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Internet

技校会计专业“岗课赛证”融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作者

李梦丹

广东花城工商高级技工学校 广东广州 510850

   

作为培养一线会计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技校会计专业面临着如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束缚、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精准对接的现实挑战。“岗课赛证”融合教学模式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课程体系为载体,以技能竞赛为驱动,以职业证书为纽带,构建了“学训结合、课证融通”的育人体系。这种模式打破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壁垒,将企业真实岗位要求、行业技能竞赛标准、职业资格认证内容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为解决当前技校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等问题提供了有效路径。

一、技校会计专业实施“岗课赛证”融合的重要性

(一)适应行业变革的必然要求

当前会计行业正处于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期,传统手工记账已逐步被智能财税系统取代,企业对会计人员的技能需求呈现出 基础核算标准化、税务处理智能化、财务分析专业化的特征。调查显示, 80% 以上的中小企业在招聘会计人员时,不仅要求掌握财务软件操作技能,还需具备增值税发票电子化管理、智能纳税申报等新型能力,且 65% 的企业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优先录用条件。“岗课赛证”融合模式通过动态跟踪行业发展趋势,将智能财税、电子票据处理等新技术、新规范及时纳入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掌握的技能与岗位需求同步更新。例如,在课程中引入企业常用的智能财税平台操作训练,对接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标准,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企业财务智能化工作环境[1]。

(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传统技校会计专业教学存在三大脱节:课程内容与岗位实际脱节,教材中传统会计知识占比过高,缺乏实操性强的案例教学;技能训练与职业标准脱节,实训内容简单重复,未形成系统化的能力培养链条;评价方式与就业要求脱节,以理论考试为主,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岗课赛证”融合模式通过四个维度的协同发力破解上述问题:以“岗”定标,明确人才培养规格;以“课”育人,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以“赛”提质,强化实战能力训练;以“证”赋能,提升就业竞争优势,既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又强化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了从课堂学习到岗位胜任的无缝衔接。

(三)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实践探索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这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指明了方向。对于技校会计专业而言,实施“岗课赛证”融合是落实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具体实践,具有三重意义:一是推动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通过校企合作开发基于真实业务场景的教学资源,使教学过程更贴近行业实际;二是促进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融合,通过“课证衔接”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互通互认;三是实现技能培养与职业发展相统一,通过技能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竞争意识,为其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技校会计专业“岗课赛证”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基于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

以会计岗位群的能力需求为核心,重构模块化课程体系是“岗课赛证”融合的基础。学校联合本地中小企业财务负责人、会计师事务所专家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通过岗位调研明确出纳、核算会计、税务会计等岗位的核心能力要素,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 [2]。具体实施中,将原有学科导向的课程体系调整为三个岗位模块:第一,出纳岗位模块。整合现金管理、银行结算、电子支付等内容,引入企业真实的出纳工作流程,通过仿真训练让学生掌握票据处理、资金对账等实操技能,同步融入会计从业基本职业道德教育;第二,核算会计模块。以企业全流程账务处理为主线,结合智能财务软件,教授从原始凭证审核到财务报表编制的完整流程,课程内容对标初级会计职称考试中的“初级会计实务”科目;第三,税务会计模块。联合税务师事务所开发实训课程,利用电子税务局模拟系统,训练学生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的申报实操,内容覆盖“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要点。在实施过程中,每个模块均设置理论学习、仿真训练、企业实践三个环节,形成“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闭环,确保学生掌握的技能与岗位要求高度匹配。

(二)创新技能竞赛融入教学的机制

技能竞赛是检验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实战能力的重要平台,构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长效机制,能够有效推动“岗课赛证”深度融合[3]。一是将竞赛内容分解到日常教学。省级会计技能竞赛中的“手工账处理”“财税一体化”等赛项,被拆解为课堂实训任务。例如,在核算会计模块教学中,以竞赛真题为案例,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复杂账务处理,教师通过限时训练、小组互评等方式,强化学生的效率意识和精准度;二是组建分层培养的竞赛团队。从各年级选拔学生成立竞赛兴趣小组,采用“基础训练 + 专项突破 + 模拟竞赛”的三段式培养模式。企业导师定期参与指导,结合行业最新动态调整训练内容,不仅提升学生的竞赛成绩,更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建立竞赛反馈改进机制。每次竞赛后,专业教师团队及时分析参赛情况,将暴露出的共性问题转化为课程优化的依据。例如,针对竞赛中发现的电子发票处理能力不足问题,在税务会计模块中新增专项实训单元。

(三)完善课证衔接的评价体系

职业证书是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凭证,建立“课程学习—证书考核—岗位实践”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能够充分发挥职业证书对教学的引导作用。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证书对接要求,将初级会计职称、智能财税证书的考核内容分解到相关课程中,确保教学重点与证书考点一致。例如,在《税法》课程中,将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证书核心考点设为必学内容,课程测试采用与证书考试一致的题型和难度。推行证书替代学分制度,学生取得指定职业证书可兑换相应课程学分,同时将证书获取率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这一制度实施后,会计专业学生的初级会计职称取证率得到有效提升,显著增强了就业竞争力。引入企业实践评价标准,与 5 家中小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实训期间的表现由企业导师从“账务处理准确性”“工作规范性”“团队协作”等进行打分,使评价结果更贴近岗位实际要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岗课赛证”融合教学模式为技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通过岗位需求引领课程改革、技能竞赛驱动能力提升、职业证书衔接就业出口,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与行业需求脱节的问题。未来,技校会计专业需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建立更紧密的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持续创新与实践,推动“岗课赛证”融合从形式融合走向实质融合,为会计行业输送更多符合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方丽 , 王鹭 , 仲凤霞 , 等 . 产教融合背景下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岗课赛证深度融合路径研究 [J]. 现代职业教育, 2025, (23):120-123.

[2] 田意颖 . 基于“1+X”证书的会计专业“岗课赛证”融合课程改革探究 [J]. 中国总会计师 , 2024, (07): 150-152.

[3] 刘丽琼 . 智能财税新业态下中职会计事务专业“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改革探究 [J]. 西部素质教育 , 2025, 11 (05): 113-116.

作者简介:李梦丹(1994 年10 月—),女,汉,广东湛江人,助教,本科,研究方向: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