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科技课堂互动教学模式探究
潘国强
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第三中学 277700
引言:信息科技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基础课程。《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要“倡导真实性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这一要求凸显了课堂互动的重要性。互动教学模式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通过思维碰撞、协作探究实现知识建构与能力培养,与信息科技课程的实践性、综合性特征高度契合。
一、初中信息科技课堂互动教学的理论基础与内涵
(一)理论基础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非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下,借助他人帮助,利用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互动教学模式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与协作,正是这一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在信息科技课堂中,学生通过解决真实问题、完成项目任务等互动过程,主动建构对信息技术原理、工具应用及伦理规范的理解。
2. 认知负荷理论
认知负荷理论指出,学习者的认知资源有限,教学活动需避免超出其认知承载能力。互动教学通过将复杂知识分解为递进式任务、引导学生分步探究,可降低外部认知负荷;同时,通过小组协作中的思维共享与互补,促进认知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学习效率。
3. 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理论强调学习的社会性,认为个体认知发展源于与他人的互动。信息科技课程中的协作编程、在线讨论、成果展示等互动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多元社会互动场景,不仅有助于知识内化,还能培养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社会技能。
(二)互动教学模式的内涵
初中信息科技课堂互动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提升信息素养为目标,通过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技术工具四要素的动态交互,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系统。其核心特征包括:
主体性: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建构的主动参与者,通过提问、质疑、实践等方式深度卷入学习过程。
交互性:突破单向讲授局限,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如与编程软件、在线平台的互动)等多向交互网络。
二、初中信息科技课堂互动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一)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的推进,初中信息科技课堂互动教学呈现以下特点:
1. 技术应用逐步普及:多数学校已配备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机房等硬件设施,部分教师开始尝试使用互动白板、在线协作平台(如希沃白板、腾讯文档)等工具辅助教学,为互动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2. 互动形式有所丰富:从传统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模式,向小组讨论、任务驱动、作品展示等多元形式拓展。例如,在“Scratch 编程”单元,教师常组织学生分组设计小游戏并进行互评。
3. 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初中生对信息技术兴趣浓厚,乐于参与动手操作、创意设计类互动活动,对课堂互动的需求日益提升。
(二)主要问题
尽管互动教学在实践中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 互动深度不足,流于形式化
部分教师将“互动”简单等同于“热闹”,设计的问题缺乏思维含量(如“是不是”“对不对”等封闭性问题),小组讨论常因缺乏明确任务分工和深度引导,沦为“无效社交”。例如,在“网络信息检索”教学中,若仅让学生讨论“如何搜索资料”,而未引导其思考检索策略、信息甄别方法,则互动难以触及深层认知。
2. 教师主导过度,学生参与不均
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部分教师仍习惯于控制课堂节奏,互动环节多为教师预设问题的“定向反馈”,学生自主提问、质疑的机会较少。同时,由于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差异较大,课堂互动常集中于少数能力较强的学生,基础薄弱学生易被边缘化。
3. 教学资源单一,互动设计缺乏创新
现有信息科技教材内容多侧重知识讲解,互动性素材不足;教师开发互动资源的能力有限,导致互动活动多局限于教材习题或简单任务,难以激发学生持久兴趣。
三、初中信息科技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基于上述问题,结合信息科技课程实践性、创新性特点,本文构建以下四种互动教学模式,供教学实践参考。
(一)问题驱动式互动教学模式
1. 模式内涵
该模式以真实问题为起点,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的互动链条,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建构知识。问题设计需具备开放性、层次性和关联性,如结合“个人信息保护”主题,提出核心问题:“如何在使用社交软件时保护个人隐私?”
2. 实施步骤
问题导入:教师通过案例、视频等情境素材,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核心问题。例如,播放“网络诈骗”新闻片段,引导学生思考“哪些个人信息容易泄露?”
分组探究:学生分组围绕子问题(如“信息泄露的途径”“保护隐私的技术手段”)进行资料搜集、讨论分析,教师巡回指导,帮助梳理思路。
成果交流:各组通过 PPT、思维导图等形式展示探究成果,其他学生提问、补充,教师总结共性问题,纠正认知误区。
(二)任务驱动式互动教学模式
1. 模式内涵
以完成具体项目任务为导向,通过任务分解、协作实践、成果迭代等互动环节,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任务设计需贴近学生生活,具有可操作性,如“制作班级电子相册”“设计校园垃圾分类查询小程序”。
2. 实施步骤
任务发布:教师明确任务目标、评价标准及时间要求,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如软件操作教程、素材库)。
协作实践:学生分组制定任务计划,分工完成信息采集、技术实现、测试优化等环节,组内通过讨论解决技术难题(如编程报错、格式调整)。
过程互动:设立“技术互助角”,鼓励组间经验分享;教师针对共性问题组织集中讲解,如“如何使用Excel 函数处理数据”。
结论
初中信息科技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是落实核心素养、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通过问题驱动、任务驱动、在线协作、游戏化等模式的实践,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然而,模式的落地需教师转变观念、提升能力,学校优化资源配置与评价机制,多方协同破解实施难题。未来,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深化,互动教学将向更智能、更个性化、更跨学科的方向演进,为培养数字时代的合格公民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艺 , 钟柏昌 .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
[2] 陈丽 . 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J]. 中国远程教育 ,2019(05):59-65.
[3] 余 胜 泉 , 胡 翔 . STEM 教 育 与 跨 学 科 学 习 [J]. 中 国 教 育 学 刊 ,2020(06):61-67.
[4] 黄荣怀 , 杨俊锋 . 未来学校的教学模式变革 [J]. 基础教育参考 ,2021(12):5-9.
[5] 王吉庆 . 信息素养论 [M]. 上海教育出版社 ,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