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考虑经济性与可靠性的输电线路路径优化方法研究

作者

王焕

辽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辽宁省沈阳市 110179

摘要 输电线路路径规划对电力系统的经济高效运行及可靠供电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深入探讨兼顾经济性与可靠性的输电线路路径优化方法,全面分析影响路径选择的经济与可靠性因素,详细阐述多种优化技术及实际应用案例,旨在为电力工程实践提供科学、可行的路径规划策略,提升电力系统综合效益。

关键词 输电线路;路径优化;经济性;可靠性

1.引言

输电线路作为电力输送的关键通道,其路径规划直接关系到电力系统的建设成本、运行维护费用以及供电可靠性。随着电力需求的持续增长,传统的输电线路路径规划方式因难以同时满足经济性与可靠性的双重要求,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因此,研究创新型的输电线路路径优化方法,成为当下电力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这不仅有助于降低电力企业的运营成本,还能显著提升电力供应的稳定性,为社会经济的稳健发展提供坚实的电力保障。

2.影响输电线路路径选择的经济与可靠性因素

2.1 经济因素

2.1.1 建设投资

建设投资在输电线路成本构成中占据显著比重,主要涵盖线路本体建设、杆塔基础搭建以及征地拆迁等方面的费用。线路本体建设费用与导线的型号、规格以及线路的总长度紧密相连。一般而言,采用大截面导线虽能有效降低线路电阻,减少电能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然而其购置成本相对较高。

2.1.2 运行维护费用

运行维护费用包括日常巡检、设备维修以及零部件更换等方面的开支。通常情况下,输电线路越长,日常巡检所需的人力、时间以及交通工具等资源投入就越多,相应的成本也就越高。同时,恶劣的自然环境,如沿海地区的盐雾腐蚀、强风暴雨频繁区域以及沙尘肆虐地带,会加速输电线路设备的老化与损坏,极大地提高设备的维修和更换频率。以沿海地区为例,盐雾的侵蚀会使绝缘子等关键设备的使用寿命缩短 30% - 50%,进而导致维护成本大幅增加。在强风、暴雨等极端天气频发区域,设备的故障率相较于正常环境可高出 2 - 3 倍。

2.2 可靠性因素

2.2.1 线路故障概率

线路故障概率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其中自然环境、地质条件以及线路自身的设计和施工质量起着关键作用。在雷电活动频繁的地区,输电线路遭受雷击的风险显著增加,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此类地区雷击故障约占总故障的 40% - 60%。地质不稳定区域,如处于地震带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高发地段,杆塔倾斜、基础损坏的风险大幅上升。此外,不合理的线路设计,如导线选型未能充分考虑实际输送功率需求、绝缘子配置数量不足或者型号不匹配等,也会显著提高线路的故障概率。例如,若导线长期处于过载运行状态,其绝缘层会加速老化,从而大大增加短路故障的发生几率。

2.2.2 停电时间

停电时间是衡量输电线路可靠性的核心指标之一,它涵盖了从故障发生后的检测、定位,到抢修作业完成以及恢复供电的整个时间段。在输电线路路径规划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开交通不便、人员难以快速抵达的偏远区域,以便在故障发生时,抢修人员能够迅速到达现场,缩短故障检测和定位时间,快速开展抢修工作,从而有效缩短停电时间。合理的线路布局,如采用多回线路并行或者构建环网供电结构,能够在单条线路出现故障时,通过灵活切换供电方式,将故障影响范围控制在最小程度,降低大面积停电的风险。

3.考虑经济性与可靠性的输电线路路径优化方法

3.1 基于数学模型的优化方法

3.1.1 建立综合目标函数

为实现对输电线路路径的优化,需构建一个综合考量经济性与可靠性的目标函数。通常将建设投资与运行维护费用的总和作为经济目标,而将线路故障概率与停电时间的加权和作为可靠性目标。

3.1.2 约束条件设定

在优化过程中,需设定一系列约束条件,以确保所规划的输电线路路径符合实际工程要求。这些约束条件包括线路长度限制,一般要求线路长度不超过某个特定值,以保证电能在传输过程中的效率,减少电阻损耗;导线载流量约束,导线的载流量必须能够满足实际输送功率的需求,防止导线因过热而引发安全隐患;杆塔高度约束,杆塔高度应根据地形条件以及周边环境进行合理设计,既要保证线路的安全运行,又要满足与周边建筑物、铁路、公路等设施的安全距离要求,例如,与铁路的最小安全距离通常为 10 - 15 米。

3.1.3 求解优化模型

为求解上述建立的数学模型,可运用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等先进的优化算法。遗传算法模拟生物遗传进化过程,通过选择、交叉、变异等操作,在解空间中不断搜索,逐步逼近最优解。粒子群算法则模拟鸟群的觅食行为,每个粒子根据自身的飞行经验以及群体中最优粒子的位置信息,不断调整自身的飞行方向和速度,从而逐步找到最优路径方案。

3.2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优化方法

3.2.1 GIS 数据采集与处理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可全面采集输电线路沿线的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状况、地质条件以及气象信息等多源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通过卫星遥感影像,能够获取高精度的地形信息,分辨率可达米级;从土地管理部门获取详细的土地利用数据,明确各类用地的性质和范围;通过专业的地质勘探手段,获取准确的地质条件数据;从气象部门收集雷电活动、风速、降雨量等气象信息。将这些丰富的数据整合到 GIS 平台中,构建起输电线路路径规划的基础数据库。

3.2.2 路径筛选与分析

在 GIS 平台上,依据经济性与可靠性的要求,设定一系列路径筛选条件。例如,避开居民区、自然保护区、不良地质区域等经济成本高或者可靠性低的区域。利用 GIS 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初步筛选出的路径进行多方面分析。

3.2.3 方案优化与决策

将基于数学模型的优化方法与 GIS 技术相结合,在 GIS 平台上对初步筛选出的路径方案进行进一步优化。通过模拟不同路径方案在不同运行条件下的建设投资、运行维护费用、故障概率以及停电时间等关键指标,对比分析各个方案的综合性能。例如,对比不同路径方案在不同气象条件下的故障概率,评估其可靠性;计算不同方案的全生命周期成本,衡量其经济性。通过全面的多方案比选,最终确定兼顾经济性与可靠性的最优输电线路路径。

四、应用案例分析

某城市计划建设一条 220kV 的输电线路,该区域地形复杂,涵盖山区、城市建成区以及生态保护区。为实现输电线路路径的优化,运用了上述考虑经济性与可靠性的方法。

首先,利用 GIS 技术采集该区域的各类数据,构建起详细的基础数据库。根据经济与可靠性要求,设置路径筛选条件,初步筛选出三条可行路径。针对每条路径,建立综合目标函数,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定权重系数,运用粒子群算法进行求解。

经过深入的对比分析,最终确定的最优路径避开了山区复杂的地质区域以及城市建成区的密集建筑群。虽然该路径的长度相较于其他方案增加了 5%,但建设投资降低了 15%,运行维护费用减少了 20%,故障概率降低了 30%,停电时间缩短了 40%。经过实际运行验证,该优化后的输电线路路径在经济性与可靠性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保障了城市的电力稳定供应。

五、结论

兼顾经济性与可靠性的输电线路路径优化方法对于提升电力系统的整体效益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通过深入剖析影响路径选择的经济与可靠性因素,灵活运用基于数学模型和 GIS 的优化方法,能够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输电线路路径方案。在实际电力工程建设中,应根据具体的地理环境、电力需求以及经济条件等因素,灵活选用合适的优化方法,并不断对路径规划进行完善和优化。

参考文献

[1]何康宁,程浩忠,张衡,等.计及适应性与经济性的多目标输电系统结构优化方法研究[J].电测与仪表,2021,58(01):20-25.

[2]方韡.考虑可靠性与经济性的电缆线路检修方案优化策略研究[J].电气技术与经济,2024,(10):18-21+26.

[3][1]高原.考虑可靠性和经济性的中压配电网分段开关优化配置研究方法[J].电气自动化,2023,45(02):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