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低段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

作者

邹翔

浙江省义乌市高新区小学

摘要:生活化教学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对于小学体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人教版一年级体育教材为例,分析了生活化教学在小学低段体育课堂中的优势、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对策,以期为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低段;体育课堂;生活化教学;人教版

引言:体育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将体育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运动的快乐,在运动中体验生活的美好,是新课改背景下体育教学的应有之义。小学低段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生活化的体育教学更是刻不容缓。教师应该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设计,努力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真正发挥体育教育的育人功能。

一、生活化教学在小学低段体育课堂中的优势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低段学生思维具体形象,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生活化教学能够将枯燥的体育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比如,在教学“好好吃饭”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小小餐桌礼仪师”的游戏,让学生分组展示餐桌礼仪,看哪组表现得最规范、最得体。与生活经验结合的游戏情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学习兴趣被点燃了,学习动力自然高涨。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生活化教学强调学以致用,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在生活情境中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学生更容易理解其意义,也更容易学以致用。例如,在学习“认识身体”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的洗漱、更衣等活动中,去感受身体各个部位的作用。

(三)有利于丰富体育课堂的育人内涵

生活化教学能够拓展体育课堂教学的时空维度,极大丰富体育课堂的育人内涵。将体育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学校、家庭、社会都成了体育学习的大课堂。如在教学“认识情绪”时,教师可以布置一项家庭作业:观察家人的情绪变化,并思考如何用自己学到的体育游戏帮助家人调节情绪。

二、当前小学低段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生活化教学意识不足

很多教师仍然秉持“技术至上”的传统理念,认为体育教学就是教授运动技能,忽视了体育的生活属性。在课堂教学中,过于关注技术动作的规范性,而忽略了生活情境的创设。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参与的兴趣,难以体会体育学习的乐趣。即使有的教师意识到了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流于形式,生搬硬套一些生活元素,未能真正融入教学全过程。

(二)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脱节

目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大多来自教材和教参,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够紧密。一些体育项目和游戏,脱离了低段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难以产生情感共鸣。同时,教学过程缺乏开放性,学生缺少展示、交流的机会,学习体验单一,难以迁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体育课上学得好好的,下了课却很少见学生主动运动;体育课上表现得有模有样,生活中的体育习惯却没有多大改变。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脱节,大大削弱了体育教学的实效性[2]。

(三)学校、家庭、社区联动不够

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绝非体育教师一人之力所能完成,需要学校、家庭、社区的通力合作。然而,当前这三者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联动。学校重视体育课,但课后缺少运动环境;家长重视学习,但忽视体育锻炼;社区有资源,但未能有效开放共享。

三、小学低段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体育生活化”的教学思想。备课时,要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体育游戏,巧妙融入学生的生活元素,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如在教学“安全运动和游戏”时,教师可以模拟马路、操场、公园等不同场景,引导学生分析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进行游戏化的安全演练。在寓教于乐中,学生不知不觉养成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再比如,在教学“爱清洁 讲卫生”时,教师可以组织“小小卫生监督员”活动,在教室、食堂等日常生活场所,用纸笔记录生活中的不卫生现象,张贴在班级警示牌上,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情境的生活化,让学生在体验中悟到运动的快乐,感受体育蕴藏的大智慧。

(二)丰富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生活实践

教师要优选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可以吸收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操作的民间游戏,把学生的课余生活引入课堂。如教学“游戏比赛守规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玩过的游戏及其规则,相互比较异同之处,在交流中感受游戏规则的意义。同时,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体育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把体育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第七课“认识身体”的教学中,可以布置这样一项实践任务:利用周末时间,和家人一起做一次全身运动,可以去公园跑跑步,可以去小区广场跳跳绳,然后把感受写在“我运动 我快乐”的手抄报上。生动有趣的体育活动,拉近了体育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与生活的互动中,更坚定了热爱运动、终身锻炼的信念。

(三)加强社会合作,构建三位一体育人网络

体育教学的生活化,需要多方主体的协同参与。学校要加强与家庭、社区的联系与合作,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亲子运动会,邀请家长参与体育教学,在亲身体验中认识体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同时,充分利用社区的体育场馆资源,和社区合作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如开展“我眼中的社区体育”调查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社区,考察社区的体育设施建设与利用状况,并为进一步完善社区体育建设建言献策。学校、家庭、社区形成合力,优势互补、互促共进,必将为学生构筑起“体育生活化”的立体大课堂。

结语:

体育不只是一节45分钟的课,更是融入生活的一种享受。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生活中收获体育的快乐,是每一位体育教师的神圣职责。让我们携手同行,把握生活化教学这一“金钥匙”,为孩子们打开通往运动世界的大门,让阳光、空气和欢笑,永远伴随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黄建华.体育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体育生活化教学路径探析[J].体育风尚,2024(7):59-61.

[2]郭祎.建构生活情境激活体育课堂——小学体育教学生活化策略探讨[J].东西南北(教育),2020(6):4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