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循环”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与实践
唐建宁
广东理工学院教师发展中心 广东肇庆 526020
引言:
目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加速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方面担负着重要使命。传统质量保障机制主要依靠高校内部管理体系,它缺乏和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很难适应新时代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质量保障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质量标准和产业需求存在偏差、质量监控过程缺少企业深度参与、质量评价体系相对封闭等情况,双循环质量保障机制是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创新模式,它通过构建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质量保障体系,为解决上面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方案。
一、双循环质量保障机制的理论基础
(一)产教融合理论的发展脉络
产教融合理论是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发展来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演进它成了现代高等教育改革重要理论支撑。该理论强调教育系统和产业系统要进行深度对接,通过建立教育链与产业链以及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来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结构性匹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产教融合理论逐渐从职业教育领域扩展到应用型本科教育,并形成教育与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二)双循环质量保障机制理论构建
质量保障机制是高等教育治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会随教育理念变迁不断演进。传统质量保障机制依靠政府主导外部评估和高校内部教学管理,关注教学要素完备性和规范性方面情况,现代质量保障机制朝着多元化、系统化方向逐步发展,强调质量文化内生驱动作用和持续改进闭环管理。双循环机制理论借鉴系统论和协同论基本观点构建结构,构建起内部循环与外部循环相互促进的双重螺旋结构,该机制强调质量保障主体多元化、质量标准动态化等,为构建适应产教融合要求质量保障体系提供理论基础。
二、应用型本科质量保障现状分析
(一)传统质量保障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质量保障模式一直以来依靠政府主导的外部评估,以及高校内部的教学管理体系,从而形成了相对比较封闭的质量监控格局。这种模式过度强调教学要素要齐全完备,以及管理制度要规范合理,却忽略了质量标准和产业需求的适配度方面的问题。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围绕师资结构、硬件设施、课程设置等这些静态要素来开展的,缺少对人才培养实际效果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动态考量,质量反馈机制主要是依靠周期性的外部评估,缺少常态化的质量监测以及及时有效的改进措施,很难形成持续优化的质量提升循环。
(二)产教协同质量保障的困境
产教协同质量保障面临的困境主要是体制机制不顺畅、合作深度不够以及利益分配不均衡。高校和企业在价值取向上存在明显差异,高校更看重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质量,企业则一心追求经济效益,这就造成目标不一致、协同动力不足的状况[1]。制度安排也不够完善,缺少明确的权责分工和协调机制,使得企业参与产教协同的积极性很低,质量信息共享机制也不健全,双方没有畅通的数据交流渠道,很难实现实时信息共享和协同分析,这制约了质量保障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质量评价体系的封闭性问题
质量评价体系的封闭性问题明显,主要体现在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标准固化、评价结果缺少社会认知等方面,这严重制约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评判和有效改进。评价主体大多局限在教育系统内部,缺少用人单位、行业组织、毕业生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实质性参与,致使评价视角狭窄,难以全面反映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和职业胜任力。评价标准过度依赖学术化指标,忽略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职业素养等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特质,使得评价结果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偏差,评价信息没有有效的对外发布机制,社会各界很难了解人才培养的真实状况,影响了质量评价的公信力和社会监督作用的发挥。
三、产教融合双循环质量保障机制构建
(一)产业需求导向的标准体系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去构建标准体系,目的是解决质量标准和产业需求有偏差这个核心问题。通过建立动态化且多维度的质量标准框架,来实现人才培养规格和岗位能力要求精准对接 [2],该标准体系以产业发展前沿和技术变革趋势为导向,把行业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转化成具体的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形成包含知识结构、能力素养、创新精神等多个层面的综合性质量标准。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充分吸纳行业龙头企业、专业机构和技术专家的意见建议,以此确保质量标准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标准体系采用模块化设计,并根据不同专业领域和岗位类型建立差异化质量要求。同时建立标准的定期更新机制以确保质量标准和产业发展同步演进,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科学准确的质量导向。
(二)校企协同的过程监控机制
校企协同过程的监控机制,要努力解决质量监控缺少企业深度参与的难题,通过构建全过程且全要素的协同监控体系,来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时跟踪和动态调控。该机制建立起校企联合监控组织,让高校质量管理部门和合作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监控团队,对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开展协同监督,监控内容包含课程教学、实践训练、毕业设计等关键环节,重点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过程和职业素养的培育效果。监控方式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并建立数字化监控平台实现监控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和反馈 [3],企业导师深度参与教学过程监控通过现场指导、定期评估等方式,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执行到位,形成校企双方共同监控、协同改进的质量管理新模式。
(三)产教融合评价体系优化
产教融合评价体系优化是为了解决质量评价体系封闭单一的问题,通过构建让多元主体参与且多维指标并重的开放式评价体系,来提升质量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评价体系突破传统内部评价的局限,建立政府高校企业学生社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4],各评价主体依据自身特点和关注重点从不同角度,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综合评判。评价指标体系兼顾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设置学习成效实践能力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多维度指标,形成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框架。评价结果实行多方共享机制,定期发布质量评价报告,为社会各界了解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权威信息,同时建立评价结果的反馈应用机制,推动质量评价结果转化为质量改进的具体行动。
四、双循环质量保障机制实践
(一)校企联合育人模式探索
校企联合育人模式探索依靠具体合作项目还有创新举措,把理论构想转变成可以操作的育人实践。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的智慧水利专业,该专业和当地 57 家水利企业建立起紧密合作关系,实行“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学生先在校学习两年理论知识,然后到合作企业开展为期一年的工程实践,最后一年再返校完成毕业设计。合作企业提供真实工程项目当作教学案例,让学生参与水利工程设计、施工管理、设备维护等全过程实践,累计完成实际项目 350 余个。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导师,和校内教师组成“1+1”指导团队,一起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5]。该模式实施三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 98% 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达到 96.5%,达成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二)质量监控平台建设应用
质量监控平台建设应用,依靠信息技术手段达成质量监控从人工管理到智能化管理的转变。黄淮学院构建的“12345”质量监测一体化平台,集成了学生学习数据、教师教学数据、企业实践数据等多维信息,进而形成涵盖 200 余项指标的质量监控数据库,平台运用学习分析算法对学生课程学习效果开展实时跟踪,在学习预警指标超过设定阈值时,系统自动向任课教师和学业导师发送预警信息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企业实践环节借助移动端应用,实现企业导师对学生实习表现的即时评价和反馈,且评价数据实时传输至监控平台进行分析处理。平台上线运行以后质量监控效率提升了65%,问题发现和处理时间缩短到原来的 30% ,从而形成了全过程、全覆盖的质量监控新模式。
(三)多方协同评价实施路径
多方协同评价实施路径依靠规范化操作程序与制度安排,以此确保多元评价主体能有序参与和协同配合。中国农业大学组建了由教育专家、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毕业生代表等构成的多元评价委员会,委员会成员会定期接受评价方法培训,并持证上岗开展评价工作,评价活动按照“期初目标确定 - 期中过程监测 - 期末效果评估”这三阶段来实施。各评价主体依据职责分工,分别从教育教学质量、实践能力培养、就业竞争力等不同角度进行评价,用人单位借助在线评价系统对毕业生岗位适应性、专业技能水平等开展量化评价,评价结果会直接反馈到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环节。近两年来该校累计收集用人单位评价反馈 3200 余份、毕业生跟踪评价2800 余份,评价结果应用率达到 85% 从而有效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
结语
双循环质量保障机制是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质量保障创新模式,它通过构建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解决传统质量保障模式与产业需求脱节问题。该机制借助产业需求导向的标准体系、校企协同的过程监控机制、产教融合评价体系优化等举措,实现教育质量与产业需求的深度对接。实践证明,双循环质量保障机制能显著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产教融合向更高层次发展,为新时代应用型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衍学 , 伍丽君 , 何先刚 . 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建设——基于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启示 [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 ),2025,39(4):157-164.
[2] 陈斌, 徐存东, 黄赛花, 周建芬, 段永刚, 陈一帆.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产教协同、理实融通、专创融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水利类专业为例 [J]. 大学教育 ,2024(11):129-1
[3] 李璐 , 何志巍 , 韩宇 . 双一流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以新一轮审核评估试点高校中国农业大学为例 [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4(5):40-42.
[4] 林苍松 , 苏瑜 . 应用型高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研究——以福建江夏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 [J]. 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5(1):118-126.
[5] 吴亮 , 刘国英 . 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双创教育研究与探索 [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26(2):144-149.
作者简介:唐建宁(1980、11)女,湖南衡阳人,博士研究生,汉族,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