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伦·伍德新帝国主义理论的逻辑架构及评析
姚雅楠
天津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市 300134
摘要:二战后,全球政治经济格局迎来了深刻的变革,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新自由主义思潮兴起,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主导力量。这一思潮以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的经济政策为核心,深刻影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机制,将市场至上的法则渗透至全球每一个角落,构建起一个前所未有的全球市场体系。基于此,伍德从历史主义的角度着手及进行分析,为新帝国主义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关键词:艾伦·伍德;新帝国主义;经济力量
埃伦·梅克辛斯·伍德(Ellen Meiksins Wood,以下简称伍德)乃加拿大约克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伍德将新帝国主义的批判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通过分析经济力量与超经济力量的分离,深入剖析新帝国主义产生的根源。伍德从历史维度出发,细致分析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帝国的经济财产制度。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传统帝国主要依赖超经济力量来维持其统治,而新型帝国,即新帝国主义,则主要倚重经济力量。新帝国主义的“新”主要体现在其经济力量已从以往超经济力量的庇护中独立出来,并发挥着主导性作用。
一、新帝国主义的演进历程
伍德的新帝国主义论提出于21世纪初,这一理论的形成与当时的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密切相关。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全球化进程加速,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进一步扩张,国际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其经济、军事和文化影响力遍布全球,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不平等加剧,在这一背景下,传统的帝国主义理论已无法完全解释新的全球现象。
(一)经济全球化发展
19世纪后半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运用先进的工业技术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工业产品,掠夺价格低廉的原材料和劳工,给世界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国家与人民带来灾难的同时,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也“活跃”了起来。特别是自19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正在逐步遍及世界各地,整个世界经济成为合作联系的统一体。但资本主义市场竞争法则,使得工人阶级被严格束缚在生产线上,并且受制于生产体系和生产机器,成为机器的附庸,其工作和生活全面异化。
(二)新自由主义的兴起
二战后,整个世界忙于战后重建工作,世界经济平稳运行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之下,凯恩斯主义盛行。在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被“滞胀”问题所困,但“凯恩斯主义”确对此束手无策。随着美国总统里根以及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执政,“新自由主义”在美国和英国的经济政策中获得了显著的地位。新自由主义所强调的“私有化、价格的自由化、资本市场自由化、紧缩的财政政策和高利率、固定汇率的金融政策和贸易自由化”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全球市场化。新自由主义强调市场的万能作用,反对国家的干预。
(三)美国霸权主义影响
20世纪末,随着冷战的戛然而止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以美国为首的新帝国主义国家在先进技术和强大经济实力的支持下,不再满足于通过占领殖民地获取短期的经济利益,而是想要着手制定和维持世界秩序,永远处在世界权力金字塔的顶端,剥削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2001年乔治·布什上台之后,推行的奉行单边主义的新帝国主义政策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认可,被认为有望于助推美国横扫世界的方法。“9·11”事件的发生,美国以国家安全受到威胁为借口调整对外战略,坚持先发制人的中心思想。美国霸权主义的推行不断地对他国进行政治上的干涉、经济上的控制、军事上的打压、文化上的渗透和技术上的垄断,整个国际局势都在美国的掌控下呈现出紧张的态势。
二、对新帝国主义的历史性分析
身为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伍德深受历史唯物主义的影响,在分析新帝国主义时借鉴了马克思主义帝国主义理论从资本主义历史发展进程中去考察帝国主义的做法,从更广阔的历史发展进程出发,对新帝国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历史主义的分析。
(一)“领土的帝国”
伍德定义了以掠夺领土、聚敛财富为目标的“领土帝国”,如中华帝国、罗马帝国和西班牙帝国。这些帝国建立在复杂的财产制度上,但古代中国与罗马帝国在财产关系和帝国扩张中的作用形成对比。中华帝国依赖官僚体制和农民,通过国家征税,限制土地贵族发展,限制领土扩张。罗马帝国则无此限制,渴望辽阔疆域,依赖土地贵族阶层和军队进行领土扩张。西班牙帝国也依赖土地财产进行扩张,通过军事征服和贸易增加财富。伍德认为,“领土的帝国”依靠超经济力量扩展疆域,经济法则在帝国发展中作用有限。
(二)“商业的帝国”
伍德将阿拉伯穆斯林帝国、威尼斯帝国、荷兰共和国归为“商业帝国”,这些帝国致力于控制国际贸易。阿拉伯帝国以贸易网络为基础,通过军事征服建立贸易网络,依赖政治或宗教权威的超经济优势。威尼斯帝国在封建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依赖城市强制权力剥削。荷兰共和国是商业化程度最高的社会,依赖国外粮食进口,控制贸易获得特权,但其强势依赖超经济优势,如航运和军事技术。因此,“商业帝国”本质上是商业的,目标是控制国际贸易,依赖超经济力量,未产生独立的“纯”经济领域。
(三)“新型的帝国”诞生
英帝国主义也是伍德与新帝国主义进行比对的重点对象。16世纪英格兰剥夺农民土地,不仅涵盖撂荒土地,而且包括根据英国商业化农业标准耕作水平尚不够高或未被正确耕种的土地,这使得开垦出大片新土地的“租赁行为不在受到约定俗成的租价的限制而是随行就市,地主可以根据市场情况改变租价”。这标志着一种新型的,一个由资本主义逻辑驱动的帝国的诞生。
(四)美帝国主义
伍德所指的新帝国主义,实为美帝国主义,在全球化背景下以经济霸权为主导,政治与军事手段为辅助的新型垄断资本主义。在经济层面,美国利用其经济优势,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经济策略,不仅巩固了自身的经济地位,更将本国的政治体制、经济模式、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世界各地。在政治与军事层面,通过间接方式,如外交施压、经济制裁等,来实现对全球事务的干预与控制。这种策略的转变,既降低了直接冲突的风险,又增加了利益获取的渠道。基于此,伍德将美国定位为“迄今为止唯一存在的资本主义帝国”。
三、新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
在探讨新帝国主义这一复杂而多维的概念时,我们不得不从其基本特征入手,以揭示其在当代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独特面貌。新帝国主义,作为帝国主义形态的一种新发展阶段,不仅继承了传统帝国主义的某些特性,更在全球化、信息化与技术革命的浪潮中,展现出了一系列新的、更为复杂多变的特征。
(一)经济力量与超经济力量相分离
在新帝国主义时期,垄断扩展到了跨国乃至全球范围。依靠跨国公司这一载体,通过投资、兼并等手段,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庞大的生产和销售网络,形成对整个产业链的高度控制。在新帝国主义时期,金融资本垄断地位不断加深。全球化进程加快与技术进步带来的信息流通便利化,促使金融资本打破了地域限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运作。伍德指出,在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有其独一无二的能力将经济的与超经济的力量加以分离”,经济力量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不再直接地依赖超经济力量。这意味着超经济力量是辅助手段,不再直接地去获取经济利益,而是间接地维护资本的顺畅流动和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经济规律的独立运转,表明市场驱使一切物品和服务性劳动都是以获得利润为目的、为了交换而生产。“所有物质资料的分配及社会再生产都必须以市场作为中介,所有的经济行为人都依靠市场来获取他们所需要的一切”。
经济力量与超经济力量的分离,推动了金融资本的虚拟化进程,使得金融资本更易从实体经济中抽离,转而投入到更为复杂、抽象的金融衍生品和虚拟资产中,金融市场的运作日益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实际需求。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联系的削弱,使得金融市场的波动更容易引发实体经济的动荡。在新帝国主义时期,金融资本的虚拟化程度加深,意味着金融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迅速放大,引发连锁反应,最终波及全球经济。
(二)坚持民族国家主体地位
在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中,伍德敏锐地洞察到了民族国家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所展现出的独特性与不可或缺性。在伍德的政治哲学语境中,“民族国家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形成于19世纪的欧洲,是指具有共同历史、共同文化、共同价值观念、共同身份认同的独立的政治共同体”。这一界定不仅强调了民族国家的多元属性,也凸显了其在历史进程中的形成与发展。进入新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全球范围渗透其经济规则,力图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其经济霸权。资本全球化作为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深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资本流动早已超越了国家的边界和权力限制,形成了全球性的资本网络。威廉·罗宾逊曾指出:“到21世纪早期,全世界绝大多数的人已经被整合进资本主义市场,并且已经被纳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还置身于世界资本主义之外,并且也不再可能在大范围内出现前资本主义或非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此,伍德进一步阐述道:“帝国霸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一个由诸多的地方政权组成的有序体系,而全球经济霸权则更加依赖于保持对维护全球经济的诸多国家的控制”。这揭示了在新帝国主义时代,尽管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但民族国家并未因此走向消亡,反而因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关键作用而变得更加重要。
(三)跨国公司与全球生产网络的构建
在新帝国主义的复杂结构中,跨国公司的崛起及其对全球生产网络的构建构成了其第三个核心特征。伍德在其著作中深刻揭示了这一过程对全球经济格局的深远影响,他指出:“在新帝国主义阶段,跨国公司不仅是全球经济的主要驱动力,更是资本全球流动与重组的关键载体”。这些公司凭借其在技术、管理、市场等方面的优势,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构建起庞大而复杂的生产网络。跨国公司通过外包、合资、并购等多种方式,将生产环节分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以追求成本最小化、效率最大化和市场最大化。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全球产业链的整合与优化,也加剧了全球经济的相互依赖与不平衡。伍德强调:“跨国公司所构建的全球生产网络,不仅改变了商品与服务的生产方式,更深刻地重塑了国家间的经济关系与权力结构”。在新帝国主义时期,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网络不仅推动了商品与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流动,也促进了技术、知识、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跨国传递。
四、伍德新帝国主义理论评析
伍德的新帝国主义理论,凭借其深邃的历史视野和严谨的逻辑分析,展现了独特的学术魅力,为学术界和实务界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框架。伍德在探究新帝国主义现象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框架,将新帝国主义置于资本主义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发展脉络中进行深入考察。这种历史性的分析方法揭示了新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源所在,为理解当代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其二,对经济力量与超经济力量分离的独到见解。伍德敏锐地观察到了新帝国主义时期经济力量与超经济力量逐渐分离的趋势,并对此进行了深刻而细致的剖析,为新帝国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条件和土壤。其三,对民族国家主体地位的坚定立场。伍德始终坚守民族国家主体地位的立场。她认为,尽管全球化进程对民族国家的主权和职能构成了诸多挑战,但民族国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尽管伍德的新帝国主义理论在学术界和实务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客观看待和深入反思:其一,对发展中国家的关注不足。伍德在探讨新帝国主义现象时,主要聚焦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情况,而对发展中国家在新帝国主义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遭遇的挑战关注相对较少。这可能导致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和后果缺乏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从而难以制定出更加有效和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其二,对全球化负面影响的批判力度有待加强。虽然伍德对全球化带来的诸多挑战和问题进行了指出和批判,但她对这些问题的批判并未达到足够的深度和广度。其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有待提升。伍德的新帝国主义理论主要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框架构建而成,对其他理论视角的借鉴和融合相对较少。这种理论体系的封闭性可能导致其在某些方面显得过于单一和僵化,难以全面而深入地解释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现象。综上所述,伍德的新帝国主义理论以其独特的历史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理解当代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然而,其不足之处也提醒我们在运用这一理论时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客观的态度,不断探索和完善理论体系,以更好地指导实践并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
参考文献:
[1][加]艾伦·伍德.资本主义的起源[M].夏璐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2][加]艾伦·伍德.民主反对资本主义——重建历史唯物主义[M].吕薇洲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3][加]艾伦·伍德.新社会主义[M].尚庆飞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4]冯旺舟.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逻辑布展及其终结——埃伦·梅克辛斯·伍德《资本的帝国》解读[J].山东社会科学2012(03)
[5]冯旺舟.资本的全球扩张与帝国霸权的反抗策略——艾伦·伍德对新帝国主义的批判及其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22(07):13-21.
[6]冯旺舟.资本的导流器还是革命的能量场? ——论艾伦·伍德的民族国家理论及其当代启示[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8,4(04):116-125.
[7]冯旺舟.政治马克思主义的全球化理论及其启示——基于艾伦·梅克森斯·伍德的视角[J].广西社会科学2016(10):50-54.
[8]钱厚诚.资本主义帝国——艾伦·M·伍德对美国的解读[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7(04):39-43.
[9]刘亚品.资本积累与权力逻辑——大卫·哈维与艾伦·伍德的新帝国主义观之比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4(04):84-91.
[10]朱晓庆.伍德与哈维争论:资本逻辑与帝国的空间扩张[J].宁夏大学学2014,36(05):112-116.
[11]朱晓庆.反抗之路:伍德对哈维新帝国主义的批判指向[J].知与行2018(04):134-138.
[12]屈婷.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和民主斗争路径——艾伦·伍德与哈特、奈格里之争[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1,27(05):55-57.
[13]陈人江.新帝国主义的特征及可能的反抗方向——评艾伦·伍德《资本的帝国》[J].国外理论动态2007(03):59-62.
[14]李胤,王庆丰.“新帝国主义”与“帝国”的主权之争——当代资本主义的统治形态及其批判性反思[J].求是学刊,2019,46(02):64-72.
[15]李媛媛.新帝国主义的危机及其超越——基于艾伦·伍德的分析视角[J].理论视野,2023,23(06):9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