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地理新高考适应性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黄坤

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高碑店一中 074000

一、引言

地理核心素养中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指引。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高中地理考试形式、内容及评价标准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更加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在此背景下,研究如何构建适应新高考要求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施策略

为适应新高考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需从教学各环节入手,构建系统性的教学策略,通过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情境的创设、评价体系的完善及教学过程的动态调整,逐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整合教学内容,搭建核心素养培养框架

深入分析地理课程标准和新高考考试说明,明确各知识点与核心素养的关联,是实施适应性教学的基础。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为纲领性文件,结合新高考 “一核四层四翼” 的评价体系,梳理出每个章节知识点与核心素养的对应关系矩阵。例如,在地球运动知识板块中,不仅要掌握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更要通过现象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理解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渗透人地协调观。

将零散的地理知识按照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要求进行重组,形成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体系。这一过程需遵循 “以素养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 的原则,打破传统教材章节的局限。

在自然地理部分,将气候、地形、水文等知识整合,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专题模块。以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亚洲气候、水文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例,引导学生从综合思维角度分析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 “要素 - 系统 - 影响” 的认知模型。同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如比较热带雨林气候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机制和地理环境差异,深化对地理环境差异性的理解。

在人文地理部分,结合不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创设“区域可持续发展” 主题单元。选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典型案例,从人口、城市、产业等多维度切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人地协调观。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探讨区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路径,强化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注重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搭建坚实的知识框架。建立知识图谱,以“人地关系” 为主线,串联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讲解农业区位因素时,不仅要分析自然因素(地形、气候、土壤等)和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还要引导学生思考农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反馈作用,形成 “人地相互作用” 的辩证思维。

(二)创设多元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学习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问题,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如案例情境、问题情境、虚拟情境等。在案例情境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案例,如某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城市化进程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探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在问题情境中,设置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如 “如何协调某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提升其地理实践力。在虚拟情境中,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模拟地理现象的发生过程或地理事件的发展变化,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理知识的应用价值。通过多元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运用。

(三)构建动态评价体系,全面监测核心素养发展

建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改变传统单一的纸笔测试方式。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环节的表现,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和进步情况;终结性评价则注重考查学生对核心素养的综合运用能力,采用开放性试题、项目报告、实践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评价内容不仅包括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涵盖学生的思维方式、探究能力、合作精神等方面。同时,建立评价反馈机制,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和教师,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核心素养发展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教师则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确保学生核心素养得到持续发展。

(四)持续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与考的动态适配

定期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评估,结合新高考的命题趋势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教师要加强对新高考真题的研究,分析命题特点和考查重点,将其融入日常教学中。通过课堂观察、学生作业、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在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活动,分享教学经验和心得,共同探索适应新高考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实践中的反馈信息,不断优化教学环节,使教学过程与新高考的要求保持动态平衡,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结语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地理新高考适应性教学策略研究,是应对高考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构建评价体系及优化教学过程等环节的协同作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新高考的要求。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更能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地理基础,培养其成为具有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红梅。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探究 [J]. 地理教育,2024 (3):45-48.

[2] 王建国。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适应性教学研究 [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4 (5):21-25.

[3] 张莉。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与思考 [J]. 地理教学,2024 (2):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