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博弈下中国“双碳”目标的经济新机遇与挑战
郭文君
四川大学 四川成都 610040
摘要:随着全球增暖趋势愈发明显,极端气象事件也频频出现。2020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双碳”目标,表明中国积极承担全球气候变化责任。鉴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外部性及全球性,气候治理不局限于一国自身减排等行动,更多的是全球协同治理。这不可避免地引起大国之间关于气候治理的矛盾与博弈。气候变化问题也不再仅仅是有关环境和人类发展的问题,在很多场合已经演变成政治话语权的争夺,各国开展激烈的气候博弈。因此本文分析了气候博弈现状及演进趋势,并在此背景下探讨中国双碳目标的新经济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气候博弈;双碳目标;经济机遇与挑战
一、全球气候问题现状
目前世界总体形势上呈现全球增暖趋势明显,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越来越频繁的趋势。中国应急管理部统计的2024年排在前十位的自然灾害中有8个都与极端气象事件有关。全球增暖速度史无前例,控温任务艰巨。IPCC AR6报告显示全球表面平均温度变化2011年-2020年要比工业化的1850-1900年的温度水平增暖了1.09度,全球气候问题严峻,大力推动经济增长的工业化给全球带来了碳排放的增加。
同时,研究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如以诺德豪斯为代表的资源最优配置动态均衡方法等都表明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是一个相互约束的关系,实现当期经济增长的时候,碳排放的积累效应会对未来经济增长产生约束,但是在碳达峰之后,或许可以实现“脱钩”,气候变化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引发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减缓碳排放,努力向碳达峰目标迈进。
二、气候博弈的发展及现状
气候博弈实质上就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国家经济发展权的争夺。在气候谈判过程中,各方为争夺利益而无法达成各方都满意的气候方案,由此这样的气候博弈让气候变化问题逐渐成为政治问题,引发了国家间的诸多矛盾,尤其是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目前国际秩序转型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全球气候变化,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各国未来必须进行气候变化治理。因此各国的气候治理体制在各国国际地位方面起到了较大的决定作用,这一点也被一些大国敏锐捕捉到。一方面,低碳经济是各国未来的必然选择。碳排放与国家经济产业、能源结构是息息相关的,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消费等都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具有公共品的属性。由于气候变化治理需要国家付出较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很多国家选择通过“搭便车”等方式来参与,不愿主动承担起减排责任。于是许多大国借由此在国际发声承担减排责任以期树立正面形象、提升国际地位、获得国际威望。
但一些新兴经济体如中国也开始积极承担责任,为了争夺国际的气候话语权,气候博弈目前大致形成了以欧盟、美国、以及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三股力量为核心的格局。不仅在气候会议谈判上这些国家之间存在争端,会后各国也出台各类政策进行暗自较量。未来,气候博弈的演变方向更多的是美国和欧盟等发达经济体采用贸易制裁、增加关税、提高门槛等经济措施,以气候治理的声音,来制约中国的发展。中国则会采取相应的反制约措施。
三、中国双碳目标实施的新经济机遇与挑战
(一)中国双碳目标的机遇
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技术创新和经济转型,中国在实现双碳目标上目前有较多机遇。
一是新能源技术领先。我国光伏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均处在国际领先头部水平,核电技术、水电站建设水平也位于世界先进行列。
二是零碳能源丰富。我国东西部都拥有丰富的风、光等零碳能源。西部有大面积的荒漠、戈壁地区,适宜建设光伏电站;东部的地势较为平坦适宜建设海上风电。此外,我国青藏高原的太阳能和风能潜力可以容纳我国未来十年的用电量,这意味着二氧化碳的排放将减少87.5亿吨。
三是生态固碳潜力大。我国大部分的森林都处在幼年期,造林潜力巨大,这对于我国发展林业碳汇是非常有利的,此外许多土壤都尚未达到碳饱和状态,仍有很大的固碳潜力。
四是助力能源独立。碳中和意味着我国将实现能源独立,国内自产的原油、天然气将能满足化工原料之需要,进口油气将大为减少,摆脱“马六甲困境”。
(二)中国双碳目标的挑战
实现碳中和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发生大变革,对当今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场巨大的挑战。对我国来说,主要的挑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我国的制造业规模庞大。目前国际上存在一个制造业“三足鼎立”的情况,即美国、欧盟和中国三个国家在全球制造业领域的竞争格局,其中中国在2021年占全球制造业的比例是最大的,达到了30.43%,而我国工业排放量要比欧美发达国家高得多。
二是我国的能源禀赋以煤炭为主体。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不同于其他大部分国家,我国发电长期以煤为主,非碳能源的消费仅仅占到了15%左右,而同时总体的能源需求还在不断的增长。
三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表1比较了大部分国家自然达峰时的主要数据与2022年中国的数据,可以发现,中国经济社会还处于压缩式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等方面的需求空间巨大,距离大部分国家自然达峰时的数据还有差距。
总的来说,由于中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相比发达国家要短,因此中国要完成双碳目标任务是十分紧迫且艰巨的,在气候博弈背景下,需要抓住新的经济机遇来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曹雅茹,王群伟,周德群.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城市经济绿色增长:作用机制与南北差异[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23,43(01):58-75.
[2]薛进军,郭琳.科学认识气候变化,合理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的路线图和时间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6(05):38-45.
[3]罗良文,茹雪,赵凡.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8,No.692(10):116-130.
[4]陈云.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双碳”战略与经济发展对立论的批判及其重构[J].当代经济管理,2023,45(02):17-24.
[5]吴施美,郑新业,安子栋.气候治理与短期经济波动:气候变化奥肯定律[J].经济学动态,2022,No.734(04):49-66.
[6]郭春丽,易信.“双碳”目标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影响机制、趋势特征及对策建议[J].经济学家,2022,No.283(07):24-33.
[7]任力.气候变化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1,No.599(01):137-142.
[8]大卫·W.奥尔.危险的年代 气候变化、长期应急以及漫漫前路[M]王佳存 王圣远 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0:74-81
[9]JOEL KOVEL. The enemy of nature: the end of capitalism or the end of the world? [M]. London & New York: Zed Books, 2007: 121.
作者简介:郭文君(2000—),女,汉族,福建省福州市人,学生,经济学硕士,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专业,研究方向:世界经济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