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育资源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融合路径与实践效果研究
钟晨韵
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镇巴中学 723600
引言
教育信息化 2.0 时代背景下,数字教育资源已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支撑。从三维地形模拟到实时气象数据可视化,数字技术为地理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新型学习载体。数字资源的恰当运用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促进其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研究数字教育资源在地理课堂中的应用效果,对于构建新型地理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价值。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特点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特征,教学内容涵盖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领域,需要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课堂教学面临着空间尺度跨度大、知识系统性强等挑战,从微观的局部地形到宏观的全球环境问题都需要在有限课时内完成教学,地理原理与现象的解释往往需要借助地图、图表等可视化工具,这要求课堂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呈现能力,同时地理学科的实践性本质决定了教学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需要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随着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改革推进,课堂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要求学生不仅能理解地理知识,更要学会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现实世界,这对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提出了革新要求,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空内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引导的有机统一,成为当代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面临的主要课题。
二、数字教育资源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效果
(一)学生地理学习成绩的变化分析
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使地理学习成绩的提升呈现出新的特点,通过 GIS 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学生在区域地理和人文地理部分的理解更为深入,错误率明显降低,动态气候模拟软件帮助学生在自然地理难点知识上取得突破,特别是在地球运动、气候成因等抽象概念的理解上表现突出,在线测评系统的即时反馈功能让学生能够及时发现知识盲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查漏补缺,数字地球仪等工具的使用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空间定位能力,这在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等传统难点上效果尤为显著,智慧课堂平台的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获得适切的学习支持,班级整体成绩分布更趋均衡。
(二)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与态度的转变
数字教育资源的引入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知态度,虚拟现实技术打造的沉浸式地理环境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通过参与数字地图制作、地理数据可视化等实践活动,学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自信心,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地理知识分享激发了学生的表达热情,使他们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传播者,移动终端上的地理学习 APP 让学习突破课堂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开展探究活动,这种自由度的提升大大增强了学习动机,小组协作完成数字地理项目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改变了他们对地理学科单打独斗的刻板印象,通过跟踪热点地理事件的数字媒体报道,学生建立起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到地理学习的实际价值。
(三)对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综合影响
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带来地理课堂教学质的飞跃,课堂容量得到显著扩充,教师可以展示更多元的教学素材和案例,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教学节奏更加紧凑流畅,不同环节的过渡更为自然,基于数据分析的学情诊断让教学针对性更强,教师能够准确把握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增强了师生互动质量,使课堂反馈更加及时有效,数字资源的可重复调用特性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让他们有更多精力投入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模式从单一讲授转变为多元混合,讨论式、探究式学习成为常态,数字档案袋记录的学生成长轨迹为教学评价提供了丰富依据,使评价更加全面客观,课堂管理效率明显提升,数字化工具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控课堂进程和学生学习状态,最终实现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
三、数字教育资源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融合路径
(一)基于在线课程平台的资源整合与利用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在线课程平台为资源整合提供了重要载体,以中图版 " 区域可持续发展 " 单元为例,教师可以整合各类优质数字资源构建专题学习模块,包括区域发展案例库、专家讲座视频集、互动式测评系统等,通过平台发布预习任务,引导学生观看长江经济带发展纪录片片段,激发学习兴趣,课中阶段调用平台内置的三维地形图,直观展示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与发展条件,课后布置平台上的拓展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对比分析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发展模式,在人教版 " 人口迁移 " 单元中,利用平台的人口数据可视化工具,学生可以自主探究我国人口流动的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平台提供的即时反馈功能帮助教师把握学情,及时调整教学重点,这种资源整合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使学习更加灵活高效。
(二)借助地理教学软件的互动式教学
地理教学软件为课堂互动提供了创新途径,在人教版 " 地球上的水循环 " 教学中,运用虚拟实验软件模拟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水循环过程,学生通过调整温度、湿度等参数观察降水形成机制,在" 交通运输布局 " 单元,借助交通规划模拟系统,学生分组设计城市道路网方案并评估其通行效率,中图版 " 自然灾害 " 教学结合三维地形建模软件,动态演示地震、滑坡等灾害的形成过程与影响范围,通过操作数字等高线生成器,学生深入理解地形特征与灾害风险的关系,这类互动式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地理实践力与空间思维能力,使抽象的地理原理变得生动具体。
结束语
数字教育资源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深度融合,有效拓展了地理教育的新边界。应持续优化数字资源的应用策略,注重技术手段与教学目标的深度融合,同时关注数字鸿沟带来的教育公平问题。通过技术与教育的协同创新,必将推动高中地理教育迈向智慧化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 刘钰. 数字化背景下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学探究[J]. 中学课程辅导 ,2025,(20):111-113.
[2] 马芮 . 数字化赋能高中地理教学实践 [J]. 中国新通信 ,2025,27(11):203-205+211.
[3] 栗明辉. 数字化环境下高中地理作业设计探究[J]. 陕西教育( 教学版 ),2025,(06):19-21.
[4] 唐丹丹 , 段玉山 . 数字化共享资源视阈下教育均衡发展微观路径——以高中地理共享校本课程建设为例 [J]. 地理教学 ,2024,(10):44-48.
[5] 梁丹 . 数字化地理教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D].贵州师范大学 ,2023.
本文系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基础教育科研课题《数字教育背景下高中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zbjky2024-14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