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城市道路设计及绿色交通发展研究
张杰
500231198901146032
引言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快速的城市化也给城市交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城市道路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载体,其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交通的效率和环境的质量。传统的城市道路设计往往侧重于满足机动车的通行需求,忽视了对环境、生态和行人的关注,导致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等问题频发。绿色交通则强调以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率为特征的交通方式,旨在减少交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居民的出行质量。
一、当前城市道路设计与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城市道路设计存在的问题
生态意识薄弱,传统的城市道路设计往往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道路建设过程中大量开挖土方、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功能单一,许多城市道路的设计仅考虑了机动车的通行功能,缺乏对行人、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的关注,导致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恶劣,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低下。资源浪费严重,在城市道路建设中,存在着土地资源浪费、材料消耗过大等问题。一些道路宽度过宽,超出了实际交通需求,造成了土地资源的闲置;部分道路采用高能耗、高污染的建筑材料,且施工过程中材料浪费现象严重。安全隐患突出,部分城市道路的设计存在安全隐患,如交通设施不完善、道路线型不合理、交叉口设计不科学等,导致交通事故频发。
1.2 城市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
公共交通发展滞后,尽管近年来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城市交通需求相比,仍存在着覆盖率低、运行速度慢、换乘不便等问题。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分担率较低,难以满足居民的出行需求,导致私人汽车数量快速增长。慢行交通环境不佳,步行和自行车道的建设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部分路段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被侵占、破坏,或者与机动车道混杂在一起,出行环境恶劣,居民选择慢行交通的意愿较低。新能源交通工具推广缓慢,新能源交通工具的推广面临着充电基础设施不足、续航里程有限、价格偏高等问题,制约了其在城市交通中的应用。
二、可持续城市道路设计策略
2.1 生态化设计
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在道路规划阶段,应进行详细的生态环境评估,避开生态敏感区域。对于必须穿越生态敏感区域的道路,应采用桥隧等方式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破坏。采用生态友好型材料,推广使用再生沥青、再生混凝土、透水砖等生态友好型材料,减少对天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例如,透水砖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能够使雨水快速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减少地表径流和城市内涝的发生。设置生态绿化带,在道路两侧和中央分隔带设置生态绿化带,选择乡土树种和耐污染植物进行种植。
2.2 多功能设计
建设复合型路空间,在道路设计中合理设置机动车车道、非机动车车道和人行道,设置独立人行道和自行车道并与周边公共设施和绿地进行贯通,建设成连续、舒适的慢行空间。渗透城市景观,在城市道路设计中与城市景观设计进行融合,通过道路线型、道路面层铺装、绿化景观等元素的设计,创作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道路景观。
2.3 资源节约设计
路网优化,在市政道路设计时,结合城市交通规划及土地使用规划,合理安排道路等级、宽度、线型,避免超配。交通流量小的地方,采用窄马路、密路网的道路布局模式,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节能技术推广,在市政道路照明设备中,采用 LED 节能照明灯具,结合智能控制方式,依据道路车流情况与光照强度,自动调节照明亮度,降低照明电耗。在市政道路雨污管沟系统方面,采用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将雨水用于道路绿化及道路保洁等工作。
2.4 安全舒适设计
优化完善交通设施,合理增设交通标志标线及交通信号灯、隔离护栏等,形成良好的交通秩序。在交叉口、学校、医院等区域增设减速带、人行横道设施,保障行人和非机动车出行安全。完善道路横断面,结合不同的交通需求,科学合理地设计道路横断面,为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提供足够的隔离、缓冲空间,有效降低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
三、绿色交通发展路径
3.1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完善公共交通系统,加大对公共交通设施的投入,打造以地铁、轻轨为骨干,公交车、出租车为补充的多层次公共交通系统。提升公共交通覆盖度和线网密度,实现城市各个区域之间的通畅衔接。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优化公交线路和站点,缩短居民步行距离与等车时间。提升公交车运行速度与准点率,改善公交车内环境与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3.2 大力发展慢行交通
强化慢行交通建设,组织建设连续、安全、舒适的步行道网络和自行车道网络,实现步行道、自行车道与公交站点接驳。步行道、自行车道建设过程中注重慢行景观、环境营造,提升慢行吸引力。强化慢行交通管理,强化步行道、自行车道的建设和管理,坚决禁止机动车占用慢行交通。在学生和居民集聚的学校、商场、公园等人流密集场所设置步行、自行车优先区域,优先保障慢行交通通行权。倡导慢行交通理念,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倡导等方式,普及绿行理念、提升群众对慢行交通的认知度和包容度,鼓励居民步行或骑行出行,形成健康环保出行方式。
3.3 推广新能源交通工具
健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充电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在城市道路旁、停车场、居民社区等区域建设充足的充电桩,方便新能源汽车的出行。推出相关扶持政策,政府应推出相关扶持政策,诸如购买补贴、税收减免、免收停车费等,降低新能源汽车的购买和使用成本。推动公交、出租车等行业先行使用新能源汽车,以带动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完善新能源交通工具性能,鼓励新能源汽车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提高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充电速度、安全性以及降低生产成本,增强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力。
3.4 优化交通管理
实施智能交通系统,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实现对交通流量的实时监测、分析和预测。推行交通需求管理措施,根据城市交通状况,推行错峰出行、限行、限购等交通需求管理措施,平衡交通供需关系。鼓励单位和企业实行弹性工作制,减少高峰时段的交通流量。加强交通执法力度,加大对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闯红灯、超速、酒驾等违法行为,维护交通秩序和安全。
结论
可持续城市道路设计与绿色交通发展都是缓解城市交通、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城市道路在可持续城市道路设计中坚持生态优先、一体化、资源节约、安全舒适的设计原则,采取生态化、一体化、资源节约、安全舒适的技术策略;城市道路在绿色交通发展中坚持以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大力开发慢行交通、大力推广绿色交通工具、优化交通管理。
参考文献
[1] 廖优 , 陆薪羽 , 罗钊 . 可持续城市道路设计及绿色交通发展研究 [J]. 城市 建 设 理 论 研 究 ( 电 子 版 ),2025,(22):199-201.DOI:10.19569/j.cnki.cn119313/tu.202522066.
[2] 张乾运. 可持续城市道路设计与绿色交通发展[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2024,(22):22-24.DOI:10.19569/j.cnki.cn119313/tu.20242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