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探析

作者

张茜

中共句容市委党校 江苏 212400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人才兴则乡村兴,人才队伍强则乡村事业强。因此加强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在推进和实施乡村振兴进程中的一项既紧迫又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人才队伍;战略;乡村振兴;分析

一、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

农村乡土人才不同于农村的其他专业技术人才,是范围更为广泛的一部分人才群体。他们已经具备农村人力资本的特性,有文化、懂管理、善技术、会经营,能够长期扎根在农村本地,服务于广大的农民群众,带动本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在农村经济和生产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促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核心,而乡土人才无疑是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将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环节,培养一支有一定规模,整体素质较高且年龄与职业结构合理的专业乡土人才队伍,因此乡土人才规模、素质与结构不仅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性因素,也是衡量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的重要指标,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了人才基础,提供了人力与智力支持。

二、乡土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国家对农业农村人才等方面的工作高度重视,特别是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许多乡村问题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与解决,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乡土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工作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1】。

(一)人才总量不足,综合素质较低

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下,随着各项有关乡村振兴政策的逐步推进,对农村人才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但由于农业农村存在着人才需求量大、培养周期长等现实矛盾,再加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常住人口锐减,因此呈现出了农业农村人才总量不足、青年人才队伍短缺等问题。同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储备和供给,而农村人才整体素质偏低,受客观条件限制,很多农村的本土人才几乎都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人才仍以初、高中文化水平为主,他们的专业技术能力大多都是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的,并且不少农村人才缺乏学习专业技术的愿望,导致举办的一些技术培训课程往往也只是形式主义,培训者和受培训者都难以重视,影响了实际作用的发挥。

(二)人才返乡缺少吸引力,人才流失严重

乡村振兴战略的可持续,不仅需要乡村能够留住相当一部分人口,还需要能够留住能人,但伴随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人口流入城市是普遍规律和客观现实。由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没有足够的公共服务供给,生产、交通、医疗、教育等各个方面都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再加上农业生产效益较低,大部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也不高,因此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在外读书的本地大学生也很少愿意回农村就业,这就容易出现外来人才引不进,本地人才留不住的情况。虽然各地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激励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但是大多数人只是想把这段农村的工作经历作为以后的经验积累和未来职业生涯的跳板,到一定时间后就会离开,想让他们长期留在农村、把农村建设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是比较困难的。

(三)人才队伍结构欠优,出现“断层”危机

首先年龄结构欠优,从农业生产人员年龄结构上来看,体力劳动的主体多是老年人,农村人才老龄化问题非常严重,青年人与农业生产脱节厉害,产生了农村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农村青年人才队伍明显存在短缺。其次,从农业生产结构上看,农村人才种类还是以传统的生产型为主,二三产业人才严重不足,大部分农村人才仍停留在种植、养殖这种生产周期长、获益慢、风险大的行业上,对于从事生态型、科技型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以及农产品深加工等较高科技含量产业的人才更是极其匮乏,从事市场营销和一些新兴产业或行业的人力资源少之又少。同时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具有一技之长的单一型人才较多,而既懂农业生产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较少。最后从全局建设的角度来看,农业科技人才较多,涉及卫生、管理、文化的人才较少。

(四)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导致发展受限

对于乡土人才的培养,需要借助多方力量来推动,但就目前而言,还没有形成较为健全的乡土人才培养机制,以至于难以留住人才。在农村,无论是外来人才还是本土人才,都面临着未来发展空间拓展的难题。对于本土人才来讲,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他们本身的素质、知识和技能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一方面,从培训机制来看,乡土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发展需要容易产生脱节,对乡土人才的培养、培训大多集中在种养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培训内容的更新一旦跟不上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就会令乡土人才的培养滞后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且目前人才培训存在着碎片化、单一化倾向,例如发展经济的不懂政治,从事管理的发展不了经济,从事文化事业的不懂农业生产等等,导致每个专才在本领域小有成就的同时,想谋求进一步发展却遇到了“瓶颈”。建立在“通才”基础上的“专才”数量极其有限,导致乡土人才内部发展不均衡不充分,影响到农村的全面进步和发展。而培养模式以政府补贴为主的公益培训较多,市场化培训、代际和师承培养、带头示范培训等培养模式相对较少。另一方面,从激励机制来看,对于一些乡土能工巧匠的培育和挖掘,民间技艺传人的激励和保障等相关制度和机制并不健全,导致一些本地民俗文化、民间技艺、乡土技能等正面临失传的危机,甚至陷入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

三、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的方法与路径

(一)强化人才意识,多渠道将人才“引进来”

要破解乡村人力资源外流 、人才流失的困局,需要强化人才意识,激发本土人才积极参与家乡建设的热情,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乡村自身的竞争优势,提升对人力资源的吸引力。一方面,吸引人才流入乡村可以通过企业投资、专家引进、经济合作、文化下乡等方式实现。乡村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特色传统文化以及产品,相对淳朴与简单的乡土生活,以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是吸引人才的“拉力”。因此,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乡村要结合地域的特色,突出和提炼自身的优势吸引人才;另一方面,发挥好本土人才的人缘、亲缘、地缘的优势,引导其参与到乡村治理中,让乡土人才挖掘本地各类型的技术工匠和传统技艺的传承者,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吸引人才为本地乡村振兴提供强劲动力【2】。同时引进一批立志在乡村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根据实际情况,重点培养生产经营型、专业技术型等不同类型的农业人才,深入优化新型职业农民人才队伍,鼓励、支持、吸纳一批来自农村又有志于扎根农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学毕业生返乡,重点引入来自农村的农业职业教育大中专学生。对于政府来说,不断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吸引农民回流。创建干部带头人才引进机制,设立相关部门,定期到高等院校、农业科研院校寻找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技术推广、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采用合适方式,聘用或者合作入股,来壮大乡村建设人才力量。

(二)完善体制机制,多方法将人才“留下来”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让引进来的这些乡土人才能够无后顾之忧地留在当地发展,为其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是转变发展理念提高乡土人才社会地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广大农村地区的思想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对知识的重视程度欠缺、人才的地位不高,导致乡土人才在农村地区无法获得归属感。因此这就要求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必须积极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乡土人才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这一理念,改变对乡土人才的错误认知,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积极借助于各种途径和各种方式开展基层学习宣传工作,协助农民树立新的思想和新的观念,提高农村地区对乡土人才的重视程度,提高人才的社会地位。二是缩小城乡差距为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大量人才不愿意长期留在农村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城乡差距过大,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等发展环境滞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必须加强农村配套设施建设,真正把人力、物力、财力都投入到乡村建设中去,从文化、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全面改善农村发展环境,缩小城乡差距,全方位提高农村生活舒适度,从而更好地吸引和留住人才,增强人才对乡村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三是不断完善乡土人才的激励机制。在政治激励上,高度相信乡村人才的能力,为其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帮助他们积极加入党组织。对于为乡村建设做出贡献的人才进行表彰并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职业岗位上的晋升,加强对职称评价制度的完善,为其提供更多的发展与晋升机会,尤其是在乡村振兴中具有较大贡献的人才,可以打通晋升通道。在荣誉奖励机制上,定期进行优秀乡土人才的评比,在待遇奖励机制上,重视乡土人才的薪资待遇以及工作环境的改善,设立乡土人才专项资金,在交通补贴、住房补贴等社会保障政策上向乡土人才倾斜,从而增强乡土人才的自豪感、获得感与幸福感【3】。

(三)加强培养力度,多举措让人才“动起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是人才涌现的源泉,是解决人才数量不足的有效方法,也是让人才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发挥自身价值的根本途径,因此在乡村建设中要加强对现有农民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科学教育的培训,在现有农民中挖掘乡土人才。提升基础教育是乡村振兴发展的第一步,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步骤。基础教育的学习,更加有效地保障了乡村义务教育,为乡村建设培养了后备力量。同时发挥农村农业作为加强职业教育的第二学校职能,深入农民种植技能培训,变任务为服务,切实满足农民种植生产技能的需求,致力于打造一批有本领的“土专家、田秀才”。借助田间地头的实践教学,培养一批具有种植经验的乡村人才,建立长效的乡村人才机制。最后加强科学理论的培训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将现代化技术与农业农村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改变过去农民靠天吃饭、靠传统经验种植的面貌。而对于乡土人才的培训应以创业富民为目的,因此,在培育过程中要整合本地所具有的职业教育资源,对具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开展乡土技术培训。首先提升乡土人才大专或者本科学历的占比,使乡土人才在获得毕业证的同时获得乡土人才职业资格证。同时给乡土人才培训和实习提供实训环境,能够让他们学有所用、学有所依,培训应紧密围绕乡土人才培养,依靠农民培育工程为抓手,加快建设田间地头“活课堂”,最后实现镇村联动、齐抓共管,集中指导新技术和新品种推广,实现专家和培训学员“零距离”接触,让学员足不出户就能接受农业专家的指导。

(四)增强示范效应,让乡村振兴“跑起来”

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从而以人才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最终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因此,乡村人才首先应在体力与智力劳动中创造出相应的劳动价值,得到群众以及乡村社会的认可。其次抱团发展,以村、社为单位,组建各类乡土人才队伍,鼓励技术带头人、致富领头人组建乡土人才互助合作组织,给活动经费、给优惠政策、给特定待遇,在田间地头同耕同种,在务工创业时共享共促,攥紧拳头谋发展,齐心协力同致富。同时鼓励乡土人才兴产兴业、开放务工渠道,吸纳乡亲邻里打工学艺,鼓励乡土人才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以点对点传帮带,以点促面同富裕。最后利用好各类评优评先的活动契机,扩大乡土人才示范典型的影响力,同时注重开展乡土人才“帮传带”活动,以乡土人才所在村、镇为阵地,积极培育“80后”、“90后”乡土人才,并对在“帮传带”、“一帮一”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4】。利用微信、抖音等新媒体、新工具开展宣传报道,积极营造尊重乡土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张志文,周定财.乡土人才振兴的实现困境与实践路径[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21,23(03): 69-72.

[2]刘清泉,卢先明.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选择[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1):68-69.

[3]唐晓燕.为乡村振兴培育乡土人才[J].江苏农村经济,2021(5):68-69.

[4]缪雄.乡土人才成长发展的动力因素评价体系构建[J].现代农业,2021(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