酸雨和土壤酸化背后,其实都和溶液的酸碱度有关,那溶液的酸碱度该怎么衡量?它又会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产生哪些影响呢?”随后,教师拿出 pH 试纸,现场演示如何检测不同溶液的酸碱度,让学生明白化学知识与自然现象紧密相连,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热情,理解溶液酸碱度检测的重要意义。

3. 生活用品助力化学教学

生活中的许多日常用品也是化学教学的好帮手。在学习“常见的盐”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带来食盐、小苏打、纯碱等常见的厨房用品。让学生观察这些物品的颜色、状态,触摸感受质地,甚至闻一闻气味。教师提问:“这些每天出现在厨房的东西,它们都属于盐类,可为什么用途大不相同?它们各自又有哪些奇妙的化学性质呢?”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这些盐类物质的特性,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用品中发现化学的奥秘,体会化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感。

(二)利用生活实验创设情境

1. 探究酸碱反应的“紫甘蓝魔法”

在讲解酸碱中和反应时,教师可提前让学生准备紫甘蓝。课堂上,将紫甘蓝撕碎煮沸,得到紫色汁液。随后,教师拿出白醋、肥皂水、食盐水等常见液体,分别滴入紫甘蓝汁。学生惊讶地发现,遇到白醋的汁液变红,遇到肥皂水则变蓝,而食盐水无明显变化。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化学原理,通过这一生活实验,学生对酸碱指示剂和酸碱反应有了直观认识。

2. 模拟溶洞形成的“桌面奇观”

在讲解碳酸钙与酸的反应时,教师可就地取材开展趣味实验。以粉笔(主要成分为碳酸钙)作“岩石”,透明容器为“溶洞”,缓缓注入稀盐酸。随着液体漫过粉笔,气泡如泉涌般升腾,粉笔表面被逐渐侵蚀。这场微型“地质变迁”,不仅直观呈现化学反应过程,还巧妙还原溶洞形成原理,帮助学生理解碳酸钙特性,点燃他们探索地质化学奥秘的热情。

3. 见证铁生锈的“时间记录”

为揭秘金属腐蚀奥秘,教师可设计铁钉锈蚀观察实验。学生将三根洁净铁钉分别置于干燥试管、满水试管及半浸水中的试管,密封保存。在持续观察中,每隔一天用图文记录铁钉变化。随着时间推移,半浸水中的铁钉率先出现红褐色锈迹。这一过程让学生直观掌握铁生锈的环境条件,更在长期观察中领悟科学探究需耐心与坚持的真谛。

(三)借助生活热点创设情境

生活热点自带鲜活的教育属性。在化学课堂上,教师可巧妙嫁接社会焦点:如讲解“环境保护”时,结合社区垃圾分类实践,剖析厨余垃圾发酵原理、塑料降解难题;或借雾霾预警事件,引导学生探究 PM2.5 与氮氧化物、硫化物的关联。让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无缝对接,既激发学生求知欲,也培养其环保担当与社会洞察力。

(四)创设生活问题情境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将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以“化学肥料”教学为例,教师可模拟农户困境:“李叔家的小麦苗瘦弱发黄,麦穗干瘪,他该如何选肥补救?氯化铵与草木灰混用为何会降低肥效?”引导学生从化肥特性、土壤环境等角度分析,在解决真实问题中深化知识理解,培养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

三、结论

将生活化情境融入初中化学课堂的实践显示,该教学策略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业表现、强化知识应用能力等方面颇具成效,有力推动化学教学育人目标的达成。不过,研究在样本选取和方法运用上仍有拓展空间。后续可扩大研究范围,结合多种研究方法,深入探索教学策略,为化学教学改革提供更扎实的实践与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海燕. 农村初中化学实验生活化设计与应用的研究[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21(15):56-56.

[2] 宋海凝. 初中化学有效课堂的研究与探索[J]. 飞: 素质教育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