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劳动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措施探讨

作者

朱爱琴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第五幼儿园

摘要:劳动在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小学教师以劳动教育为载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突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局限,消除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良情绪,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对积极心理引导的接受度和满意度,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基于此,教师要积极探索劳动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劳动教育;小学生心理健康

一、把握学生实际需求,丰富劳动教育资源

充分、丰富的资源是保障劳动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为此,教师在劳动教育中,要做好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工作,结合学生心理发展需求引入更多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完整、适宜的劳动活动场地,提升学生劳动主动性和积极性。受身心发展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喜欢趣味性、互动性较强的活动,他们需要在参与劳动中被认可,获得成就感。为此教师在劳动教育中,要有效利用层次性、趣味性教育资源,为学生创设更多与同伴合作的机会。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需要被认可和增强成就感这一心理需求组织“指尖绿意,种满心田”这一种植教育活动。本次活动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劳动观,增强学生绿化美化意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在具体活动中,学生会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覆膜、播种、育苗等,并认领植物,负责该植物的日常养护和观察。学生负责每天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变化时间,关注天气变化给植物生长带来的影响,学会根据天气情况调整植物养护方法。一段时间后,教师组织植物种植成果展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种植成果和观察记录。在亲身实践中,学生会亲身体会到劳动带来的乐趣,也会增强成就感,体会到被他人认可的感觉,满足心理发展需求。

二、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创设劳动实践环境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倡导教师要构建以实践为核心的课程结构,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间的联系。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不仅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途径,也是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基于此,小学劳动教师要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创设劳动实践环境,以提升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的主动性,使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心理。

例如,小学劳动教师可以组织以“我与蔬菜共同成长”这一活动。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种植中掌握蔬菜种植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坚持不懈等良好习惯,使学生深刻感受农业生产劳动的艰辛,在今后学习和生活中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在具体活动中首先教师为学生讲解蔬菜的生长特点,并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有趣的种植视频。随后组织良好劳动实践环境,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分工种植蔬菜,让学生亲身体验挖坑、撒种、盖土等种植环节。伴随着蔬菜的生长,教师在适当时机组织除草活动,指导学生正确区分苗和草,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蔬菜成熟后,教师组织学生一同收获蔬菜,品尝自己的种植成果。通过参与本次劳动活动,学生学会了蔬菜种植、养护等方法,也会形成认真负责的劳动习惯。教师在劳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释放压力、消除不良情绪的环境,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学生在亲身种植中,也会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完善教学评价制度,提升学生活动参与度

完善的教学评价制度可以为小学劳动教育质量提升提供必要保障,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新教育形势下,教师要正确认知评价给学生心理发展带来的影响,结合学生实际心理状态和学习情况不断调整和优化评价机制,切实发挥该机制作用,督促学生主动参与到劳动活动中,成功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例如,在组织“校园美化”活动中,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在活动结尾向每位学生发放一张表格,表格内容有:本次劳动主要内容、参与劳动项目的次数、是否按时完成任务,是否主动承担责任、是否与同学合作完成任务,是否积极参与团队活动、在劳动中获得的收获、是否能够克服困难,是否表现出坚持不懈的精神,对同伴劳动过程评价。随后要求学生仔细填写表格,自主评价在本次活动中的表现,并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互相评价。随后,教师收集学生填写好的表格,站在多个角度综合评价学生,并进行打分,并将分数填写到学生档案中,以提升学生对劳动活动的关注度。此外,为全面发挥教学评价作用,教师要保持评价方式多元性,针对班级不同学生使用针对性评价方式,引导他们消除心理障碍,以实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目标。在制定评价标准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劳动成果,而且要关注学生在劳动中的努力程度、态度和团队合作表现。教师通过以上措施在劳动教育活动中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劳动技能,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责任感,使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新教育背景下,以劳动教育为载体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必然趋势。为此,教师要提升对劳动教育的关注度,仔细分析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丰富劳动教育资源,科学规划教学课程,组织多样化劳动实践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天注.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劳动实践课程的探讨[C]//重庆市创新教育学会.2023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论文集(Ⅰ).晋江中小学生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2023:3.DOI:10.26914/c.cnkihy.2023.030091.

[2]卢艺.劳动教育中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与实践研究[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2022教育教学与管理——基础教育论坛论文集.成都市新津区黄渡小学;,2022:3.DOI:10.26914/c.cnkihy.2022.076151.

[3]高蓉.浅谈劳动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C]//社会发展论丛(第二卷).成都市双流区九江小学;,2019:2.

[4]姜凤萍.劳动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7,37(05):552-554.DOI:10.19955/j.cnki.1005-5916.2017.05.019.

[5]段聪.以劳动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路径[J].亚太教育,2024,(06):92-94.DOI:10.16550/j.cnki.issn.2095-9214.2024.06.028.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音乐、体育、美术、劳动教育、心理健康"重点专项课题《劳动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策略研究》GS[2023]GHBZXZ171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