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语媒介中的文化转译与共同体构建

作者

李春伶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

政策语境: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民族地区媒体提出更高要求。

现实需求:内蒙古作为蒙汉双语并行区,亟需破解语言屏障以实现文化共享。

实践价值:《中华大辞典》开播 10 年,累计翻译题目超 20000 道,成为观察双语传播的典型样本。

1.2 研究问题

中文题目蒙译过程中如何平衡语言准确性与文化可理解性?翻译策略如何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

二、理论框架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的反应对等;

文化翻译理论:关注文化符号的跨语境重构;

媒介融合理论:探讨多语言媒介在公共空间中的整合功能。

2.2 研究现状

民族语言传播研究:多聚焦政策解读,缺乏对具体节目形态的微观分析。

电视翻译研究:集中于影视剧字幕翻译,忽视问答类节目即时性、互动性特征。

三、研究方法

案例分析法:选取《中华大辞典》2015-2024 年蒙译汉题目库(2000道)为样本。

深度访谈:对节目组译者、民族文化专家、观众代表进行半结构化访谈。

文本分析:运用Nvivo 软件对翻译策略进行编码归类。

四、蒙汉题目翻译的实践策略

4.1 语义层:精准性与通俗化平衡

直译保留文化内核

例:蒙古族谚语“马驹识途,老人识理”直译为汉语,辅以字幕注释其游牧智慧;

数据: 67% 的历史文化类题目采用直译 + 注释策略。

意译消除理解障碍

例:将“那达慕三艺”译为“蒙古族传统竞技三项(摔跤、赛马、射箭)”,避免文化隔阂;

数据:涉及宗教、习俗的题目中, 83% 采用意译重构。

4.2 文化层:符号转换与意义再生产

视觉化补充

策略:翻译时同步设计 AR 动画,如将“蒙古包结构原理”题目配以3D 拆解图示;

效果:观众对抽象文化概念的理解率从 58% 提升至 89% (2023 年问卷调查)。

双向文化关联

例:翻译“蒙古族刺绣纹样寓意”时,对比汉族剪纸、苗族银饰中的共同美学追求;

意义:构建“差异中见统一”的认知框架。

4.3 传播层:趣味化与参与感营造

口语化改写

例:原题“简述元上都遗址的历史地位”改为“如果穿越回元朝,你该如何向忽必烈介绍今天的上都保护工程?”;

数据:改编后题目互动率提升 42% 。

多模态呈现

实践:重要题目采用“蒙语原声 + 中文字幕 + 主持人蒙汉双语解读”复合模式;

技术:AI 语音合成实现蒙汉语音即时切换,保障节目流畅度。

五、翻译实践的文化政治意义

5.1 语言平等与身份认同

数据: 72% 蒙古族观众认为汉语译文“尊重了母语表达”(2024 年访谈);

机制:通过双语并置彰显宪法“各民族语言平等”原则,消解语言等级观念。

5.2 知识共享与共同体建构

案例:翻译“蒙古族生态智慧”题目时,关联汉族二十四节气、藏族神山崇拜,引导观众理解中华民族共有生态观;

效果:节目后测显示, 85% 的汉族观众对蒙古族文化产生主动探究意愿。

5.3 边疆话语与国家叙事融合

策略:将“蒙古马精神”“三北工程治沙”等地方性知识翻译为国家层面的“艰苦奋斗”“生态文明”话语;政治逻辑:实现从“民族特色”到“中华共性”的意义升华。

六、挑战与优化路径

6.1 现存问题

文化损耗: 22% 的诗歌类题目翻译后韵律美感下降(译者访谈);

技术依赖:AI 辅助翻译导致年轻译者传统语言能力弱化。

6.2 改进建议

建立动态语料库:收录蒙汉双语对应谚语、典故,提升翻译效率;引入“译者- 观众”共创机制:通过小程序征集民间翻译方案,增强受众参与。

七、结论

《中华大辞典》的翻译实践表明,民族语言节目的中文译蒙语绝非简单的符码转换,而是通过创造性文化转译,构建多民族共享的意义空间。这种“翻译即传播,传播即认同”的模式,为边疆地区主流媒体促进民族团结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范式。

参考文献(示例)

[1] 费孝通 .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M].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89.

[2] 刘某某 . 媒体翻译中的文化自觉 [J]. 新闻与传播研究 , 2020(3):45-58.

[3] Nida E.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 Brill, 1964.

[4] 《中华大辞典》栏目组. 节目制作手册(2015-2024 内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