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司法警院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长效机制研究
余训锋 敖天翔 郝荣彬 罗伟 谢李蓉
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摘要:司法警院因其专业开设及行业产业面向的特殊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存在一定的掣肘,论文指出了司法警院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开展校企合作共建专业面临的挑战,分析了合作共建专业的内涵和不同类型专业产教融合的特点,阐释了构建校企合作共建专业长效机制的重要意义,并以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为例对长效机制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从而为司法警院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共建专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建专业;长效机制
产教融合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在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助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等方面一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强国规划纲要》把深化产教融合摆在重要位置,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系列文件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必须施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司法警院作为职业教育中的特殊一员,因其面向行业、岗位和就业单位的特殊性,如何确立合理适配的产教融合模式,如何踏上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发展路径,已经成为司法警院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共建专业面临的挑战
(一)对校企合作的高期待与自身建设能力不足的矛盾
从国家政策到学院实践,校企合作被寄予厚望,被视为职业教育破局的关键。然而,传统职业教育模式长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难以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学院在内部建设能力上的不足,正是校企合作中的短板。学院教师普遍缺乏企业实践经验,难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导致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课程内容更新缓慢,无法及时反映行业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差距。校企合作的本质是通过引入企业资源,激活职业教育的“造血能力”。然而,在实际合作过程中,学院是否过度依赖企业力量而忽视了自身建设能力的提升。
(二)对校企合作的高热情与合作意向需求不匹配的矛盾
校企合作中“校热企冷”的现象长期存在,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学校希望通过校企合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但企业可能因成本、收益等因素参与积极性不高。这种合作意向的不匹配,导致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学校希望通过校企合作提升教学质量,而企业更关注短期利益,如通过实习生降低人力成本。现有的合作模式多以学校购买服务为主,企业缺乏主动参与的动力,难以形成深度合作。校企双方在核心诉求上存在较大差异,使得企业难以真正下沉到教学与专业建设中。
(三)对校企合作的高要求与校企不同主体之间的不兼容
校企合作中学校与企业之间存在需求与目标上的本质区别。学院和学生对校企合作有较高的要求,希望企业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实习岗位、先进的实训设备等,希望通过合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而企业更关注自身的运营效率和成本控制。企业的管理模式、工作节奏与学院的教学环境存在较大差异,企业的实际环境和条件可能与学院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这种不兼容性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效果。此外,企业的风险管控和成本核算等问题,也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共建专业概述
(一)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内涵
“共建专业”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改革发展的“深水区”,校企合作共建专业是一种通过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开发和建设专业,以满足市场需求、培养紧缺人才的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学校和企业共同设置新专业或调整原有专业,使其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二)校企共建专业的主要内容
1.校企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和企业共商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学校与企业通过深度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过程。企业参与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提供行业动态和岗位需求,帮助学校调整课程内容,确保教学与行业接轨,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校企共建专业课程。企业参与行业需求调研,共同研制课程建设标准,确保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行业标准对接。引入企业真实案例、技术标准,开发实践性强、紧跟产业发展的课程模块(如项目制课程、工作坊)。根据技术迭代与企业反馈,定期优化课程内容,融入新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
3.校企共育师资队伍。学校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参与技术研发;企业工程师、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或产业导师。校企联合成立教研团队,共同开发教材、制定教学标准,提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能力。
4.校企共建实习基地。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学校提供场地,联合建设校内实训室或校外实践基地。学生分阶段进入企业真实岗位实习,参与生产流程或项目开发,强化职业适应能力。校企共建双创基地,提供资源支持学生开展创新项目或创业实践(如企业命题竞赛、孵化器入驻)。
5.校企共培职业文化。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建专业过程中,共同培育职业文化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旨在将企业优秀文化和价值观融入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企业参与课程开发,将职业文化内容融入课程体系。学校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亲身体验职业文化。
(三)司法警院专业设置及产教融合特点
司法警院专业设置有其特殊性,主要培养监狱戒毒人民警察、人民法院检察院司法警察、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者,以及法律服务、安全防范、应急管理等领域高素质警务实战人才、基层法治专门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
司法警院专业开设以人文类专业为主。主要有刑事执行、行政执行、司法警务、法律事务、社区矫正等,主要培养监狱、戒毒、司法局所等司法行政机构的人民警察和基层法律工作者,其毕业生所面向的就业单位主要是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其主要任务并不在国家产教融合系列文件精神重点围绕的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体系范围之内,也很难对接上地方万亿级和千亿级重点支柱产业,所对应的行业和岗位没有加工、生产、制造属性,很难直接对接产业链、创新链,也基本与产业转型升级无关,因此,司法警院人文类专业很难用现有的产教融合模式和方法去套用执行。
司法警院专业开设以理工类专业为辅。主要有安全防范技术、智能安防运营管理、应急救援技术、建筑消防技术、司法信息安全、信息安全技术应用、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应用等,主要培养能够从事中小安防工程设计、安装、调试和运维工作;从事信息安全系统集成与运维、信息安全技术支持以及监所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运行维护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毕业生所面向的就业单位主要是相关行业中的各类企业。司法警院理工类专业所对应的行业和岗位,在一定程度上合乎区域发展、产业发展规划,具有产业的属性,“产”的特点较为鲜明,可以在现有的“产教融合”框架下开展相关工作。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司法警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司法警院通过与行业单位、企业的深度合作,学校能够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和企业需求,将企业的实际生产(或工作)流程、岗位标准和最新技术技能融入到教学内容当中,使课程设置更加贴近行业实际。行业专家和企业一线能工巧匠能够走进课堂,带来真实的工作场景和项目案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的应用,提升实践能力。这种校企协同育人的模式,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为学生顺利就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有利于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后,企业能够为学校教师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让教师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流程,从而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双师素质。同时,企业还可以与学校共同投资建设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加先进、真实的实践教学环境,提升学校的实验实训硬件水平。通过校企合作,学校能够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学校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三)有利于促进学校和企业相融合
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方面存在着天然的互补性。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双方能够形成更加紧密、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合作过程中,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顺畅,能够更好地协调双方的利益诉求,共同制定合作规划和发展目标,确保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这种深度融合的合作模式,不仅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能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机遇,推动学校与企业共同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四)有利于促进专业和产业相融合
通过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学校能够与企业建立紧密的沟通渠道,及时获取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人才需求标准。企业深度参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内容更新,确保学校的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例如,企业可以将最新的行业技术、工艺流程和岗位标准融入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需求无缝对接。这种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专业建设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还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人才储备,实现了专业与产业的良性互动,推动产业升级与专业发展同步提升。
(五)有利于促进招生培养和实习就业相融合
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能够有效打破招生、培养与就业之间的壁垒,实现全过程的协同育人。在招生环节,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展招生宣传,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吸引更多有志于相关产业的学生报考。在培养过程中,企业深度参与教学实践,通过提供实习岗位、项目指导等方式,让学生提前熟悉企业环境和工作要求。实习期间,企业导师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确保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技能水平。毕业后,学生凭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表现,优先获得就业机会,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无缝过渡。这种招生、培养、实习、就业一体化的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质量,也为企业解决了人才短缺问题,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
四、我院构建校企合作共建专业长效机制的探索和实践
(一)理实一体,优化调整校企共建专业模式
随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学院5个专业相继与有关企业达成了校企合作共建协议,率先实践“产学研训创”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真实的企业项目和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企业工程师深入参与教学,与专业教师协作化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无缝对接。学习项目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模拟真实生产场景,学生在工学交替的模式下,在校内就能完成产教融合的学习过程。
(二)引企入校,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合作积极性
学院大力实施“引企入校”战略,积极与行业内的优质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吸引了武汉伟创聚赢科技有限公司,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智天远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这些企业在各自的领域都具有较强的实力和影响力,为学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丰富的实践项目。
企业的深度参与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也为自身的发展带来了好处。企业工程师从学生大一就开始参与人才培养,与校方教师共同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开发。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以提前发现和培养符合自身需求的人才,实现了人才的精准储备。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在学习期间就接触到企业的实际项目和工作环境,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增强了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三)双元育人,建立校企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平台
学院与企业构建双元育人机制,明确双方在人才培养中的分工与职责。学院负责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培养,为学生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知识视野。企业则专注于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塑造。
为了保障双元育人的高效运行,学院搭建了校企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平台。这个平台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学院和企业,实现了双方信息的及时交流与共享。学院教师可以通过平台了解企业的技术创新、业务需求和行业动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使教学更加贴合企业实际需求。企业也能通过平台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从而合理安排实习和招聘计划。
(四)借船出海,提升校企合作的影响力
学院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职教出海”行动计划,依托校企合作专业,完成了“老挝国家职业标准共建互认项目——大数据工程技术员3级和云计算工程技术员4级”国家职业标准及配套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工作,实现了学院职业标准的国际输出。同时,学院还开展了对老挝职业院校大数据技术专业的师生的交流与培训工作。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既提升了学院整体办学实力,也提升了学院职业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五)加强监管,打造专业建设发展命运共同体
学院高度重视校企合作的质量和效果,为进一步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规范发展,学院于去年6月专门出台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校级层面成立了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院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院领导担任,成员由全院各职能部门(处室)主要负责人及各系部主要负责人组成。系部层面成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组,系部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其他系领导任副组长,系办公室主任、教务科长、就业科长、各专业教研室负责人及中队长为成员。
成立了专门的校企合作考核评价小组。考评小组定期对合作项目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评估内容涵盖企业参与度、学生实践效果、教学质量提升等多个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学生作品展示等多种方式收集数据,及时发现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与企业共同商讨解决方案。
五、结语
总之,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高等职业院校提升办学质量、服务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经过多年的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经形成多种运行模式,各地司法警院积极推行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新模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深化产教融合的过程中,长效机制能够有助于司法警院专业建设的新突破,司法警院要强化自身的类型特征,成为司法职业教育跨界开展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为现代司法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刘宏涛.司法警官院校深化产教融合路径研究[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23,22(01):79-82+114.
[2]朱忠义.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职院校校企共建专业研究[J].才智,2021,(18):136-138.
[3]韩洁,胡晓素.现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建设研究[J].质量与市场,2021,(23):58-60.
[4]赵晏鹤.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20,22(08):21-25.
作者简介:余训锋(1982.1),男,湖北荆州,汉,教授,硕士,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安全防范。
请注明: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2024年度合作课题:产教融合背景下学院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长效机制研究(编号:JYHZ20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