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桂林市漓江流域乡村性评价及其乡村发展类型划分

作者

徐素祥

绥宁县城乡规划勘测设计院 湖南邵阳 422600

摘要:乡村性是衡量乡村发展水平、内部差异及城乡关系的重要标志。本研究以桂林市漓江流域72个乡镇为对象,基于“人-地-业-生-居-区位-生态-文化”七个维度构建多层次乡村性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聚类分析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村落划分标准,探讨漓江流域乡村发展的空间异质性及其驱动机制。研究发现:流域内乡村性指数呈现中间高、南北低的倒“U”型分布,农业与非农经济同步发展,但“三农”特征弱化。研究结果为漓江流域的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及乡村发展模式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打造“桂林样板”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关键词:乡村性评价;漓江流域;乡村振兴;发展类型;空间异质性

1 引言

在全球化与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下,我国乡村区域的空间结构与产业类型同构化加剧,乡村发展逐渐进入“似农非农”的困境,其空间格局与社会经济形态面临着转型与重组的严峻考验。城乡社区、城乡连续体、城乡结合部等特定聚落形态的出现,使得乡村区域空间的识别、影响因素的判断及互动关系的把握面临新的挑战。如何科学评估乡村发展水平、把握乡村发展的内在差异,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乡村地区的发展水平、发展阶段和发展类型进行科学评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桂林市漓江流域为例,通过构建乡村性评价指标体系,对乡村发展类型进行划分,旨在为漓江流域的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2 乡村性概念与理论框架

2.1 乡村性内涵的演进

乡村性最初被视为与城市对立的静态概念,强调人口稀疏、农业主导及自然景观特征。随着城乡连续体理论的提出,乡村性逐渐转向动态多维视角,涵盖经济结构、社会文化及生态功能。当前,乡村性研究更注重文化转向与空间异质性,强调其在乡村旅游、社区治理中的实践意义,其内涵随着时代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发源期的孤立与独占:乡村性最初被定义为与城市社会不同的独特形态,以人口稀少、以农业生产为主、自然环境为主体特征。

复兴时代的动态多维阐释:20世纪中叶,城乡关系被视为动态关联,乡村性的研究从物质性因素转向社会、文化等动态层面,强调城乡连续体的概念。

文化转向与社会化:近年来,乡村性研究进一步深化,强调城乡连续体及乡村性在不同区域的动态变化,关注乡村社区、乡村性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作用等问题。

2.2 国内研究进展

(1)对传统含义的早先解读

我国“乡村性”的研究相对滞后,直到张小林在20世纪后期将其引进,才开始从乡村旅游开发、传统村落“乡村性”的传承等视角来阐释其概念、实质及构成,该阶段“乡村性”的内涵也是基于传统的“乡-土-农”三个乡村体系的基本元素。“乡”是“城”的意思,“农村”是一种有着鲜明地域特征的聚落,它的特征是小村庄,人口密度低,农田郁郁葱葱,森林茂密,山清水秀,空气新鲜。“土”为“地域性”,指的是在特殊的地域条件下,由居住、服饰、饮食、歌舞等方面所形成的一种生活现象,它具有朴素、保守、节俭、传统、古老等文化特征,主要通过传统文化、地方文化以及某种形式的礼仪活动来体现;“农”是农业生产的历史、现状和情景,及其所产生的生产文化,反映了农业生产的传统和现代特征。传统的解释与“乡土性”一词的原意相一致,是指对“乡土性”这个词语的直观感受。

总而言之,在传统意义上,农村性指的是乡村空间(地域)所具有的独特的基本属性特征,它具有与城市地域不同的专有属性,它是地域乡村属性强弱的标志,它也是乡村特性的综合表现,而各要素的低水平、传统性、自然性和相对封闭性都是乡村地域的共同特点。

(2)引进我国后,进一步充实和加深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要素的重组、互动关系的加强,形成了城乡要素交织的过渡地带,同时,土地资源的规模化集中,村镇聚落与工业布局的调整,农业的产业化与现代化,正在对传统村落进行改造,使其逐步进入“似农非农”的困境。

在中国农村开发“泛化”的大环境中,传统意义上的“农村精神”已很难再满足当前农村建设的需求,由此产生了一个更为深刻的“农村精神”的内涵。张小林首先提出了“乡土性”的概念,他清楚地提出:“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从一个特定的区域来研究“乡村”属性的强弱(与其相对的,就是城镇的强弱),比“一刀切”的方法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比性,每一个区域都可以被看成是城镇与农村的统一,没有任何的断裂点,城乡是一种连续的关系,也就是“城镇”和“农村”这两种关系是一个逐步发展的整体,“城镇”就是一个“城镇”,城镇就是城镇“较强”的区域,农村就是“农村”,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而是一种动态的、渐进的连续关系。

(3)对概念性模式的短期革新要求

当前,我国关于“乡土性”的定义仍有许多争议,没有一个清晰的、统一的界定,而对“乡土化”的认识也有很大的差异,这就造成了“乡土化”的内涵与内涵的差异,以及对“乡土”的评判标准的不统一,从而制约了“乡土化”评估方法的运用。为此,有必要对“乡土性”指标的特征参数进行定期更新,以反映“乡土性”在不同时期所呈现出的动态变化。同时,要想在新的时期里,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对新的“乡村”的内涵进行拓展,构建一个更加完整的“乡村”的认知系统和概念模式。

3 研究区概况与评价体系构建

3.1 研究区界定

漓江流域涵盖桂林市6县1市,总面积12,159 km²。研究选取72个乡镇为样本,剔除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市辖区,聚焦阳朔、兴安等县域的乡村单元,确保数据的代表性与可比性。

3.2 地理与人文特征

漓江流域的主体地区在南岭山脉的西部,地形总体上是南低北高的,北部、西部和东部的地形都比较陡峭,而南部和中部则比较平坦。从全州县到灵川县,最后到桂林的临桂区,就是“湘桂古丝绸之路”的所在地。越城岭山脉位于漓江河谷的北端,其最高的山峰是猫儿山,也就是整个河谷的源头。盆地的东边是大洋山脉,西边是田平山和驾桥岭,这两条山脉的最高山峰均在上千米之上。在这两座大山的中间,有一条漓江河谷,漓江河谷是一片广阔的山谷,山谷中有许多河流,这些河流都在这里交汇。桂林城市北部的盆地内,发育着大量的坡岗、低平缓的山丘;而桂林及南部地区,多为峰林平缓地带。在这些山谷中,山谷很深,河水蜿蜒曲折,与两侧的悬崖峭壁形成了400多米的相对高度。

漓江是一个地形较为复杂的河流。在中、下游,以碳酸盐岩类为主要成分,形成了以溶解作用为主导的热带喀斯特地貌——峰丛凹地和峰林平地;桂林市区北部和桂林市区南部的东西向的碎屑岩分布主要受风化作用影响,并形成了中、低山区和丘陵地貌。漓江自发端至末端,可流经中山高山40 km、丘陵区44 km、峰林谷30 km、峰丛洼区80 km、低矮丘陵区20 km等5种典型地貌类型,具有明显的景观特色。

漓江是桂江(桂江)在珠江流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位于广西兴安县华江乡的猫儿山、海洋山和青狮潭水库3个保护区内,发源于兴安县猫儿山东侧,海拔1732米,位于老山界内,位于猫儿山东侧,位于老山界内的八角田。经中山山区、丘陵区、峰林区、峰林区、峰丛区、低矮丘陵区5种地貌类型,具有明显的地形特色,最后止于平乐县恭城入海口,河道长227km,主河道164 km,流域面积12159平方公里。漓江是一条降雨形成的河流,其产流量主要来自地表与地下水位,雨洪时地表水位会渗入地下水位。漓江在水位较低时,在枯水期,地下水位较高时,会有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位下降时,地下水位上升时会对河床产生补充作用,从而构成了河流的产流场。漓江流域河道众多,其中以荔浦河,恭城河,灵渠,大溶江,甘棠江,小溶江,桃花江,潮田河,遇龙河,田家河等为其重要的水系。

通过“三次国土调查”,漓江流域土地利用总体上以森林为主体,面积为1,772.3平方公里,约为67.4%,且主要集中于周围的中、低山区,具有良好的连贯性。农业用地以丘陵区、平原区和峰林低地为主,总体上比较散乱;耕地面积2840.1平方公里,占16.3%,主要是园地;农业种植面积为一千二百三十三点九平方公里,占百分之七点一。城市建设用地以城市中心区为主。

漓江河谷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6个,自然保护区的类型以林地为主体;景区2个:桂林漓江国家景区、青狮潭省级景区、5个森林公园、1个水产种质保护区、喀斯特地貌、灵渠等世界水利文化遗产地。漓江流域的生态红线,包括重点保护地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地等,也有对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持等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作用的地区和对水土流失,石漠化极其敏感的地区。为漓江流域的生态保护区的空间布局。可以得出,目前该地区的生态保护区以海洋山、银殿山、天平山和架桥岭为重点,同时也是沿漓江河流的喀斯特地区。森林类型、湿地类型、水系类型、喀斯特地貌类型和地质遗迹类型等,总体上是比较零散的。

漓江河谷不但具有优良的自然资源,而且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既有史前遗迹,古代水利,古代城池,古代石刻,古村古镇,宗教历史,名人故居,民国抗战等物质文化,此外,漓江山水中还存在着一种看不见的人文历史(文态)资源,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这些都是以文字、词赋、宗教、信仰、诗词、绘画、自然风景为代表的。漓江流域自然和人文(文态)资源相互补充、自然和人文的“情”景融合、自然和人文的“情”境与“物”境的高度耦合,构成了独特的“文”境资源。

漓江是一个由汉,壮,苗,瑶,苗,苗族,苗族,苗族等多个民族共同生活在这里,他们在这里留下了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有传统的口头文学及其语言,有传统的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传统工艺,医药,历法,传统礼仪,传统节日,传统的体育,传统的休闲娱乐,还有其它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漓江河谷地区,经自治区文化厅核准,已建成7个传承基地,分别是:桂林市桂剧传承基地,桂林市彩调艺术传承基地,永福县彩调传承基地,黄昌典笔杆在桂林市生产保护示范基地,瑶族吹笙打鼓在恭城传承基地,广西文场传承基地,临桂板凳龙传承基地。阳朔县福利镇以“画扇子”为名,获“中国民间美术之乡”称号,永福县以“彩调”为名,荔浦县以“文场”为名,临桂县以“武桐”为名,兴安县以“瑶族刺绣”为名的“华江乡以“瑶族绣花”为名,获“自治区民族美术之乡”称号。

3.3 乡村性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人(人口结构)-地(土地利用)-业(产业结构)-生(生态环境)-居(居住条件)-区位(交通可达性)-文化(遗产保护)”七个维度,构建包含28项指标的评估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权重,结合ArcGIS空间分析工具,计算各乡镇乡村性指数(RI)。

4 结果与分析

4.1 乡村性空间分异特征

漓江流域RI均值为0.1957,变异系数0.2545,表明乡村性整体较高但内部差异显著。空间分布呈中间高、南北低的倒”U”型格局:

高值区:集中于流域中部(阳朔、灵川),农业用地占比大,传统文化保存完整。

中值区:兴安、恭城等县,生态与农业功能并存,城乡过渡特征明显。

低值区:荔浦、平乐等西南部乡镇,非农经济发达,城市化进程较快。

4.2 乡村发展类型划分

通过K-means聚类将72个乡镇划分为四类发展模式:

传统农业主导型(24个乡镇):RI>0.3,以种植业为主,基础设施薄弱,人口外流严重。

生态文旅融合型(18个乡镇):RI 0.25-0.3,依托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业,经济活力较强。

城乡过渡协调型(20个乡镇):RI 0.2-0.25,非农产业占比提升,城乡要素流动频繁。

城镇辐射带动型(10个乡镇):RI<0.2,邻近城市核心区,工业化与服务业高度集聚。

4.3 驱动机制解析

自然本底约束:喀斯特地貌限制耕地规模,推动生态敏感区转向文旅开发。

政策导向:乡村振兴战略下,基础设施投资与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影响乡村功能转型。

市场驱动:旅游市场需求刺激生态文旅型乡镇的快速发展。

5 发展策略与建议

5.1 差异化发展路径

传统农业型: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特色种植与农产品加工,完善交通网络。

生态文旅型:强化文化遗产活态保护,构建“非遗+旅游”产业链,控制开发强度。

城乡过渡型:培育特色小镇,引导产业梯度转移,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城镇辐射型:优化产业布局,避免过度城市化对生态空间的侵蚀。

5.2 系统性保障措施

生态红线管控:严格限制核心敏感区的建设活动,实施生态补偿机制。

文化资源整合:建立漓江流域文化遗产数据库,推动跨区域协同保护。

数字化治理:引入GIS与大数据平台,动态监测乡村性指标变化。

6 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漓江流域乡村性的空间分异规律与驱动机制,提出了差异化发展类型及实施路径。未来需进一步关注乡村性指标的动态更新,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模式,为喀斯特地区乡村振兴提供“桂林经验”。

参考文献:

[1] 张小林. 乡村性概念的多维解析与实证研究[J]. 地理学报, 2005, 60(4): 635-643.

[2] 黄欣卓, 李大宇. 大数据驱动的乡村治理现代化路径[J]. 公共管理学报, 2018, 15(1): 147-152.

[3] 国家发展改革委.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Z].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4] 吴伯生. 喀斯特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机制[J]. 生态经济, 2020, 36(7): 89-94.

作者简介:徐素祥(1985-)、男、湖南邵阳人、规划工程师,从事城乡规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