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宿舍管理看大学生社区建设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李涛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261061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深入推进,大学生社区建设与宿舍管理面临全新挑战与机遇。当下,传统宿舍管理的刻板僵化、社区建设的内涵不足等问题逐渐凸显,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需求,如因宿舍矛盾、社区归属感缺失引发的诸多心理困扰频现。基于此,文章针对从宿舍管理看大学生社区建设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展开剖析,深入探究宿舍管理模式从传统向智能、人性的转变,大学生社区建设在物理与文化层面的拓展,以及二者协同促进心理健康的内在机制。以期达到优化高校育人环境、完善管理服务体系,为大学生营造健康心理成长环境,助力其全面成长成才的目的。
关键词:宿舍管理;大学生社区建设;心理健康
一、引言
在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当下,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备受瞩目,宿舍及其延伸的社区空间意义非凡,早已不局限于居住功能,而是集社交、学习等多元功能于一体。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教育焦点。因宿舍人际冲突引发的焦虑抑郁,以及社区氛围冷漠导致的孤独感蔓延等现象屡见不鲜,警示着高校育人环境建设迫在眉睫。宿舍管理作为规范大学生生活秩序的关键环节,其模式优劣与执行成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心理。同时,大学生社区建设突破传统,在物理设施更新与文化内涵注入上发力,重塑课外生活版图。二者紧密交织,勾勒出大学生的微环境。剖析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既是优化高校管理服务的现实需求,更是助力大学生健康成长、迈向社会的必要之举。
二、宿舍管理模式剖析
高校宿舍作为大学生活的关键栖息之所,其管理模式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日常体验与心理状态。回顾过往,传统宿舍管理模式呈现出鲜明的特征。它将重点聚焦于整齐划一的秩序构建,在时间管理上,严守固定作息,从清晨唤醒的统一铃声,到夜间准时拉闸熄灯,试图为学生规划出 “标准” 的学习与休息时段。空间管理方面,对内务设置严苛标准,物品摆放、床铺整理皆有定式,门禁管理同样严格,非规定时间严禁出入,力求保障宿舍安全与规整。这种模式源于早期高校集中化、规模化管理需求,期望以规范促自律,以管制保稳定。然而,随着时代更迭,大学生成长于信息多元、个性张扬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模式弊端渐显。硬性作息与年轻人多变的生活节奏相悖,熬夜学习、参与社团活动后晚归的学生常被困于门禁之外,滋生焦虑与叛逆情绪;机械的内务要求压抑个性表达,易引发学生对宿舍生活的厌倦。
与之对比,现代宿舍管理模式焕然一新。技术赋能是其显著标志,智能系统贯穿管理全程。智能门禁搭载人脸识别、实时数据传输,精准识别学生出入动态,异常情况即时预警,既保障安全又给予灵活出入权限。线上生活服务平台整合报修、投诉、意见反馈,快速响应宿舍设施故障、人际矛盾等问题,高效解决生活困扰。同时,管理者角色深度进化。从严肃的 “监督者” 转型为暖心 “陪伴者” 与专业 “引导者”。组织跨宿舍交流活动、兴趣小组,打破隔阂,助力社交拓展;面对学生心理波动、学业压力,凭借心理知识储备与沟通技巧,给予贴心疏导,让宿舍成为温馨家园,全方位适配学生心理成长需求,重塑宿舍活力氛围[1]。
三、大学生社区建设内涵拓展
在高等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大学生社区已突破传统宿舍的单一居住概念,成为集多元功能于一体的成长空间,其内涵正经历深度且广泛的拓展。
从物理空间维度审视,现代大学生社区致力于构建融合性环境。一方面,学习功能区的强化令人瞩目。区别于以往仅有图书馆、自习室作为学习据点,如今社区内配备共享书房、研讨室等。这些空间依据不同学科、学习形式进行专业划分,配备智能交互设备、丰富的学术资源库,满足小组讨论、项目攻坚等多元学习需求,让知识交流随时发生,激发思维碰撞,为学业精进营造浓厚氛围[2]。以科技见长的高校,社区会围绕前沿科技开展科普周、科创竞赛,点燃探索热情;人文社科院校则侧重于组织经典诵读、文化调研等活动,滋养精神世界。同时,志愿精神融入社区日常,公益服务站定期组织校内外帮扶,从环保行动到关爱弱势群体,让学生在付出中找寻社会价值,强化责任担当,形成独特的社区价值体系,全方位滋养大学生心灵,助力其成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如此多元且深入的内涵拓展,正重塑大学生社区生态,为青年成长注入磅礴力量[3]。
四、宿舍管理与社区建设协同作用于心理健康的机制探究
在高等教育领域,宿舍管理与大学生社区建设宛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紧密交织,共同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其内在协同机制值得深入剖析。
宿舍作为学生日常生活的最小单元,稳定和谐的宿舍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基石。合理且人性化的宿舍管理规则为关系构建提供了土壤。例如,在人员分配上,依据学生的性格、兴趣、专业等多维度因素综合考量,避免冲突因子过度集聚,使得舍友间天然具备相互理解、协作的基础。向外拓展至大学生社区,其丰富的资源与多元活动为学生心理赋能。社区建设整合各方力量,打造出一站式心理健康服务平台。这里既有专业心理咨询师定期坐诊,为学生深层次心理困扰答疑解惑;又有朋辈互助小组,让经历相似的学生彼此支持、共渡难关[4]。在社交互动层面,社区组织的各类文体赛事、社团活动,吸引不同宿舍学生踊跃参与,拓宽社交圈,使学生在群体交往中获得归属感。对于性格内向、不善社交的学生,社区还针对性地开展社交技能培训,帮助他们迈出融入集体的第一步。更为关键的是,宿舍管理与社区建设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宿舍管理人员将日常观察到的学生情绪波动、行为异常等情况及时反馈给社区,社区据此精准施策,或组织小型心理沙龙,或安排专人陪伴疏导。反之,社区开展的心理健康普及活动深入到每一个宿舍,提升学生心理认知水平,促使他们在宿舍生活中主动营造积极氛围,形成良性循环,全方位守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之路[5]。
五、结语
宿舍管理模式的革新与大学生社区建设内涵的拓展,二者紧密协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宿舍管理层面,无论是传统模式向智能化、人性化的转变,还是管理人员角色的重塑,都为学生营造了温馨、有序的居住环境,有效舒缓心理压力。大学生社区建设在物理空间优化与文化多元驱动下,拓宽了学生成长空间,满足社交、自我实现等多元心理需求。它们相互融合,搭建社交支持网络、赋能自我成长,成为抵御心理问题的坚固防线。展望未来,高校应持续深化二者协同发展,精准把握学生心理动态,不断完善管理与建设策略,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筑牢根基,助力他们以积极心态迈向社会,书写精彩人生篇章。
参考文献:
[1]王志鹏,付萌. 高校学生宿舍文化对育人工作的关键性作用探究 [J].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 24 (06): 74-78.
[2]唐克文,崔万能,徐黎明. 公办寄宿制中学寝室文化建设与学生品德培养 [J]. 安徽教育科研, 2024, (24): 101-103.
[3]吴潇潇. 大理大学学生宿舍育人功能研究[D]. 大理学院, 2015.
[4]周英. 现代化背景下大学生宿舍文化现状研究[D]. 西南大学, 2014.
[5]颜廷芬. 山东省高校宿舍文化建设调查研究[D]. 曲阜师范大学, 2008.
本论文依托2023年山东科技职业学院辅导员专项研究课题《系部构建“立德强能七彩社区”的落实路径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