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角下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对策
贾安红
新泰市平阳小学 山东省新泰市 271200
摘要:跨学科教学能够突破传统学科壁垒,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开放且高效,对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新课标要求,围绕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展开探究,从数学、美术、劳动、科学等学科,深入分析其与小学语文课堂的融合策略,通过构建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深化其对语文学科的理解,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策略
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明了跨学科教学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深挖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内在联系,找到关联点并围绕其展开系统设计和实践探索,充分发挥跨学科整合的优势,促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并要依托跨学科资源,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实现语言表达、文化理解的全面提升。
1数学与语文融合,启发学生思维
数学学科注重逻辑推理、数据分析与抽象思维,语文则强调语言表达、审美感知与人文素养,通过将数学思维融入语文课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比如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可通过数据图表、逻辑推理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涵,促使学习更具深度和趣味性。因此,需要创设情景化的教学场景,结合数学问题解决与语文文本分析,引导学生利用数学工具来理解文章内容,运用数学思维发现课文中的规律特征,并要设计跨学科主题活动,促使语文阅读与数学建模相结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一课为例,是一篇描写钱塘江大潮壮丽景象的课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自然景观的震撼,配合“为什么钱塘江大潮如此壮观”等问题,引导学生围绕数学基本概念,从时间周期、潮高变化等角度思考问题,并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钱塘江大潮的数据资料(每年最佳观潮时间和潮高数据等),完成柱状图和折线图的绘制,直观呈现潮高的变化规律。同时,应注重引导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和逻辑结构,比如在描写潮水来临时的场景,可向学生布置相应任务,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哪些语言描绘出潮水速度和力量,结合数学中的速度公式,帮助学生理解“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促使学生思维发生转变,在感受语文之美的同时,锻炼自身数学分析能力,进而实现思维的全面启发。
2美术与语文融合,呈现情感意境
美术与语文融合是一种基于情感共鸣的教学实践,语文通过文字传达情感与意境,而美术则以视觉形式展现内心的情感体验,其核心在于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画面感,通过绘画形式将抽象语言转化为具象的艺术表现,进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其审美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导入环节创设情境,展示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艺术作品,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和联想能力,并要引导学生从文字中提炼出画面元素,尝试用色彩、线条等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创作诗意画作,配上相应诗句,能够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1]。
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一课为例,针对这篇描绘春天江景,展示自然之美的作品,便可以结合美术元素,引导学生感受诗情与画意的融合。因此,教师可以展示一幅描绘江南春景的水墨画,如宋文治的《江南春色图》,提出问题“这幅画让你想到了哪个季节?你看到了什么”,通过视觉刺激学生引发联想,并引入古诗短句,让学生观察画面中“桃”“江”“居”等意象。紧接着,教师要逐句讲解诗意,结合绘画元素分析,比如“竹外桃花三两枝”,讨论如何用淡雅的绿色表现竹林的生机,用粉红表现桃花的轻盈;“春江水暖鸭先知”则可通过柔和的灰色描绘江水的宁静,再用圆润的线条勾勒出鸭群悠闲游动的画面,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从中感受画面的生动与和谐。待课堂教学结束,教师也可布置绘画任务,让学生根据自身理解和感受,绘画一幅《春江夜景》,鼓励学生自由发挥,用不同色彩和笔触表现春天的气息,通过动手实践,进一步将语言和画面联系起来。
3劳动与语文结合,丰富实践体验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新时代教育目标,而劳动与语文结合作为一种创新性教学方式,强调“知行合一”,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实践,通过将劳动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不仅丰富了语文课堂形式,还使得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教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程设计中融入劳动元素,引导其观察、记录和表达劳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并要创设情境任务,如撰写劳动日记、绘制手抄报等方式,将语文学习与劳动实践深度融合。同时,还应注重评价体系的建立,通过展示劳动成果、分享实践经验等形式,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表现。
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邓小平爷爷植树》为例,教师需向学生布置课前任务,让其自由观察校园内的树木,了解不同树种特点,并阅读相关资料,加深对植树意义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文本朗读和讲解,引导学生感受邓小平爷爷植树的坚持与责任,随后结合课文内容,布置“我为校园添新绿”的劳动任务,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工合作,学习使用简单工具进行挖坑、栽树、浇水等操作。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提问,“你们在植树时遇到了哪些困难?”“为什么邓小平爷爷要坚持亲手种树?”通过引导性问题,学生不仅体验了劳动的艰辛,还进一步理解了课文的主题思想。在课堂实践后,则要组织学生撰写劳动日记,记录植树过程中的感受与收获,并在班级中分享,或是举办“小小植树卫士”展览,鼓励学生展示自身劳动成果和手抄报作品,促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还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其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4科学与语文结合,激发探索精神
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阶段,既需要掌握语言表达的基本技能,也要建立对世界的初步认知,通过将科学元素融入语文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其形成探索未知的积极态度。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常常涉及风景、植物、动物及人物描写,同时包含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因其探究性和科学性特点,深受学生喜爱。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研能力,将科学知识与语文课程有机融合,比如在讲述科普文章时,可渗透自然科学内容,结合现实生活设定情境,引导学生围绕课本展开讨论,激发学习兴趣。通过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拓展其知识面,促进各方面素养的提升[2]。
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宇宙生命之谜》为例,属于一篇科学性和文学性的课文,讲述了人类对宇宙中是否存在生命的探索过程。语文教师要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课文,收集与宇宙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其建立逐步的认知框架,并通过提问引发思考,“文中提到的生命形成的条件有哪些?”“如果人类想要移民到其他星球,需要满足哪些要求”,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展开分析,并要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未来人类能够在其他星球上生存?”展开辩论,要求其结合科学知识和文章内容进行论证。
结论:
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应立足于核心素养培育,注重知识横向联系与深度整合,教师可围绕数学、美术、科学等其他学科,设计与之相关的跨学科教学活动,借助一系列活动开展,促使学生逐步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和素养,同时培育跨学科思维,进而实现对语文知识的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范胡萍.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教学路径探析[J].新课程研究,2024(24):123-125.
[2]许颖.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策略探讨[J].小作家选刊,2024(31):14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