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校园语言景观调查研究

作者

刘丽萍 张淼彤

天津农学院

[基金项目:天津市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批准号:202410061204);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专项项目(外语教育)(项目批准号:2023ZXWY-YB06);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项目批准号:A231006801)。

作者简介:刘丽萍(1984- ),女,天津农学院基础科学学院,副教授;张淼彤(2004- ),女,天津农学院基础科学学院,本科在读。]

摘要:本研究以天津农学院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校园语言景观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天津农学院校园语言景观呈现出多语种并存、功能多样化的特点,但仍存在多语种使用不均衡、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优化多语种配置、提升语言景观国际化水平、加强语言景观管理等建议,以期为大学校园语言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多元文化;大学校园;语言景观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多元文化在大学校园中日益凸显,大学校园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其语言景观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特征。语言景观不仅反映了校园的语言环境和文化氛围,还在塑造学生语言意识、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语言景观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也反映了校园文化的多元性和语言使用的多样性。

语言景观是指在公共空间中通过语言文字呈现的符号系统,它不仅是语言使用的表现形式,更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校园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其语言景观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天津农学院作为一所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高校,其校园语言景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研究价值。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

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不同文化在大学校园中相互碰撞与融合。天津农学院作为一所综合性农业院校,吸引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学生和教师,形成了多元文化交融的校园环境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为语言景观的多样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通过对天津农学院校园语言景观的调查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多元文化背景下语言的使用情况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为高校语言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校园文化的多元发展。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实地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实地调查包括对校园内各类标识、广告、宣传栏等语言景观的拍照记录和分类统计;文献分析则通过查阅相关学术文献,了解语言景观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

四、天津农学院校园语言景观的现状

(一)语言种类

在天津农学院校园内,语言景观主要涉及汉语、英语和其他少数民族语言。汉语作为校园内的主要语言,广泛应用于教学、标识和宣传等方面;英语则在国际交流、学术活动和部分标识中出现;此外,一些少数民族学生聚集的区域也出现了少数民族语言的标识。

(二)语言使用场景

1.教学区域:教学楼内的课程表、教室标识等主要使用汉语,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室标识中会附有英文翻译。

2.生活区域:宿舍楼、食堂等生活设施的标识以汉语为主,部分食堂窗口的菜品介绍会用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标注。

3.公共区域:校园内的道路标识、景观标识等主要使用汉语,部分景观标识会附有英文说明。

(三)语言景观的形式

天津农学院的语言景观主要以文字标识的形式呈现,包括路牌、建筑标识、宣传栏等。这些标识在设计上注重实用性,但在文化内涵的体现上相对不足。

五、天津农学院校园语言景观的特点

(一)以汉语为主导

汉语作为国家通用语言,在校园语言景观中占据主导地位。无论是教学活动还是日常生活,汉语都是最主要的交流工具。这种语言景观的主导性反映了国家语言政策在校园中的落实。

(二)英语的辅助性使用

英语在校园语言景观中主要起到辅助作用。在国际交流活动、学术讲座以及部分标识中,英语的使用体现了校园的国际化视野。例如,校园内的部分景观标识会附有英文说明,方便外国师生了解校园文化。

(三)少数民族语言的特色性

在少数民族学生聚集的区域,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为校园语言景观增添了特色。这些语言景观不仅方便少数民族学生的日常生活,也体现了校园对多元文化的包容。

六、语言景观背后的文化内涵

语言景观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农学院的语言景观反映了校园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通过语言的使用,校园文化得以传播和交流,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

语言景观的设置也反映了高校的教育理念。以汉语为主导的语言景观体现了对国家通用语言的重视,而英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则体现了国际化和多元化的教育理念。这种语言景观的设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多元文化意识。

七、存在的问题与优化建议

调查发现,天津农学院校园语言景观存在以下主要问题:首先,多语种使用不均衡,英文标识的覆盖面和规范性有待提高,其他语种的使用范围和频率不足;其次,语言景观的国际化程度有待提升,部分标识的翻译质量不高,缺乏对多元文化的深入体现;最后,语言景观的管理和维护机制不够完善,存在信息更新不及时、标识损坏未及时修复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优化建议:首先,优化多语种配置,在关键场所增加和完善英文标识,适当增加其他语种的使用,提高语言景观的包容性;其次,提升语言景观的国际化水平,加强翻译质量管理,在设计中融入更多文化元素,营造多元文化氛围;最后,建立健全语言景观管理和维护机制,定期检查和更新语言景观,确保其信息准确性和外观完整性。

八、结论

天津农学院的校园语言景观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呈现出以汉语为主导、英语辅助、少数民族语言为特色的格局。这种语言景观的设置反映了校园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同时也体现了高校的教育理念。然而,当前的语言景观在文化内涵和语言使用均衡性方面仍存在不足。未来,高校应进一步优化语言景观的设计,使其在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林晓峰, 黄志强. 高校语言景观建设与校园文化塑造[J]. 高校教育管理, 2022, 16(1): 45-52.

[2] 刘芳芳, 赵明辉. 语言景观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研究[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1, 42(2): 5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