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数据统计分析与应用
吴尧
四川坤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610101
引言
混凝土作为建筑工程的基础材料,其抗压强度直接决定结构承载能力与使用寿命。在实际工程中,原材料波动、施工工艺差异等因素会导致抗压强度试验数据产生离散,单纯依靠单组数据难以全面反映混凝土质量。通过统计分析方法挖掘数据内在规律,可实现从单一数据判断到系统性质量评估的转变,为施工质量动态管控、配合比科学设计及结构安全预警提供依据,对降低工程风险、节约建设成本具有现实价值。
一、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概述
1.1 试验目的与标准
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的核心目的是精准获取材料抵抗压应力的能力参数,为建筑结构设计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同时用于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控与工程验收。通过试验结果,可验证混凝土是否达到设计强度要求,判断施工工艺的合理性。现行试验标准对试验全流程有明确规范。我国 GB 标准规定了试件尺寸偏差、养护环境温度湿度范围及加载速率区间,确保试验条件统一。国际上如 ASTM 标准在试件成型方式、养护龄期等方面与国内标准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导致同批次混凝土在不同标准下的测试结果出现偏差。实际操作中需严格遵循对应标准,以保证试验数据的可比性与权威性。
1.2 试验设备与试件制备
试验仪器主要有压力试验机和制件模具,其中压力试验机要求加载平稳且能够准确显示力值并定期对试验机进行标定,以免因设备本身而使结果产生误差;模具需几何尺寸准确,模具内壁应光滑程度足够,以防试件在成型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制件在制备的环节中要注意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原材料严格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严格按照设计配合比称量,并将配合好的原材料进行搅拌以保证拌合物的均匀性,在浇筑试件时也要注意采用振动法将拌合物的气泡排出,以防形成蜂窝麻面现象。成型好的试件要在规范的条件下养护,以防止因环境因素对强度发展产生影响;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的误差都会使试件的强度出现虚假的现象,如试件的振捣不足和养护时湿度不足等因素都会导致试件结果出现偏差。
1.3 试验过程与数据采集
采用分级加载法,直至试件失效。加载速度不可过慢,试验时间过长,则试件吸水导致强度偏大;加载速度也不可过快,导致产生冲击荷载,偏小。采集数据应做到量化与定性两结合。定量为试验机传感器读取最大压力值,定性为观察试件破坏时是否产生纵向裂缝及酥碎范围等数据。试验数据收集尽可能在试验机传感器读数的同时进行,不能遗漏关键数据。试验完整数据中不仅要包含其强度数值,还要有破坏特征描述。
二、试验数据统计特征分
2.1 数据集中趋势度量
混凝土抗压强度数据集的趋势性统计量反映出数据集的整体分布中心,主要有平均值、中位数和众数等。平均值是所有数据求平均得到的,是数据集一般水平的代表,但由于受到数据集异常值的影响,不能全部代表数据集的中心水平,但对于表示正偏态或负偏态的数据集而言,平均值并不能充分反应数据集整体水平的真实代表数值;中位数是将数据集从小到大排列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值,能够避免异常值对数据集带来的影响,对于偏态分布的数据集能够更充分地描述其数据的中心水平;众数是数据集中出现频数最高或出现概率最大的数值。集中趋势一般采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种方法对数据进行判断,当三者数值相近时,表示数据整体分布中心较好,数据分布均衡;当三者差别较大,表示数据可能为偏态分布,或可能存在离群值。
2.2 数据离散程度度量
离散性表征数据的离散情况,主要参数为标准差和离散系数。标准差是指各数据与平均值之差的平均绝对值,标准差越小则表明数据越集中。离散系数是标准差与平均数的比率,避免了量纲带来的差别,进而可以方便比较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数据的离散性。离散性直接反应了混凝土质量的稳定程度。离散性越差,表明施工或试验过程中有更多不稳定因素,如原材料组成不稳定、养护环境条件不稳定等,通过对离散性变化的趋势,可及时掌握施工或试验过程中出现问题的位置,为改进施工或试验方案提供依据。
2.3 异常值检测与处理
离群值指个别显著偏离于其他结果的观测值,这是因试验操作误差、仪器故障等原因产生的异常结果,而判断该值是否为离群值采用的方法主要为格拉布斯准则和拉依达准则,从而根据适当的置信水平来判断结果是否存在离群值,并给出离群值。离群值的处理较为复杂,应先查找其原始记录,了解是否是在试验过程中产生的操作错误或数字记录错误,并进行记录及说明。如果是由于试验者主观的失误,则将该数值舍去并作出记录与说明;若不确定该值的离群原因,则不能舍去,但应将该数据写明并提出对试验结果的可能影响。在实际情况中,因为质量原因的存在导致出现较多的异常结果,在处理时不可盲目丢弃数据,否则会造成实际上存在质量变异而未予以识别,同时存在错误数据也难以得到正确的分析结果,需要通过专业人员的专业判断方式达到科学的结果处理。
三、试验数据在工程中的应用
3.1 质量控制与验收
混凝土工程质量管理的可靠性在于对连续批次试件强度数据集中趋势的评估,以此验证混凝土生产是否处于设计强度的中心区域,离散度的评估则能检验施工结果的离散水平,变异系数突变说明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混合比例发生系统性改变,可能由于原材料、搅拌工艺比例发生变化而引起,在工程验收评定时结合统计量应有合适的评定准则,例如样本均值与样本标准差组合判断整体批次是否符合质量要求,避免某部分试件的偶然偏移现象而得出结论,因此,异常值处理的判断结果应作为检验评定的参考,应作为评定的参考,如果异常值是由系统性错误引起的,那么应对同一施工段的结构进行检查评定,以保证安全的最低保障。
3.2 配合比优化设计
强度方差反映了配合比设计中各种可能配合比得到的不同强度的离散程度。离散度较小说明施工工艺的稳定性较好,配合比比较稳定。所以在确定各项指标的同时结合施工工艺可以选择出更稳定的施工配合比。施工阶段还应结合工程使用功能要求再作进一步调整。对于设计强度较高的结构还可以采用强度较平均值高的设计方案增大胶凝材料的用量。
3.3 结构性能预测与评估
根据测量强度对有限元模型进行分析,计算梁的承载力、柱的承载力。以此来对结构安全冗余量进行评估,并进行构件强度长程监测和长期记录,以验证结构后期的加固维修策略。通过对既有结构的钻孔取芯强度测试来得到结构实有强度与原设计强度之间的偏差,再分析强度的离散度,以确定结构各点强度的离散程度,进而对结构进行针对性的加固改造,结构整体偏弱且强度离散的大区域是结构加固时需要首先加固的重点区域。
结语
本文通过系统分析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数据的统计特征,揭示了数据分布规律及与影响因素的关联,并结合工程案例验证了数据在质量控制、配合比优化等方面的应用价值。研究构建的数据统计、规律挖掘、工程应用框架,为混凝土工程质量管控提供了可操作路径。但研究在多因素动态耦合分析及长期性能数据应用上存在局限。未来可结合智能化监测技术,深化数据与施工全流程的关联研究,进一步提升数据对工程实践的指导效能,为混凝土结构安全提供更精准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戴蕾,马捷,王永海.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检测能力验证结果分析[J].混凝 土,2022,(12):189-192.
[2] 武奇猛.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异常的原因分析[J].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0,8(S1):249-25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