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的历史演变考证
单媛莉 李佳卓 封笑 杜娟 沈晓璞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摘要:查阅历代医方著作、本草典籍及近现代研究文献,对六味地黄丸名称、制方机理、临床应用等进行考证。六味地黄丸是指宋代医家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记载的“地黄丸”,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其名称出现多种衍生,但仍以六味地黄丸一名使用最为广泛。所治疗疾病范围较广,涉及内、外、妇、儿等多个范畴,同时历代医家也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以各自的临床实践为基础,对六味地黄丸的组方用药进行不同的加减化裁,变化衍生出一系列六味地黄丸类方。
关键词:六味地黄丸;演变
六味地黄丸自问世以来,凭借其组方严谨、配伍得当、疗效确切等特点,在中医临床中被广泛应用。时至今日,仍被大众所熟知。
六味地黄丸的前身是金匮肾气丸,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收集,是一味经典的补肾良药。
到了宋代,儿科名医钱乙开始用金匮肾气丸来治疗一些儿科疾病。但他认为小孩本就是纯阳之体,因此无需再补阳,就对金匮肾气丸做了一些改良:去除了炮附子、桂枝两味药材,并以熟地黄取代了生地黄,六味地黄丸就此问世。
在六味地黄丸诞生的八百多年间,医学家们对其进行不断地探索与研究,其中包括其名称演化、制方机理、主治病证、现代临床应用研究、药理学研究、药物质量监控研究等等。
1 命名
地黄丸
目前,中医学所说的“六味地黄丸”是指宋代医家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记载的“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卷下》中记载:“地黄丸,熟地黄八钱、山萸肉、干山药各四钱,泽泻、牡丹皮、白茯苓去皮各三钱,上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温水化下,三丸。[1]”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地黄丸,实际上脱胎于汉代医家张仲景《金匮要略》肾气丸。张仲景《金匮要略》[2]肾气丸:“干地黄八两,薯蓣四两,山茱萸四两,泽泻三两,茯苓三两,牡丹皮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上为末,炼蜜合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肾气丸分别记载于《金匮要略》的血痹虚劳、痰饮咳嗽、消渴小便利淋病、中风历节、妇人杂病5个篇章之中,而且分别使用过肾气丸、八味肾气丸、崔氏八味丸等方名。
补肾地黄丸
南宋医家刘昉《幼幼新书·卷六》[3]:“《集验方》小儿禀气不足,真元怯弱,肢体柴瘦,补其本气,自然气体充盛,肌肤盈溢,宜补肾地黄丸。熟干地黄(八分,焙,秤)、山茱萸、干山药(各四钱)、泽泻、牡丹皮、白茯苓(去皮,各三钱),上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三岁以下二三丸,温水空心化下。”该方在药物、剂量、比例等方面均与钱乙地黄丸相同。
《金匮》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汤
《金匮》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汤首见于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卷五十三》[4]:“《金匮》六味地黄丸,即《金匮》肾气丸,亦名地黄丸。治肾水亏损,小便淋闭,头目眩晕,腰腿酸软,阴虚发热,自汗盗汗,憔悴瘦弱,精神疲困,失血失音,水泛为痰,病为肿胀,壮水制火之剂也。熟地黄八两,蒸捣;山茱萸、山药各四两,丹皮、泽泻、白茯苓各三两。上为细末,和地黄膏加炼蜜为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滚白汤或淡盐汤服下,此方用水煎汤即名六味地黄汤。”从以上记载的药物组成、药物剂量、用量比例等方面分析,张景岳所说的《金匮》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汤其本质都是《小儿药证直诀》的地黄丸。
补肝肾地黄丸
明代董宿原所著《奇效良方··卷六十四》[5]:“补肝肾地黄丸,治小儿肝肾虚,恒由胎气不成,面色皖白,其颅即解,不语多啼泣,畏明体骨重,白膜遮睛,喜卧冷地。熟地黄八钱,焙干;山茱萸、干山药各四钱,泽泻、牡丹皮、白茯苓各三钱。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三岁以下,每用三五丸,白汤化下,不拘时服。”此方药物、剂量、比例等内容,均与钱乙地黄丸相同。
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名称最早出现在明代薛己《正体类要·下卷》[6]。原文记载:“六味地黄丸,治伤损之症,因肾肺二经虚弱,发热作渴,头晕眼花,咽燥唇裂,齿不坚固,腰腿痿软,小便频赤,自汗盗汗,便血诸血,失音水泛,为痰之圣药,血虚发热之神剂。若损重伤骨,不能言如喑者,用此水煎服之亦效。熟地黄八两,杵膏自制;山茱萸肉、干山药各四两,牡丹皮、白茯苓、泽泻各三两。上为末,和地黄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滚汤下。”《正体类要》记载的这首六味地黄丸在药物组成、药物剂量、用量比例方面,与《小儿药证直诀》地黄丸完全相同。
六味丸
明代薛己所著《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7]:“六味丸(一名六味地黄丸),此壮水制火之剂。夫人之生,以肾为主,人之病,多由肾虚而致者,此方乃天一生水之剂,无不可用。若肾虚发热作渴,小便淋秘,痰壅失喑,咳嗽吐血,头目眩晕,眼花耳聋,咽喉燥痛,口舌疮裂,齿不坚固,腰腿痿软,五脏亏损,自汗盗汗,便血诸血,凡肝经不足之症,尤当用之,盖水能生木故也。此水泛为痰之圣药,血虚发热之神剂。又治肝肾精血不足虚热,不能起床,即八味丸去附子、肉桂。”
钱氏地黄丸
出于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类方》[8]:“钱氏地黄丸,即六味地黄丸。”
以上诸多方名之中,以六味地黄丸一名使用最为广泛,尤其是清代方书大多使用此名,例如《医方集解》《成方切用》《成方便读》《删补名医方论》等。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药典》)《方剂学》也均使用六味地黄丸名称。
2 制方机理
遣方结构
熟地黄在方剂中用量最多,故为君药被历代医家所认同。但关于臣、佐、使的配伍确不同,大抵有三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将山茱萸、山药列为臣药,茯苓、牡丹皮为佐药,泽泻为使药。第二种是将山茱萸、山药为佐药,茯苓、牡丹皮、泽泻为使药。最后是将熟地黄作为君药,其余药物均为臣佐。其中第二种一君、二臣、三佐使的组方结构被认为是比较典型的配伍,更有利于药物发挥最佳的治疗效果。
用药机理
熟地黄在方剂中用量较大起主导作用,专主补肾填精,山茱萸、山药补肾作用不及熟地黄,但可通过补益肝、脾以增加补益肾精的作用,三药常被后世称为“三补”。与“三补”对应的还有“三泻”,分别是茯苓、牡丹皮、泽泻。茯苓在六味地黄丸中的作用有三:一是泻膀胱之水湿;二是健脾益胃,助山药以补后天之脾胃;三是利用茯苓的渗利之性以减缓山药的涩滞之性。牡丹皮在六味地黄丸中的使用其意义亦有三:一是活血通脉,畅行营血,促进血行,濡养肾脏;二是丹皮性寒凉,清肾中虚火;三是减缓山茱萸之温涩。泽泻之功在于泻肾邪,养五脏。
3 主治病症
《小儿药证直诀》分两部分记载了六味地黄丸适应证,一是在“卷上·脉证治法”,其中有关于小儿肾虚、目内证、肺病胜肝、肝有风甚、早晨发搐、日午发搐、肾怯失音、诸疳之疾病的论述。二是《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中对六味地黄丸的适应证进行了总结。钱乙用六味地黄丸治疗儿童的肾虚、肝虚或肝肾虚,有关疾病主要涉及内科、眼科。
宋代医生刘防撰写的《幼幼新书》中记载,六味地黄丸可以治疗鹤节、慢惊风及虚汗等多种儿科疾病。然而,到了元代,六味地黄丸的临床应用已经超越了儿科的范畴。如朱震亨门人所著的《丹溪心法》中记载,六味地黄丸被用于治疗咳嗽、小便不禁、虚损、淋症及消渴等多种内科疾病。至明代,六味地黄丸的临床应用范围又较以前有了进一步拓展。医学家赵献对六味地黄丸推崇备至,在其所著的《医贯·卷之四·先天要论上》中专著《六味丸说》一篇,认为一切“肾虚不能制火”的病症,都可以用六味地黄丸来治疗。他将六味地黄丸灵活运用于发热、痰证、咳嗽、吐血、咽喉疼痛、耳聋耳鸣、梦遗滑精等多种疾病的辨证治疗,可谓将六味地黄丸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
六味地黄丸自创制以来,医家对其多有发挥,其主治病症也不断扩大[9]。
在儿科方面,先后用于治疗胎弱、解颅、囟陷、囟填;行迟、迟言、齿迟、口软、脚软;鹤节、鹤膝行迟;不寐、盗汗、潮热;疳证;喑;大惊猝恐、喜笑不休;搐后失音、搐后瘫痪、寻衣撮空、偏风口噤;小便不利、尿血;肾燥、肺痈;痘疮。
在内科方面,可用于治疗肾消下消、肾热、溺血、淋证、遗溺、水肿;咳嗽、虚劳吐痰、喘、痨瘵、肺疽肺痿;大便闭结、脱肛、呕逆呕吐、噎膈;劳热骨蒸、热厥、厥证;内风、预防中风;痰浊、汗证、腰痛、血证、头痛、暑证、胁痛。
在妇科方面,医家曾用其治疗月经不调、经闭;带下;胎不安、鬼胎、子烦;产后不语、产后寒热、产后恶露不尽、产后咳嗽、产后惊风、不孕。
在外科方面,六味地黄丸也有其广泛的应用,如唇风、痈疽、悬痈、囊痈、肛门痈、箕门痈、肝痈、鬓疽、脑疽、多骨疽、足跟疽、厉痈、疮疡、头面疮、肾脏风疮、疳疮、杨梅疮、疮疡肌肉不生、疮疡出血久不愈合、臁疮、足痈、腮痈、脚气、瘰疬、结核、热毒流注、脏毒、筋瘤。
在骨科方面,古代医经曾用来治疗骨痿、颈项强痛。
在皮肤科方面,曾用来治疗面尘(黧黑斑)、雀斑、瘾疹、赤白游风、阴虱、疥。
在五官科方面,于眼科曾用在赤眼淹缠、目干、近视、目视无光、麻(麻疹)后眼病。于耳鼻喉科应用于耳聋耳鸣、耳衄、鼻渊、喉喑嘶哑、喉痹、气虚喉痈、血虚喉痈。于口腔科方面见于诸疳口疮、口靡、齿衄、牙齿松动。
4 随证衍生
六味地黄丸功效卓著,引起后世的普遍关注与青睐。历代医家也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以各自的临床实践为基础,对六味地黄丸的组方用药进行不同的加减化裁,变化衍生出一系列六味地黄丸类方。
麦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五味子。首次记载于明代医家龚廷贤所写的《寿世保元》书中。六味地黄丸它本身具有滋阴补肾的功能,加上麦冬和五味子可以酸甘以化阴,润肺而止咳,可以增强六味地黄丸的效力,常常应用于肺肾阴虚而导致的潮热、盗汗、咽干、干咳。
归芍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加当归、白芍。出自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具有滋肝肾,补阴血,清虚热,滋阴养血,柔肝补肾之功效。主治肝肾两虚,阴虚血少,头晕目眩,耳鸣咽干,午后潮热,腰腿酸痛,足跟疼痛。
知柏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出自明代《景岳全书》中的“滋阴八味丸”。知柏地黄丸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
左归饮、左归丸
《景岳全书》以六味地黄丸去泽泻、牡丹皮,加枸杞子、炙甘草,名“左归饮”,既补真阴,又养肝血,组成滋肾养肝益脾之方,善治肝脾肾三阴之虚证;用三补的熟地黄、山药、山萸肉,再加枸杞子、川牛膝、菟丝子、鹿角胶、 龟板胶,名 “左归丸”,增强滋补之力,善治精髓亏虚、津液枯涸证。
明目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加菊花、枸杞、当归、白芍、石决明、白蒺藜。出处来源明代《审视瑶函》。其功效是明目滋阴,补肝肾,用以改善眼睛干涩,流泪,视物不清等由于肝肾精血不足而引起的眼科疾患。
杞菊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来源于清代董西园《医级宝鉴》。功效是滋肾养肝,主要是用于肝肾阴亏所出现的头晕,耳鸣,怕光,还有迎风流泪,以及视物昏花等症状。
参麦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加人参、麦冬。出自清代《医级宝鉴》。增强补气养阴之力,善治气阴两虚证。
耳聋左慈丸
六味地黄丸加石菖蒲、磁石、五味子。出自清代《医级宝鉴》。增加通窍之力,善治肾虚耳鸣证。
济生肾气丸
宋代严用和的《严氏济生方》以桂枝易官桂,再加车前子、川牛膝,名“济生肾气丸”,增强利水之力而治阳虚水肿之证,再增鹿茸、五味子,名“十补丸”,主治肾阳衰微证。
右归丸、右归饮
明代《景岳全书》中以“肾气丸” 去三泻,加入枸杞子、生杜仲、炙甘草,名“右归饮”,增强温补之力,治命门火衰证;“右归饮”去炙甘草,加菟丝子、鹿角胶、当归,名“右归丸”,增强温补之力,善治年迈久病的火衰证。
七味都气丸
清代《医宗己任编》以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名“七味都气丸”,简称“都气丸”,以五味子的酸敛纳气而治肾阴不足、肾不纳气证。
这些都大大充实与丰富了我国医学中对于虚损病症治疗的内容。而钱乙作为六味地黄丸的发明者,对后世的滋阴补肾方法的提出与完善奠定了基础。
5 现代医学认识
现代医学研究,六味地黄丸还具有增强免疫、抗衰老、抗疲劳、抗低温、耐缺氧、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改善肾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及较强的强壮作用。据统计,六味地黄丸在各种文献报道中治疗的病症涉及137种。最常见的是用于治疗亚健康状态、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所以很多人把它当作保健药品在长期服用。同时,作为治疗药品,它在高血压、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的治疗和辅助治疗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0]。
6 结语
综上所述,六味地黄丸作为中医经典名方,其名称经历了多种变化,作为滋阴补剂的代表方剂,具有“三补三泻”的特点,常用于肝肾阴亏所致的各种疾病。近年来临床将其用于多种慢性疾病和疑难病的联合治疗。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六味地黄丸可能将用于更多疾病的治疗,为临床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2]清·王旭高.金匮要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3]宋·刘昉.幼幼新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4]明·张介宾.景岳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5]明·董宿.奇效良方[M].河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
[6]明·薛己.正体类要[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59.
[7]明·薛己.校注妇人良方[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8]明·王肯堂.证治准绳[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4.
[9]彭平建,唐民一.六味地黄丸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2,13(2):102-103.
[10]陈敏,宋琪雯,张力.六味地黄丸(汤)药理研究进展[J].中国新医药,2004,3(1):48-50.
作者简介:单媛莉,女,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内科方向。Email:403140096@qq.com。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中医药科研项目(ZYW2024-035),黑龙江省中医药科研项目(ZHY16-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