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桥梁工程检测数据深度挖掘与病害诊断
方清睿
北京铁城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100039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铁路桥梁工程检测数据深度挖掘与病害诊断技术。阐述铁路桥梁检测数据的类型与特点,详细分析数据深度挖掘方法及病害诊断技术,通过实际案例说明二者结合应用的效果,为保障铁路桥梁安全运营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铁路桥梁;检测数据;深度挖掘;病害诊断
一、引言
铁路桥梁作为铁路交通系统的关键基础设施,其安全状况直接关系到铁路运输的安全与效率。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飞速发展,桥梁数量急剧增加。截至2024 年,我国铁路桥梁总数已超过60万座,且部分桥梁服役时间超过50年。长期暴露在复杂的自然环境和交变荷载作用下,桥梁病害问题愈发突出。大多数铁路桥梁,因长期受雨水侵蚀和重载列车作用,出现了严重的混凝土剥落和钢筋锈蚀问题。准确及时地诊断桥梁病害,对于保障铁路安全运营、降低维护成本至关重要。传统的病害诊断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而检测数据深度挖掘技术的发展为桥梁病害诊断提供了新途径。
二、铁路桥梁检测数据特性
2.1 数据类型
铁路桥梁检测数据涵盖多方面,主要包括结构响应数据、变形数据、振动数据和环境数据。结构响应数据反映桥梁在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应变情况,是评估结构受力状态的关键[1]。通过在桥梁关键部位如主梁、桥墩等布置应变片,可实时监测应力应变变化。变形数据体现桥梁的挠度、位移和转角等,直观展示桥梁的几何形态变化。如采用高精度水准仪测量桥梁的竖向挠度,利用全站仪监测桥梁墩台的水平位移。振动数据包含振动加速度、频率和阻尼比等,用于分析桥梁的动力特性。环境数据则记录温度、湿度、风速等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对桥梁结构性能有显著影响。例如,温度每变化10℃,桥梁钢梁的伸缩量可达10mm。
2.2 数据特点
这些检测数据具有海量性、高维性、噪声性和时变性。随着监测技术的进步,数据量呈爆发式增长。以某大型铁路桥梁为例,其安装的数百个传感器每天产生的数据量可达5GB。不同类型数据相互关联,形成高维数据空间。数据采集过程中易受干扰产生噪声,如电磁干扰、传感器故障等都可能导致数据异常。桥梁结构性能随时间变化,导致数据也具有时变特性。
三、检测数据深度挖掘方法
3.1 数据预处理
数据预处理是数据深度挖掘的基础,包括数据清洗、归一化和插值。数据清洗旨在去除异常值、重复值和错误数据,提高数据质量。可通过设定合理的阈值范围,筛选出异常数据点。对于应力数据,若其超出正常工作应力范围的3倍,可判定为异常值。归一化将不同量纲的数据统一到相同尺度,消除量纲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常用的归一化方法有最小-最大归一化、Z- score归一化等。插值用于补充缺失数据,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如线性插值法,根据相邻数据点的变化趋势来估算缺失值。
3.2 特征提取与选择
从原始数据中提取有效特征是挖掘的关键步骤。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小波变换、经验模态分解(EMD)等方法,提取能够反映桥梁结构状态的特征参数,如振动频率、应力幅等[2]。小波变换可将振动信号分解为不同频率成分,提取其中的特征信息。然后,利用相关性分析、信息增益等方法进行特征选择,去除冗余特征,降低数据维度,提高分析效率。如相关性分析可找出与病害相关性较低的特征,予以剔除。研究表明,经过特征选择后,数据维度可降低50%以上,同时不影响诊断准确率。
3.3 数据挖掘算法
聚类分析、关联规则挖掘和分类算法是常用的数据挖掘算法。聚类分析将数据按相似性分类,帮助识别桥梁结构的不同状态。如K - means聚类算法,可将桥梁振动数据分为不同类别,对应不同的结构健康状态。关联规则挖掘寻找数据变量间的潜在联系,为病害预测提供依据。例如,通过关联规则挖掘发现,当桥梁振动频率下降10%且应力幅增加20%时,发生疲劳损伤的概率增加80%。分类算法根据已知病害样本训练模型,对未知数据进行分类,判断桥梁病害情况。决策树分类算法,可根据提取的特征参数判断桥梁是否存在病害及病害类型。
四、铁路桥梁病害诊断技术
4.1 传统病害诊断方法
传统方法主要有外观检测法和荷载试验法。外观检测法通过人工肉眼观察桥梁表面状况,操作简单但受人为因素影响大,精度有限。例如,对于细微裂缝,人工检测可能难以发现。荷载试验法对桥梁施加荷载,测量结构响应和变形,能准确评估桥梁承载能力,但成本高、周期长,影响桥梁正常运营。据统计,一次中等规模的桥梁荷载试验,费用可达50万元,耗时4周。
4.2 无损检测技术
无损检测技术在不破坏桥梁结构的前提下进行病害诊断,包括超声检测技术、雷达检测技术和红外检测技术。超声检测利用超声波传播特性检测结构内部缺陷,如混凝土内部的空洞、裂缝等。雷达检测通过雷达波扫描识别钢筋分布和混凝土缺陷,可检测钢筋的锈蚀程度。红外检测根据结构表面温度差异判断内部病害,如混凝土内部的脱空区域在红外图像上会呈现出明显的温度异常。近年来,无损检测技术不断发展,如相控阵超声检测技术,可实现对复杂结构的全方位检测,提高检测精度。
4.3 智能算法诊断
智能算法如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在病害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神经网络通过构建模型,学习检测数据与病害的映射关系实现诊断。以多层感知器为例,通过大量样本训练,可准确识别桥梁的病害类型。支持向量机利用其非线性分类能力,对检测数据进行分类,提高诊断准确性。在处理小样本、非线性问题时,支持向量机表现出独特的优势。同时,深度学习算法如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循环神经网络(RNN)也逐渐应用于桥梁病害诊断领域。CNN 可自动提取图像特征,用于桥梁外观病害识别;RNN 则适用于处理时间序列数据,对桥梁结构状态进行动态监测和预测[3]。
五、数据深度挖掘与病害诊断结合应用
5.1 结合应用流程
数据采集与传输是第一步,通过检测设备实时采集数据并传输到数据中心。接着进行数据预处理与特征提取,为后续分析做准备。然后利用病害样本数据训练诊断模型,最后将实时检测数据输入模型,实现病害诊断与评估。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采用加密技术确保数据安全。例如,采用 SSL/TLS 加密协议,保障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保密性和完整性。
5.2 应用案例分析
以山东某铁路桥梁为例,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检测数据,运用数据深度挖掘技术进行预处理和特征提取,采用支持向量机构建病害诊断模型。经过大量样本训练,模型成功诊断出桥梁存在的局部混凝土裂缝和钢梁疲劳损伤等病害,及时采取维修措施,保障了桥梁安全运营。在维修过程中,根据诊断结果制定针对性的维修方案,如对混凝土裂缝进行灌浆处理,对钢梁疲劳损伤部位进行加固,维修成本较传统方法降低了30%。同时,通过对后续监测数据的分析,验证了维修效果,为桥梁的长期健康监测提供了参考。
六、结论与展望
铁路桥梁工程检测数据深度挖掘与病害诊断技术的结合,有效提升了桥梁病害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铁路桥梁安全运营提供了有力支持。但目前该技术仍存在数据质量控制、算法优化等问题。未来需进一步加强技术研究与创新,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推动铁路桥梁检测技术发展,为铁路运输安全提供更坚实的保障。例如,探索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据管理模式,提高数据的可信度和安全性;研究自适应的深度学习算法,使其能更好地适应桥梁结构的复杂变化。
参考文献:
[1]安志彪.铁路连续梁病害支座应急处置技术[J].价值工程,2025, 44(04): 89-91.
[2]张华.新建铁路桥梁斜穿既有高铁对高铁桥墩基础的影响分析[J].山西建筑,2025,51(03):141-145.
[3]顾晓辉,夏俊勇,冷新云,等.基于TRIZ理论的铁路桥梁预偏量实时可调球型支座设计[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24,(12):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