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Internet

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在古建筑三维建模与结构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乔迁东

天津飞马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身份证号码:622826199306111914

1 引言

古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其独特的建筑形制与历史价值亟待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永久保存。传统测绘方法受限于设备精度与操作空间,难以完整记录复杂结构与细节特征,而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凭借其灵活性、高分辨率与自动化优势,已成为古建筑保护领域的关键工具。该技术通过多视角影像采集与三维重建算法,可生成兼具几何精度与视觉真实性的三维模型,为结构分析、病害监测与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2 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原理与设备选型

2.1 技术原理与多视角影像采集机制

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基于多视立体视觉原理,通过搭载多台高分辨率相机,以倾斜角度对目标建筑进行多角度拍摄。下视相机负责垂直影像采集,倾斜相机则获取建筑侧面的纹理信息,形成覆盖建筑全貌的多视角影像数据集。结合全球定位系统与惯性导航系统,可同步记录影像的空间位置与姿态参数,为后续三维重建提供精确的几何约束。多视角影像的密集匹配算法通过逐像素计算视差,生成亚厘米级精度的密集点云,完整保留建筑表面的细微特征,为精细化建模奠定基础。

2.2 设备选型与参数配置优化策略

设备选型需综合考虑建筑高度、结构复杂度与环境条件,行业级无人机如大疆M300 RTK 具备长续航、多负载支持与厘米级定位能力,可搭载全画幅 4500 万像素相机或集成激光雷达模块,适用于大型古建筑群测绘。小型无人机如精灵 4 RTK 则以便携性与高性价比优势,适用于单体建筑快速建模。相机参数配置需平衡分辨率与拍摄效率,通常采用 2000 万至 4500 万像素传感器,焦距根据拍摄距离调整,确保地面分辨率达到亚厘米级。航线规划需设定航向重叠度与旁向重叠度,以覆盖建筑所有立面并满足特征匹配需求。

3 古建筑三维建模关键技术流程

3.1 影像数据采集与预处理规范

影像采集需遵循“由粗到细”策略:首先通过自主飞行完成全域倾斜摄影,生成初始粗模。随后基于粗模规划精细化航线,针对屋檐、斗拱等复杂区域进行手动贴近摄影,补充高分辨率细节数据。预处理环节包括影像畸变校正、色彩均衡与曝光调整,以消除光照差异对纹理映射的影响。地面控制点布设是提升模型绝对精度的关键,需在建筑周边均匀分布高精度测量标志点,通过 RTK 设备获取其精确坐标,用于后续空三解算的约束条件。

3.2 三维重建算法与模型优化方法

三维重建流程涵盖空中三角测量、密集匹配、点云生成与纹理映射四个核心步骤。空中三角测量通过光束法平差求解影像外方位元素,建立影像与物方空间的几何对应关系。密集匹配阶段采用半全局匹配算法,生成高密度点云数据。点云后处理通过统计滤波与形态学滤波剔除噪声点,同时保留关键几何特征。网格化过程基于点云分布特性,采用表面重建算法生成拓扑结构合理的三角网模型,并通过多视角纹理优化技术实现高保真纹理映射。模型优化需针对遮挡区域与细节缺失问题,结合手持单反相机或三维激光扫描数据,通过 3D 建模软件对网格进行局部编辑与结构修复。

3.3 多源数据融合与精细化建模实践

单一技术难以覆盖古建筑所有结构特征,需通过多源数据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倾斜摄影模型可提供建筑整体形态与空间关系,但局部细节存在缺失。贴近摄影测量能获取毫米级分辨率的细节数据,但覆盖范围有限。三维激光扫描可生成高精度点云,但受设备重量与操作空间限制,难以应用于高空区域。融合策略包括:以倾斜摄影模型为基准,通过 ICP 算法配准贴近摄影测量点云与激光扫描数据,利用特征匹配实现数据对齐。采用分层建模方法,分别构建主体结构与装饰构件模型,最终通过布尔运算合并为完整模型。

4 古建筑结构分析与保护应用拓展

4.1 结构健康监测与病害动态评估

三维模型为古建筑结构健康监测提供了非接触式检测手段,通过对比不同时期模型,可量化评估结构变形、裂缝扩展与风化侵蚀等病害的发展趋势。例如,屋檐下垂度的变化可反映木构架的沉降情况,墙体倾斜角度的异常增长可能预示地基失稳。模型的空间分析功能还能用于优化消防通道布局、游客流线设计与结构加固方案,提升古建筑的安全性与可持续性。

4.2 数字化修复与虚拟复原技术路径

基于三维模型的数字化修复技术可还原建筑历史原貌,为实体修复提供精确的几何基准。修复过程包括:提取病害区域几何数据,生成修复构件三维模型。通过 3D 打印技术制作实体构件,确保尺寸与形制与原始建筑一致。利用虚拟装配技术验证修复方案的可行性,避免对脆弱文物的二次损伤。虚拟复原则结合历史文献与考古发现,通过参数化建模技术重建已损毁的建筑部分,为文化遗产研究提供可视化支持。

4.3 文化遗产传播与公众教育创新模式

三维模型作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载体,可集成至 VR/AR 平台,实现沉浸式交互体验。公众可通过虚拟漫游系统跨越时空限制,直观感受古建筑的空间布局与艺术价值,增强文化遗产的社会认知度。模型的可视化分析功能还可辅助研究者进行建筑形制比较与风格演变研究,推动学术成果的跨领域共享。此外,三维模型数据可应用于旅游信息化、地质灾害分析与建筑规划等领域,拓展文化遗产的保护价值与应用场景。

5 结束语

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通过多视角影像采集与三维重建算法,为古建筑保护提供了高效、精准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其应用不仅局限于三维建模,更延伸至结构分析、病害监测与修复复原等全生命周期管理环节。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与 5G 技术的融合发展,无人机摄影测量将实现自动化航线规划、实时数据传输与智能分析,进一步提升古建筑保护的效率与科学性。同时,跨学科合作与标准化建设将推动技术成果的规模化应用,为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晓东 . 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的古建筑三维建模与精度评估[J]. 测绘通报 ,2022(03):123-124.

[2] 陈思宇 . 多源数据融合的古建筑结构健康监测方法研究 [J].遥感信息 ,2021,36(05):89-90.

[3] 赵志刚 . 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进展 [J]. 地理空间信息 ,2020,18(04):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