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朱晨凤
青海省格尔木市第四中学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及法治观念的一门学科。将生活化教学运用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能够使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就更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并且也容易使学生学习的知识被掌握和吸收。本文探讨了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策略,旨在为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生活化;初中;道德与法治
引言:初中时期是个人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道德与法治课是让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法治意识的有效渠道。但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更注重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忽略了学生的现实生活状况,使教学显得枯燥乏味,无法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生活化教学则是在原有道德与法治教学基础上,把课本知识点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寓教于学,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现实性和效果。
一、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重要性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有关道德与法治的知识融入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学习和感悟,有助于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让学生乐于学、想得起、做得到。如,在讲授“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知识时,可以联系学生在平时购物或者接受服务中的实际经验,让学生交流,在消费中遇到问题如何保护自己?这种方式会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他们愿意到这样的课堂上学习,在思考回答问题的同时掌握了权利内容和正确做法[1]。
(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生活化教学着重引领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里,着力培育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学生借助参与诸如社区志愿服务、模拟法庭等各类生活实践活动,能够更为透彻地领悟道德与法治的精髓,并将其内化,成为自身的行为规范。
(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道德与法治教育绝非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培育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生活化教学可使学生在生活中真切地体验和感受道德与法治所蕴含的强大力量,进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动学生实现全方位的发展。
二、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是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核心要义[2]。教师要扎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中,利用能够与学段特点相吻合,符合学生成长需求的日常生活素材作为教与学的载体,如在讲述“友谊与成长同行”时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交朋友的过程中经历过的一些问题或感动的人或事,借用自身的现身说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再如教师可以将内容分解后展开串联式教学,打破书本和现实相隔较远的情况,讲解“遵守社会规则”的时候,可以联系学生上学途中的交通行为、学校里面的纪律要求、公共场所应当遵守的文明规范等内容为学生创设情境,开展讨论规则的意义何在?违反规则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如何做才是遵守规则等方面的内容。把教材知识与学生的所见所闻结合起来,既能使学生觉得新奇有趣、亲切可爱,又能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积极地感悟书本知识。但是,如果脱离教材的主体内容向学生讲得太花哨,特别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几页教材知识,会使学生失去阅读兴趣,逐渐产生厌烦心理。
(二)教学方法生活化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运用生活化的方法,可以为学生提供感受课堂内容获得感的可能。利用创设情景的方式,给出一些与现实生活相对贴近的事例,如:考试失意、同学之间有矛盾,这样有利于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自身所处的环境,试着站在他人的角度替他人考虑,一方面是在教给学生调整情绪的方法;另一方面则会从生活中选取类似的事例(比如青少年网络诈骗、校园欺凌等),将情境融入教学环节,并让学做自己是一个具有正直良知且懂法守法的好青年;并且联系教材内容,积极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去法治基地参观、参加社会问卷调查等活动,在真实的实践中感知自己的身份角色,并切实地感受自已肩上的责任担当,身体力行道德与法治,真真切切做到知行合一,这样的道德与法治才会落地生根。
(三)教学评价生活化
教学评价生活化是使道德与法治教育知行合一的关键。要用生活化的视角进行评价,不能单纯以教师权威为导向,不用单一的方式去衡量、评价,而是采取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展开;也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而且是以学生日常在课堂教学、小组内交流合作、实践活动中能够体现出的态度和行为是否达到了目标要求为评价标准,而不是只依据最后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学习效果等,并且要将评价标准延伸到学生的学习之外,关注学生在校园内外日常生活的行为,是否做到了诚实守信、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积极参加公益服务活动等等,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了解,并以此作为判断其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是否养成的真实依据,把道德与法治教育从“知”引向了“行”,从而更好地实现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标。
结语:总而言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它需要教师长久地努力、不断地钻研才能实现,只有将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结,才能真正使学生理解和接受道德与法治知识,并内化为自身正确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1]窦丽霞.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探析[J].新校园,2025,(08):76-77.
[2]周玉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化”策略探索[J].当代家庭教育,2023,(18):216-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