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教育戏剧与阅读写作

作者

于员玉

东莞市常平中学 523560

一、有关“教育戏剧”的定义及实践的意义

“教育戏剧”一词直译于英国的 DIE(Drama in Education),指学校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的戏剧方法。张晓华将其定义为“运用戏剧与剧场之技巧,从事于学校课堂的教学方法。”这一概念与我国中小学课堂中的“戏剧教学法”同义。作为“教育戏剧第一人”的李婴宁,她认为“教育戏剧”将戏剧方法、戏剧元素运用到教育中、课堂中,更加彰显它的教育职能。学生在戏剧活动中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和世界,从而获得更深刻的体验与理解。

美国哲学家杜威的教育学说主张在戏剧中学习、在做中学习。30 年代,杜威的学生将他的观点带到了中国,教育家陶行知就曾在学校以戏剧活动进行教育。中小学校教学中普遍流行的“情境教学法”实际就是教育戏剧的一种。

运用教育戏剧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编演、观赏等多种方式参与语文课堂,使学养和能力在创作、表达、合作等不同层面上得到锻炼和提高。以教育戏剧的方式参与课堂,可以极大激发学生阅读写作兴趣。

二、教育戏剧在课内外阅读写作上的具体运用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似乎只能“严肃”地学习,而学生对课堂越发觉得枯燥无趣,语文教学面临难堪尴尬的局面。学生的阅读量极为有限,无论是教材内还是教材外,学生对阅读提不起兴趣,写作的源泉也变得干涸。尤其是一些本身就基础差,厌学的学生,即使面对一些很有故事情节的课文,也丝毫没有兴致。鉴于这种教与学的状态,我尝试通过教育戏剧这一理念,让学生愿意阅读、喜欢阅读,同时在阅读的基础上带动写作。在教学中具体实施如下:

(一)教育戏剧以课内戏剧单元为契机,通过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来带动阅读写作。

教材戏剧单元,《窦娥冤》《雷雨》《哈姆雷特》三篇课文,只有《雷雨》学生相对易读易懂。我采用教育戏剧理念,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学生对这一方式很感兴趣,积极投入到阅读当中。我以学生自荐或推荐的方式,根据学生各自性格及对角色的把握,指导他们角色分工。定好角色后,学生首先是认真阅读揣摩剧本,然后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解读并查阅相关资料,写出自己对该角色的理解或者是主题等等其他有关该剧本的看法。通过批改学生写作的内容来了解并有针对地指导学生对课文的解读,使后续表演时,学生对人物角色的把握更到位。之后是课后排练环节,确保学生在阅读剧本和表演上都尽可能完善。最后面对全班同学正式演出,展示他们的角色扮演过程。由于准备较充分,学生演得认真传神,全班其他作为观众的同学看得非常认真,班上有几个原本完全没有看该课文的同学,也不由自主地跟着学生扮演的进程认真阅读课文的剧本台词,生怕错过精彩细节。表演结束后,我让作为观众的学生对人物内容进行点评。在这过程中,学生很自然地分析到周朴园对鲁侍萍到底有没有真感情,谈及人物悲剧的根源等等。学生的这些阅读或观看后的思考都变得更积极主动,而不是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下,陷入老师生硬提问,学生被动思考的处境。学习《哈姆雷特》这篇课文时,有学生还上网买了莎士比亚悲剧全集进行阅读。由此可见,当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不仅能很好地阅读课内教材,还能让学生主动扩大课外阅读量。

(二)教育戏剧以小说阅读为试点,通过学生演出改编来带动课内外阅读写作。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其中“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章回,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很是头痛,硬着头皮也看不下去。我尝试运用教育戏剧理念,指导学生阅读并编演。我把学生分成几个阅读小组,学生各自完成本组的的分工,比如有的小组负责画出林黛玉初进贾府的路线图,并在正式演出前做好演出场景布置。有的小组负责准备演出道具,以此达到阅读时读透本文的环境描写内容。而对于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这几个关键人物,承担该角色扮演人物的学生要查阅相关资料,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在整个表演准备过程中,比如环境描写,比如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级人物个性等等,学生都在写作过程中加深阅读的成效。在正式演出结束后,作为观众的学生要进行点评或者写各自的观后感。以教育戏剧理念来组织开展小说阅读课堂,学生对原本难以入读的章回有了较清晰的解读。学生描绘出林黛玉的出行线路,进行道具场景的布置,以便呈现小说情节开展的社会环境背景,最后是对人物的先后出场,揣摩人物思想性格。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以教育戏剧这种生动形象的方式来呈现,让阅读和写作变得有了灵动性。通过这次尝试,学生更愿意开展课外小说阅读,把他们认为好的文章以这种法式展现给其他同学。这就使得课外阅读变得主动、有目的、有方向,也便于老师对课外阅读进行跟踪指导。

(三)教育戏剧以课内文言单元为延伸,通过学生改编课本剧实现阅读写作。

文言文单元,对不少学生来说都是难读怕读。尤其一些篇幅长的文言课文,基础差的学生就是直接放弃学习,不愿意自己阅读翻译,而对老师的串讲又同样不买账。文言课文《苏武传》,我尝试以教育戏剧的方式开展教学。学生分小组承担任务,把故事内容改编成课本剧,小组自行分好工,谁负责剧本敲定,谁负责角色的扮演,谁负责道具的准备等。在整个过程中,教育戏剧的方式,调动了学生文言阅读兴趣,文言的字词也在其中得以贯彻落实。下面仅以《苏武传》具体操作过程为例。学生分组进行课本剧改编。以下是该课文课本剧的大致安排:

演员表:

单于:石汉明(第1、9、10 段)

苏武:李昊明(第1、2、3 段)

张胜:马伟棚(第1、2、3 段)

常惠:黄坤雄(第6、9、10 段)

卫律:王耀斌 (第4、5 段)

李陵:陈旭烺(第7、8 段)

旁白和汉使:谢可欣 士兵和医官:陶嘉诚

剧本共以下五场:

第一场 苏武奉命出使匈奴第二场 苏武被张胜牵连第三场 卫律劝降

第四场 李陵劝降

第五场 苏武被解救回国

学生结束表演后,作为观众的同学报以热烈掌声,李昊明同学所扮演的苏武更是得到学生的一致认可。教育戏剧这一方式,让班上许多对文言头痛的同学也认真看完了课文,而对于课文中苏武坚定的民族气节有了更深刻地认识。文言阅读没有仅仅停留于字词的翻译,而是增添了人文色彩。

教育戏剧是充满魅力、寓教于乐并且潜力巨大的教学形式,然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它的运用远不够充分。以上仅是我对教育戏剧方式在教学中的一些初步探索与尝试,要真正实现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仍有待进一步的思考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徐俊. 教育戏剧——基础教育的明日之星【J】. 基础教育,2011,(3):68-74.(2)张晓华 . 教育戏剧理论与发展【M】台北:心里出版社,2004.(3)李婴宁 .“教育性戏剧在中国”【J】. 艺术评论,(9):49-52,2013(4)黄爱华,朱玉林 . 探索与实践: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得戏剧教育【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5)【美】杜威 . 民主主义与教育【M】. 王承绪,译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