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唱、听、动、创”的一体化探索
王彩霞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华阳九年制学校;719499
小学音乐课程是美育里的重要部分,新课标着重指出学生在情感、审美以及创造力等方面要全面进步。然而现实教学里过分强调技能训练,导致学生音乐实践体验不足。“唱、听、动、创”一体化理念契合课程改革需求,突出把歌唱、聆听、动作、创编进行融合,能在知识、能力与情感三个维度促进学生成长进步。本文把人教版教材作为依托,研究其在一体化教学中的资源意义与实践途径。
一、“唱、听、动、创”一体化教学的内涵与价值
“唱、听、动、创”一体化就是在音乐课堂中将歌唱、聆听、动作表现和创编活动有机结合,实现交互与补全,其核心所在是突破单一技能训练,实现学生情感体验感知和创造力的综合提升。
歌唱活动是基础,通过歌声表现旋律和情感,培养学生的音准和表现力;聆听活动是关键,学生通过倾听理解音乐的结构和风格,发展音乐感受力和审美能力;动作表现是延伸,借助肢体律动、舞蹈或表演增强音乐体验的直观性;创编活动是提升,学生通过改编歌词、即兴节奏或简易旋律创作,发展想象力与创新精神。
一体化理念的价值不仅在于提高课堂的生动性和学生的参与度,更在于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推动学生的情感教育和综合能力的成长。
二、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唱、听、动、创”资源分析
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编排依照由浅入繁、循序渐进的要求,涵盖如歌曲演唱、音乐欣赏、综合实践等多样内容,为一体化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资源。
在歌唱教学中,教材选取了大量富有旋律性和教育意义的歌曲,如《小白船》《让我们荡起双桨》,不仅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音准和节奏,也利于情感体验的培养。
在聆听教学这个阶段,教材编排了大量的中外名曲欣赏项目,如《牧童短笛》《彼得与狼》,采用情境化的讲解并引导,学生可以体悟不同风格的音乐并形成审美判别。
在动作表现阶段,教材关注引导学生用律动舞蹈或小型表演去体悟音乐的节奏和情绪。以《小青蛙》这课来讲,学生可通过模仿青蛙的动作,配合歌曲演唱,提升起课堂趣味性。
在开展创编的阶段,教材设有节奏接龙、旋律续写等拓展性任务。在《打起手鼓唱起歌》里,学生可以试着去设计新的节奏类型,也可配合打击乐器开展伴奏,以此达成创造性的参与体验。
总体而言,人教版教材为“唱、听、动、创”的融合教学提供了内容保障,但教师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学生特点进行灵活整合。
三、“唱、听、动、创”一体化教学的实践路径与成效
处于课堂实践中,“唱、听、动、创”融合应依照循序渐进原则,整体的结构可分为“导入- 体验- 探究- 表现- 评价”五个部分:导入可唤起学生的兴趣,体验突出歌唱及倾听,探究中引入律动及创编活动,表现为学生提供展示机会,评价凭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反馈起到激励功效。
具体教学中,低年级歌曲《数鸭子》可通过模仿鸭叫导入,学生在演唱中加入拍手、走步动作,再尝试改编歌词,形成完整学习链条;中年级欣赏《卡农》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声部聆听旋律层次,并用肢体动作表现重复与变化,再尝试续写旋律,理解复调结构;高年级学习《茉莉花》时,学生既可歌唱和聆听不同版本,又能通过舞蹈或乐器伴奏进行再创造,更好体会民族音乐之美。
实践表明,一体化教学能极大提升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推动其在音乐感知、表现以及创造等方面实现全面发展,课堂的氛围更加开放,互动的力度加大,学生的主体性和合作意识同样得到尊重与施展。
四、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尽管“唱、听、动、创”一体化教学在实践中效果良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教师在理念及方法上仍然停留在传统模式,过度聚焦歌曲的音准和节奏训练,而忽略了学生主动参与跟创造;第二,课堂上的时间是有局限的,一节课不易兼顾四个环节,教师安排的时候,经常在取舍上犯难;第三,现有的评价体系单一性明显,大多聚焦于技能考查,缺少对学生创造力以及情感体验的评定。
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做出改进:一是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协助教师理解且掌握一体化教学的设计方法;二是恰当分配课堂环节,防止平均用力,可在不一样的课型里突出重点,同时维持整体的关联性;三是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把学生的表现、创意以及合作情况纳入考核,形成更全面的综合性反馈。
综上所述,“唱、听、动、创”一体化教学不仅丰富了小学音乐课堂形式,更促进了学生在技能、情感与创造力上的全面发展。人教版教材为其提供了坚实内容支撑,但教师需在理念转变、课堂整合和评价创新方面不断探索。实践表明,这一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音乐素养,为小学音乐教育改革提供了可行路径。
参考文献
[1] 朱巧巧 . 小学中年段音乐课堂创造性教学的现状及策略研究 [D]. 华东师范大学 ,2022.DOI:10.27149/d.cnki.ghdsu.2022.003388.
[2] 王昱陶 . 听唱写一体化:视唱练耳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J]. 陶行知学刊 ,2024,(04):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