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公共交通安全管理中多部门协同应急响应模式探讨

作者

唐亮

汕头市城区公共交通服务所 515000

引言

公共交通作为城市运行的重要支撑,其安全管理直接关系到公众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近年来,公交、城际铁路等公共交通工具的突发事件频发,如火灾、自然灾害、设备故障等,暴露出应急管理体系的不足。传统的单一部门管理模式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突发事件,亟需构建多部门协同应急响应机制。本文旨在探讨当前公共交通安全管理中多部门协同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以提升应急响应效率和整体安全管理水平。

一、多部门协同应急响应的必要性

(一)公共交通突发事件的复杂性

公共交通系统涉及多个运营主体和管理部门,以公交为例,涉及公交公司、公安、消防、医疗等;城际铁路则涉及铁路运营企业、地方公安、消防、医疗、交通等部门。突发事件往往具有突发性、连锁性和跨区域特征,单一部门难以独立应对。例如,公交火灾不仅涉及消防部门,还需公安维持秩序、医疗救援伤者、交通部门疏导周边交通;城际铁路发生事故时,铁路运营企业负责现场初步处置,地方公安维护秩序,消防进行救援,医疗救治伤者,交通部门协调转运乘客等,因此必须依赖多部门协同合作。

(二)传统应急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的应急管理模式以部门分割为主,信息传递滞后,指挥层级过多,容易导致响应延迟。例如,部分城市在应对公交突发事件时,由于缺乏统一指挥平台,公交公司、公安、消防等部门各自为战,影响救援效率;城际铁路突发事件中,铁路部门与地方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指挥协调困难,也会延误救援时机。多部门协同能够打破信息孤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应急响应的精准性和时效性。

(三)法律法规与政策导向的要求

我国《安全生产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等均强调多部门协同在应急管理中的重要性。近年来,国家出台相关政策,要求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应急联动机制。对于公交和城际铁路等公共交通方式,同样需要构建科学的多部门协同应急响应模式,这既是法律要求,也是提升公共交通安全管理能力的必然选择。

二、当前多部门协同应急响应模式的问题

(一)职责划分不清晰

当前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应急管理存在职责界定模糊问题。涉及应急管理、交通、公安等多个平行部门,因行政隶属不同,易出现“多头管理”。以公交突发事件为例,公交公司、公安、交通、应急管理等部门虽各有职责,但实际处置中常出现指挥权限交叉。职责不明确不仅降低应急响应效率,还可能错失救援时机。此外,部分城市应急预案对职责描述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细则,进一步加剧执行混乱,城际铁路方面也存在铁路与地方部门职责划分不清的问题。

(二)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

信息共享不畅是多部门协同应急响应的重要瓶颈。多数城市未建立统一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各部门系统独立,形成“信息孤岛”。公交监控、公安治安管理、应急指挥系统数据标准不一,难以实时互通。城际铁路方面,铁路部门内部有独立系统,但与地方公安、医疗等部门信息共享存在障碍,突发事件发生时难以快速获取全面信息。此外,信息共享还面临制度障碍,缺乏明确责任规定和统一分级标准,传统文件报送方式也难以及时应对突发事件。

(三)协同演练与培训不足

当前协同演练存在形式主义倾向。多数城市每年公交或城际铁路相关综合演练次数远低于发达国家频率,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预案宣读多、实战少;单项演练多、综合少;脚本演练多、随机少。演练场景设置单一,缺乏对复杂情况的模拟。培训方面,对象侧重管理层,内容陈旧,方式以理论为主。同时,缺乏科学评估体系,难以及时发现协同短板,导致实际处置时各部门配合生疏,影响应急救援效果。

三、多部门协同应急响应模式的优化策略

(一)优化组织架构与指挥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是提升多部门协同应急响应效能的基础。建议设立城市公共交通应急管理委员会作为最高决策机构,由分管副市长担任主任,统筹公安、交通、应急、医疗等核心部门。对于公交管理,该委员会要涵盖公交公司代表;对于城际铁路,要纳入铁路运营企业代表。委员会下设日常办公机构和专家咨询组,负责制定标准化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在突发事件中的具体职责和响应流程。例如,可借鉴相关成功经验,建立适合公交或城际铁路的“ 1+X+N′′ 指挥体系(1 个指挥中心、X 个专业指挥部、N 个现场指挥部)。同时要建立分级响应机制,根据事件严重程度启动不同级别的应急响应,避免资源浪费。指挥体系应采用扁平化管理模式,减少中间环节,确保指令快速传达。

(二)构建智能化信息共享平台

信息化建设是打破部门壁垒的关键举措。应整合现有信息系统资源,构建统一的应急管理大数据平台,实现跨部门数据实时共享。对于公交和城际铁路,要整合车辆监控、调度系统、公安治安管理、医疗救援等信息。平台建设要遵循“统一标准、互联互通”原则,采用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安全,运用人工智能实现智能预警。例如,可参考深圳建设的“智慧应急大脑”系统,根据公交和城际铁路的特点进行定制化开发,整合相关部门的数据资源,实现突发事件自动识别和智能派单。平台要具备多终端接入能力,支持 PC 端、移动端等多种访问方式,确保现场人员能实时上传信息。同时要建立数据更新机制,明确各部门数据报送的时限和要求。

(三)强化协同演练与能力建设

实战化演练是检验协同效能的重要手段。要建立“季度综合演练+ 月度专项演练”的常态化机制,重点开展无脚本、双盲式演练,真实检验各部门的应急能力。对于公交,演练内容要覆盖火灾、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典型场景;对于城际铁路,要涵盖列车脱轨、火灾、设备故障等场景,采用 VR 技术增强情景真实感。例如,可定期组织类似上海“申城守护”系列演练的活动,针对公交或城际铁路设置突发状况考验各部门的临场处置能力。要建立演练评估体系,从响应速度、处置效果、协同配合等维度进行量化评分。同时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建立分级分类培训体系,重点提升一线人员的实操能力。要定期组织跨部门业务交流,促进经验共享。例如,公交司机与消防员、医生共同参与培训,城际铁路工作人员与地方救援力量开展联合演练。

结束语

多部门协同应急响应是提升公共交通安全管理效能的关键。当前,我国部分城市在公交和城际铁路的多部门协同机制方面仍存在职责不清、信息共享不足、演练流于形式等问题。未来,应通过优化组织架构、建设智能化信息共享平台、强化协同演练等措施,构建更加高效、科学的应急响应模式。只有各部门紧密协作,才能有效应对公共交通突发事件,保障公众出行安全,推动城市交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顺顺 , 何伟 , 张静 . 公共交通行业数字化转型中的数据信息安全管理研究 [J]. 信息记录材料 ,2025,26(05):26-28.

[2] 罗超 , 李方乐 , 杨超伟 , 等 . 地铁运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优化策略 [J]. 人民公交 ,2025,(02):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