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环境工程视角下城市黑臭水体底泥原位修复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作者

边泽

包头市住房保障事业发展中心 内蒙古包头 014010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黑臭水体问题日益严峻,严重影响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底泥作为城市黑臭水体的重要污染源,其修复对于水体治理至关重要。本文从环境工程视角出发,深入探讨城市黑臭水体底泥原位修复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分析各类原位修复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应用效果,旨在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提供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城市水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黑臭水体;底泥原位修复技术;环境工程;创新应用

一、引言

底泥是城市黑臭水体的重要内源污染,其中富含大量的有机物、氮、磷、重金属等污染物。在水体环境中,底泥中的污染物会不断释放到水体中,成为水体二次污染的重要来源。因此,有效修复底泥是解决城市黑臭水体问题的关键环节。传统的底泥修复方法主要包括底泥疏浚等异位修复技术,但这些方法存在成本高、易造成二次污染、对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等问题。相比之下,底泥原位修复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成本较低、对环境影响小等优点,成为近年来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

二、城市黑臭水体底泥污染特征分析

2.1 污染物种类

城市黑臭水体底泥中污染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有机物,底泥中含有大量的动植物残体、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的有机污染物,这些有机物在厌氧条件下分解,产生硫化氢、氨气等恶臭物质,导致水体黑臭。二是氮、磷营养物质,过量的氮、磷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进一步加剧水体黑臭。三是重金属,如铅、汞、镉、铬等,这些重金属具有毒性,会在水体生物体内富集,通过食物链传递,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2.2 污染程度及分布

不同城市、不同水体的底泥污染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一般来说,城市中心区域的水体底泥污染程度较重,而郊区或偏远地区的水体底泥污染相对较轻。在同一水体中,底泥污染程度也呈现出不均匀分布的特点,靠近污染源(如排污口)的区域底泥污染程度较高,而远离污染源的区域污染程度相对较低。此外,底泥污染程度还与水体的流动性、水深、底质类型等因素有关。

2.3 对水体的影响机制

底泥中的污染物通过多种方式对水体产生影响。首先,有机物的分解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导致水体缺氧,形成厌氧环境,促进黑臭物质的产生。其次,氮、磷等营养物质的释放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造成藻类过度生长,降低水体透明度,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再者,重金属会对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和生理功能产生抑制作用,破坏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

三、底泥原位修复技术原理与分类

3.1 物理修复技术

物理修复技术主要通过物理手段改变底泥的物理性质,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常见的物理修复技术包括底泥覆盖、曝气复氧等。底泥覆盖是在底泥表面铺设一层覆盖材料,如黏土、土工膜等,将底泥与水体隔离,阻止底泥中污染物的释放。曝气复氧则是通过向水体中充入氧气,提高水体的溶解氧含量,改善底泥的厌氧环境,促进污染物的好氧分解。

3.2 化学修复技术

化学修复技术利用化学反应去除底泥中的污染物。主要包括化学氧化、化学沉淀等方法。化学氧化是向底泥中添加氧化剂,如高锰酸钾、过氧化氢等,将底泥中的有机物和还原性物质氧化分解。化学沉淀则是通过向底泥中添加化学药剂,使底泥中的重金属等污染物形成沉淀,降低其在水体中的迁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

3.3 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的代谢活动对底泥中的污染物进行降解、转化和固定。微生物修复是通过向底泥中添加高效降解微生物或利用底泥中的土著微生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等无害物质。植物修复则是利用水生植物的根系吸收底泥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同时植物根系表面的微生物群落也能对底泥中的污染物进行降解和转化。

四、底泥原位修复技术的创新点

4.1 复合修复技术的研发

单一的底泥原位修复技术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完全满足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需求。因此,近年来复合修复技术成为研究热点。复合修复技术是将多种修复技术有机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对底泥污染物的协同去除。例如,将物理修复技术中的曝气复氧与生物修复技术中的微生物强化相结合,既能提高水体的溶解氧含量,又能增强微生物的代谢活性,从而更有效地去除底泥中的有机物和氮、磷等污染物。

4.2 修复材料的创新

修复材料是底泥原位修复技术的关键组成部分。新型修复材料的研发不断取得进展,如具有高效吸附性能的纳米材料、生物可降解材料等。纳米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吸附性能强等特点,能够快速吸附底泥中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生物可降解材料则在完成修复任务后能够自然降解,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4.3 智能化监测与调控系统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化监测与调控系统在底泥原位修复中得到应用。通过在修复现场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水体和底泥的水质参数、溶解氧含量、微生物活性等指标,并将数据传输到监控中心。根据监测数据,利用智能化控制系统自动调整修复设备的运行参数,实现对修复过程的精准调控,提高修复效果和效率。

五、底泥原位修复技术应用的展望

未来,底泥原位修复技术将朝着更加高效、环保、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技术研发方面,将进一步加强复合修复技术的研究,开发更加精准、高效的修复技术和材料。同时,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完善智能化监测与调控系统,实现对修复过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在应用推广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底泥原位修复技术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标准,推动技术的规范化应用。此外,还需要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公众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认识和参与度,共同推动城市水环境的改善。

结论

城市黑臭水体底泥原位修复技术作为一种环境友好、高效的治理手段,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对底泥原位修复技术的原理、分类、创新点以及应用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技术在改善水体水质、修复底泥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底泥原位修复技术将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提供更加可靠、有效的解决方案,助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涛,龚逸,蔡浩瀚,等.黑臭水体底泥处理技术发展现状[J].水处理技术, 2024, 50(4):8-11.DOI:10.16796/j.cnki.1000-3770.2024.04.002.

[2]蒋丽娜.黑臭河流底泥原位修复生物-生态组合修复技术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