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背景下“土家打溜子记谱法”创新研究与推广
庞文凤
湖北民族大学 445000
一、引言
“土家打溜子”,作为我国土家族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器乐合奏形式,以其独特的乐器组合、丰富的节奏变化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并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当前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如何使“土家打溜子”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有效的传承与更广泛的推广,成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音乐的记录与传播离不开记谱法,但“土家打溜子”沿用的一些传统记谱方式,在面对现代音乐教育和跨文化交流时,似乎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这些记谱方式或许对于熟稔其文化语境的传承人而言较为直观,但对于初学者或外部研究者来说,其学习门槛相对较高,不利于其在新时代的传播与发展。因此,对“土家打溜子”记谱法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创新与改革的可能性,便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土家打溜子”的音乐特性及其传统记谱法的现状,借鉴现代记谱理念,尝试构建一套更具科学性、规范性和易学性的记谱方案,并探讨其在传承人群体中的应用与推广策略,以期为“土家打溜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土家打溜子”及其传统记谱法概述
(一)“土家打溜子”的音乐形态与文化意蕴
“土家打溜子”是流行于鄂、湘、渝、黔边区土家族聚居地的一种特色器乐乐种,通常由溜子锣、头钹、二钹、马锣等核心打击乐器组成,有时也会加入唢呐等吹管乐器。其音乐粗犷有力、节奏鲜明多变,既有用于岁时节令、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中的仪式性曲牌,也有展现生活场景、抒发情感的生活化乐曲。它的表演形式灵活,少则三五人,多则十数人,场面热闹非凡。在土家族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土家打溜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审美情趣和精神信仰,是土家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表征。其音乐形态的独特性,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也为我们理解该区域的文化多样性提供了生动的样本。
(二)传统记谱方式的特点与局限
传统上,“土家打溜子”的乐谱记录方式多样,既有口传心授,也有采用工尺谱或一些约定俗成的符号、图示进行记录的情况。这些记谱方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群内部,有效地承担了音乐传承的功能。例如,某些谱本可能更侧重于记录乐曲的结构骨架和主要节奏型,而具体的演奏细节和音色处理则依赖于师傅的口传面授和演奏者长期的实践领悟。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传统记谱方式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局限性。其一,缺乏统一规范,不同地区、不同师承的记谱符号和方法可能存在差异,给学习和交流带来不便。其二,对于乐器音高、音色以及复杂节奏组合的精确表达能力有限,难以全面细致地反映音乐的实际音响。其三,对于现代音乐教育体系而言,这类传统记谱法的识读和掌握需要较长的适应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家打溜子”在更广泛人群,尤其是年轻一代中的传播与普及。那么,如何在尊重其传统内核的前提下,对其记谱方式进行科学的改良与创新,便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三、“土家打溜子”记谱法创新路径探析
(一)比较视野:传统记谱与西方记谱的对话
要对“土家打溜子”的记谱法进行创新,首先需要对现有的记谱方式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除了上文提及的土家族传统记谱方式外,在世界范围内,以五线谱为代表的西方记谱法因其高度的精确性和通用性,已成为国际音乐交流的主导。学习并理解“溜子锣、头钹、二钹、马锣”这四种核心乐器的传统记谱符号(如果存在成型的谱字或符号体系的话),并将其与西方记谱法在节奏、音高(尽管打击乐音高概念相对模糊,但音响的区分是存在的)、演奏法标记等方面的表达方式进行细致对比,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这种对比并非要用西方记谱法完全取代传统记谱,而是要从中寻找二者的区别与共性。比如,传统记谱可能更注重乐器的音色特征和演奏的“口诀化”提示,而西方记谱法则在时值量化、多声部协调等方面具有优势。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思考如何借鉴西方记谱法的某些元素来弥补传统记谱的不足,同时又保留传统记谱中蕴含的独特文化信息和演奏智慧。
(二)核心乐器的音响特征与记谱要素提炼
“土家打溜子”的音乐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独特的乐器音色和复杂的节奏交织。“溜子锣”的沉稳、“头钹”的清亮、“二钹”的烘托以及“马锣”的灵动,共同构成了其丰富的音响层次。因此,创新的记谱法必须能够清晰、准确地反映这些核心乐器的音色特点及其在乐曲中的节奏形态。这需要对每种乐器的发声原理、常用演奏技法(如单击、滚击、闷击、边击等)及其产生的不同音响效果进行深入分析。例如,是否可以为不同乐器或不同技法设计特定的符号?如何有效地记录由多种打击乐器组合形成的复合节奏型?这些都是在记谱法创新过程中需要仔细考量的要素。对乐器音响特征的准确把握和记谱要素的科学提炼,是构建新型记谱法的基础。
(三)改革创新记谱法的构想与原则
基于上述分析,对“土家打溜子”传统记谱法的改革创新,其核心目标应是提升记谱的准确性、规范性和易学性,使其更便于表演者识谱和演奏,同时也便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改革创新的构想或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可以考虑在保留传统谱式某些核心元素的基础上,借鉴五线谱或简谱的某些记录规则,例如明确的节奏划分、小节线的使用等,以增强乐谱的精确度和可读性。其次,针对不同乐器的音色和演奏法,可以设计一套相对统一且易于辨识的符号体系。再次,新记谱法应力求简洁明了,避免过于繁琐的标记,同时也要能够充分展现“土家打溜子”音乐的独特韵味。在整个创新过程中,需要遵循几个基本原则:一是尊重传统,避免割裂历史;二是科学实用,符合音乐规律和演奏习惯;三是易于推广,能够被广大传承人和学习者所接受。这其中,如何平衡传统性与现代性、特殊性与通用性,将是研究的关键。
四、创新记谱法的实践应用与推广策略
(一)新记谱法的试用与反馈优化
任何一种记谱法的创新,其最终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应用。在初步构建了“土家打溜子”的创新记谱方案后,选择若干代表性曲目进行试译和试奏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个过程可以邀请“土家打溜子”的非遗传承人、专业演奏者以及音乐专业的学生共同参与。通过他们的实际使用,可以收集到关于新记谱法在识读便捷性、演奏准确性、音乐表现力等方面的第一手反馈。这些反馈信息,无论是肯定的还是质疑的,都是极为宝贵的。例如,新设计的符号是否清晰易懂?节奏的记录方式是否符合演奏习惯?能否准确传达乐曲的情感内涵?根据收集到的反馈,对创新记谱方案进行反复的修改、调整和优化,使其不断完善,更贴近实际需求。
(二)指导非遗传承人使用改革后记谱法的路径
非遗传承人是“土家打溜子”活态传承的核心力量,他们对传统音乐的理解和演绎至关重要。然而,他们可能更习惯于传统的口传心授或固有的记谱方式。因此,向他们推广和指导使用改革后的记谱法,需要耐心细致,并采取合适的策略。首先,要充分尊重传承人的主体地位,向他们详细解释新记谱法的优势和便利性,强调其对于扩大传承人群、提升传承效率的积极作用。其次,可以采取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从简单的曲目入手,结合实际演奏进行教学。还可以将新旧记谱法对照呈现,帮助他们理解和过渡。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双向的沟通机制,鼓励传承人提出疑问和建议,使他们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或许,还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如制作教学视频、开发识谱软件等,辅助教学过程。
(三)创新记谱法推广的社会意义与长远展望
“土家打溜子”记谱法的创新与推广,其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记谱方式本身的变革。从更宏观的层面看,它对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一个科学、易学的记谱系统,能够有效降低学习门槛,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学习“土家打溜子”,从而壮大传承队伍,缓解传承断层的危机。同时,规范化的乐谱也有利于“土家打溜子”走出地域限制,进行更广泛的文化交流与传播,提升其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的影响力。长远来看,随着创新记谱法的逐步推广和完善,结合系统的教材编写、师资培训以及展演活动的开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土家打溜子”这一宝贵的民族音乐瑰宝,将会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也将得到更为充分的彰显。当然,这一过程可能充满挑战,需要学界、传承人群体以及相关文化部门的共同努力与持续投入。
结束语:
对非遗背景下“土家打溜子记谱法”的创新研究与推广,是一项兼具理论探索与实践意义的工作。它不仅涉及到对传统音乐文献的整理与解读,更需要音乐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运用,以及与非遗传承人的密切合作。通过分析“土家打溜子”的音乐本体特征与传统记谱的现状,借鉴现代记谱理念,探索构建更为科学、规范、易学的记谱体系,并努力将其应用于传承实践,其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服务于“土家打溜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诚然,任何记谱法的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本研究的成果或许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其中必然还存在诸多需要完善之处。但我们期待,这样的探索能够引发更多人对民族民间音乐记谱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并为类似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些许有益的启示。未来的路还很长,如何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持续“发声”,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冯 光 钰 . 保 护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音 乐 之 我 见 [EB/OL]. (2005-09-19)[2025-05-31].
[2] 田信国 . 土家族打溜子音乐特征及文化内涵探究 [J]. 黄河之声 ,2020,(16):56-57.
本项目由湖北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支持,项目编号:X202210517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