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经验的幼儿园班本课程的建设与反思
齐齐
南京市江宁区禄口湖秦路幼儿园 211113
摘要:班本课程是园本课程的一部分,是以班级为单位从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兴趣出发,以满足班级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课程。师幼共同开发,将课程实施贯穿于幼儿的生活中,反映的是教师和幼儿之间真实的学习、探索的过程,真正体现 “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在设计班本课程时,教师要抓住幼儿的兴趣点,生成开展相关活动。在活动中应关注孩子们聚焦的问题,追随孩子的兴趣,将课程融入一日生活。不断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班本课程更贴近本班幼儿的实际生活,我们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所以我们追随孩子的兴趣开展了《独衣无二》的班本活动。探索课程的建设途径。
关键词:儿童经验;班本课程;建设与反思
虞永平教授说“适宜性”是幼儿园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追求适宜性也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重要价值指向。班本课程的开发应从幼儿个体、经验、兴趣、班级情况出发,建构和广施科学、合理的班本化课程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笔者所带的班是新入园的小班幼儿,因而在开展班本课程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幼儿兴趣决定班本课程主题
(一)班本主题生成方式
小班幼儿入园一段时间后,生活自理能力仍有待提高。在一次下午起床时,多名幼儿表示不会穿衣服,围绕这一情况,孩子们展开了讨论,苏苏主动教其他孩子穿衣服。这一日常场景反映出孩子们对穿衣服这件事有着浓厚兴趣。同时,衣服种类、颜色、样式多样,穿脱和折叠方法等都可融入教育活动。由此,确定了以“独衣无二”为班本课程主题。
(二)班本课程的主题生成
衣服是幼儿生活必需品,其鲜艳色彩、多样布料和奇特造型都能吸引幼儿。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对其责任心、自信心的养成以及未来发展意义深远。“独衣无二”主题源于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兴趣点,课程设置了集体活动、区域游戏、家园互动等系列活动,期望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发展。
二、环境创设
环境对幼儿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围绕“独衣无二”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环境创设活动。在美术活动《我的小衣服》中,幼儿起初动手能力弱,但经过多次尝试,对撕贴和用剪刀装饰衣服产生兴趣。在美术区设置“衣服墙”,展示特色衣服和幼儿作品,还让幼儿继续装饰未完成的作品。
益智区投放“别有用心的小衣服”,引导幼儿观察找不同、数纽扣,提升专注力和兴趣。生活区创编《穿衣服》儿歌,并制作成海报,同时投放不同款式衣服,让幼儿探索使用方法,促进手部肌肉和精细动作发展。此外,在图书区投放自理能力相关绘本,餐前讲小故事,激发幼儿独立做事的愿望。通过这些环境创设,幼儿的观察力、专注力、语言表达和交往意识均得到发展。开放式的教育环境不但能激发幼儿的操作和游戏兴趣,也开发了幼儿的智力,促进了幼儿的个性发展。
三、聚焦问题开展班本课程
当多数幼儿掌握穿衣服技巧后,又面临穿裤子和鞋子的问题,幼儿们再次通过儿歌的方式来学习。然而,脱衣裤时又出现衣裤反过来的情况,于是通过小组学习,引导幼儿认识口袋、标签、绳子等来辨别正反。
另外,幼儿脱衣服后随意堆放,导致寻找困难。针对衣服放置问题,幼儿们进行了两次尝试。第一次将衣服放在椅子上,结果衣服放不下、易掉落且难找。第二次,在萌启发下,幼儿决定学习叠衣服。老师教幼儿叠衣服和裤子的方法,幼儿们认真学习,虽然一开始叠得不好,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和自我服务意识。
四、家园合作,共同促进课程的发展
家长是家园共育的重要力量。在“独衣无二”班本课程开展过程中,向家长介绍课程目的和意义,并请家长协助完成亲子打卡活动。老师将幼儿叠衣服的成果发至家长群,获得家长肯定,同时布置打卡作业,让家长拍摄幼儿整理衣服睡觉的照片或视频。通过家园合作,幼儿叠衣服技能得到巩固,自理能力和独立意识得到培养,家长也切实感受到孩子的成长与变化。
孩子们通过实践、观察发现自己在摆放衣服的问题,使幼儿萌发了叠衣服的想法。出现问题就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了探索的欲望,此次活动也提高了孩子们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南中也指出应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幼儿的尝试与努力给予肯定,不要因为孩子做不好或者动作慢,就代替孩子完成。班级群里,老师通过每日分享孩子们在课程中的照片和视频的分享,家长们感叹“小王子”和“小公主”们的成长与改变。请家长与我们统一“战线”,共同帮助孩,每天群内打卡,养成孩子孩子良好的自理能力可和独立意识。
五、收获成果 体验喜悦
为检验幼儿自理能力提升效果,班级组织“生活小能手”比赛,分为穿衣服和叠衣服两个环节,评选出用时最少、穿戴折叠最整洁的幼儿。比赛中,幼儿们积极参与,展现出努力进取的精神。此次比赛不仅提高了幼儿自我服务能力,还让他们收获成功喜悦,增强了自信心。最终,小五班推选的十名“幼儿生活小能手”在幼儿园举办的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六、班本课程实施中的反思
班本课程的建构应依据幼儿的兴趣,在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中、不断学习和尝试中进行的,并由此建立起班本课程的框架和理念。虽然本次课程是依据孩子的兴趣生成的,但是小班幼儿的年龄小能力有限,在开展活动初期我也有怀疑自己的决定。伴随着孩子们积极地参与课程,我与孩子们的互动也越来越多。穿衣服和叠衣服,在成人眼中看似很简单,但是对于小班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却很难。在开展课程之前,考虑到要培养孩子们的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但班级幼儿多数缺乏穿衣服的经验和操作机会,所以我们讨论选择了五节有关穿脱衣服、鞋子的课程。在开展课程之前我们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孩子的基本情况,我班幼儿多数不会自己穿脱衣服和叠衣服。在集体教学活动开展前,我们认真研究操作尝试了各种快速穿衣服的方法。学习穿衣服首先需要戴孩子们辨别衣服的正反,以及在拉拉链时的注意事项。孩子们在学的时候头非常认真,都想要动手试一试,课程的主要的目的就是使幼儿认识衣服、鞋子、裤子。而动手操作能让孩子们更好地记忆和发现问题,为此我们联系家长,请家长提供一些家里闲置的衣服鞋子。投放在班级的区域中,孩子们自主游戏或午后时间都乐意自由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孩子自己探索,鼓励幼儿自己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及时发现孩子的进步并表扬他们。
孩子的自理能力培养是漫长的过程,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年龄特点开展相关的自理能力培养课程。与自理能力较薄弱的家长沟通,请家长积极配合教师,只有家园共育才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让幼儿成为班本课程的真正的主人和受益者!
参考文献
[1]刘敏.基于儿童视角的班本课程实施策略——以大班班本主题“皮影人”为例.《幼儿100:教师版》2021年第1期80-83
[2]田寒露.基于儿童经验的班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以重庆市万州区龙都幼儿园为例.10.3969/j.issn.2095-4743.2018.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