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与集体记忆建构
朱莹莹
青海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
摘要:集体记忆不仅是一种心理活动,更是一种实践活动。随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国家公园作为自然保护的核心区域,其教育功能日益受到重视。青海湖国家公园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和自然教育基地,其自然教育活动不仅提升了公众的生态意识和环境素养,还与集体记忆紧密相连,共同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氛围形成。本文结合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探讨青海湖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与集体记忆建构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 青海湖国家公园;自然教育;集体记忆建构
青海湖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与集体记忆建构
2021年中共青海省委印发《关于加快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行动方案》指出,要“打造世界级生态体验和自然教育平台,弘扬青海特色生态文化”。2022年4月25日,青海湖国家公园正式批获建立,直至今日,青海湖国家公园的一系列配套设施也相应开始建立。青海湖国家公园的创建旨在加强生态保护、实现生态价值转化,同时开展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活动,为公众提供亲近自然、了解自然的机会。
青海湖的辽阔湖面、蔚蓝湖水、环湖草原以及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构成了青海湖独特的自然景观,成为人们心中深刻的自然记忆;青海湖的生态文化,如湟鱼洄游、普氏原羚保护等,也深深植根于人们的记忆中,成为青海湖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青海湖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从古丝绸之路的商贸往来,到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再到当地民族的民俗风情和宗教信仰,都为青海湖增添了丰富的人文记忆。这些历史与人文的记忆与自然景观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青海湖独特的集体记忆。在阿斯曼看来,“文化记忆”是超越个人的,记忆不只停留于在同时代的历史经验,语言和文本之中,还存在于各时代固有的被再利用的各种文化载体当中,比如图像、纪念碑、博物馆、文化遗迹,歌曲以及公共节日和仪式等。通过这些文化载体传承并构建的记忆叫“文化记忆”。在青海湖国家公园,自然教育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记忆载体,如生态博物馆、自然教育课程等,将青海湖的自然景观和生态文化转化为文化记忆,使其在社会中得以长期传承。文化记忆是将发生在从前的某个时段中的场景和历史拉近持续向前的“当下”的框架之内,从而生产出希望和回忆,也就是构造归属感和身份认同的基石。学者刘亚秋阐释了“文化记忆”的“凝聚性”作用,“凝聚性结构是一种指导性叙事和规范性叙事,支撑着身份认同和自我认知 ”,使得个体有条件说“我们”,最直观可见的例子,就是在青海湖国家公园中随处可见的“青海湖,我们的国家公园”,以及在自然教育亲子生态课堂活动中“保护青海湖,我是志愿者”等标语,都体现了“凝聚性结构”的基本原则——重复。社会通过构建出一种回忆文化的方式,在想象中构建了自我形象,并在世代相传中延续了认同。
国家公园自然教育通过增强人们对青海湖自然生态的感知和理解,使青海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更加重要,进而强化了与青海湖相关的文化记忆。同时,文化记忆中蕴含的对青海湖的敬畏、热爱和保护意识,又会反过来促进自然教育的发展,使更多的人愿意参与自然教育活动,形成良性循环。青海湖国家公园的自然教育活动为人们提供了亲身体验和学习青海湖自然生态的机会。这些活动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更是文化记忆的形成与传承过程。例如,在观鸟活动中,人们不仅能够观察到各种鸟类的生活习性和迁徙行为,还能了解到鸟类与青海湖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鸟类保护的重要意义。这种体验和认知会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形成对青海湖鸟类文化的记忆,并通过口口相传、社交媒体分享等方式在社会中传播和传承,成为青海湖文化记忆的一部分。
国家公园汇聚了众多珍稀自然资源和深厚文化遗产的土地,无疑为集体记忆的塑造和传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些独特的自然风貌、历史遗迹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都是构成集体记忆的重要元素,它们以生动的形式,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群体的共同历史和记忆。自然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塑造。通过自然教育,人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国家公园的每一个角落,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先辈们的智慧结晶。这种深入骨髓的体验和认知,使得国家公园的每一处景致、每一段历史都深深烙印在人们的心中,从而成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自然教育还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和互动课程,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共享和交流的平台.人们可以分享彼此的感受和体验,共同回味那些关于国家公园的美好记忆。这种共享和交流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国家公园的理解和认同,更在无形中强化了集体记忆的建构和传承(图1)。
图1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与集体记忆建构之间的关系
青海湖国家公园的自然教育与文化记忆紧密相连,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青海湖的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自然教育为文化记忆的形成和传承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场景,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青海湖的自然和文化;而文化记忆又增强了自然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青海湖的生态保护工作。总之,在今后的发展中,青海湖国家公园应继续加强自然教育与集体记忆的融合与创新,丰富自然教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加强文化记忆的保护与传承,为青海湖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平,李铁英.国家公园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意蕴、困囿及路径选择[J].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4,23(03):22-27+35.
[2]王忠君,张玉钧,石玲.新林科背景下加强研究生课程美育的探索——以“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课程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24,v.42(05):42-46.
[3]谷凤,赵思媛,钟嘉伟,王原,杨永峰.基于自然教育引导的管湾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实践[J].湿地科学,2024,v.22(05):707-716.
[4]徐艳芳,孙琪,刘丽媛,郝彦哲.自然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J].安徽林业科技,2020,46(06):37-40.
[5]陈仕友,王秀珍,姜春前,鲁德,王蒨.推动中国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方向[J].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4,No.59(09):43-46.
[6]武玥含,李甜江.自然教育与跨代互动融合机制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24,53(05):152-158.
[7]王玉珏,陈思伶.文化记忆理论中的档案思想:理论联结、实践指导与数字时代发展[J].档案学研究,2024,No.202(06):13-21.
作者简介:朱莹莹(2000—),女,汉族,广东广州市人,法学硕士,青海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专业,研究方向: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