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效益研究
李春柳
南通市海门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江苏 226000
摘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中央、省委都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提高粮食综合产能,扛牢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责任的一号工程来抓,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适当提高中央和省级投资补助水平,加大对全国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工作支持力度,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监管,确保建一块、成一块,这充分体现了中央省市委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视和决心。
关键词:农田建设;效益;提高
1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
近年来,海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锚定“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这一目标,加快推进全国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试点,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核心田块连片化、项目区域规模化、建设内容标准化和建后利用高效化“四化同步”,打造一批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美丽宜耕的规模化良田。
2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
2.1经济效益
一是夯实了农田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实施,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升了农业生产能力。截止2024年底,累计新建机耕路1130公里,机耕桥梁446座,泵站518座,集中平整土地面积7.152万亩,疏浚河道195.84公里,铺设高效节水管道587.68公里(面积4.06万亩),生态护坡180.82公里,农田林网209公里,粮食烘干中心8座,仓库1.61万平方米,晒场3万多平方米,“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高标准、规模化良田初具雏形。
二是增强了粮食生产能力。小田变成大田,规模连片程度不断扩大,促进了我区新一轮旱改水,大幅提高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和耕地利用水平,高效节水灌溉区域均达“吨粮化”目标,“稻麦两熟”区已基本实现吨粮核心指标。2023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79.59万亩,粮食总产25.84万吨,增幅南通第二,市级粮油高产竞赛全部获奖,区政府被授予南通市“科学种田”流动奖杯,水稻面积从2012年的8000多亩扩大到2023年的11.07万亩,先后建成悦来、临江“万亩吨粮田”示范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日益增强。
三是提升了产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先在高标准农田发展农业产业联盟,引导农业科技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区申报、设立农业园区、生产基地。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达到5.08,较项目实施前提高0.27个等级。
四是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区,鼓励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经营,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实施,新增了烘干中心、仓库、晒场。村集体领办的新型合作农场达89家,经营面积超4.5万亩,全区集中连片200亩以上高标准农田经营主体达到了100多家。
五是增加了农民收入。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土地统一由村集体从农民手中流转过来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再由村集体领办的新型合作农场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多方参与,各方获利。
2.2社会效益
一是改善了生产条件。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一方面,田间道路系统和灌排水系的贯通,为农业机械化作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目前,海门稻麦全程机械化率基本稳定在99.8%以上,在高标准农田区域实现100%。不仅是稻麦,油菜、花生、玉米、大豆等作物也已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
二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海门充分利用高标准农田土方工程财政资金,以废旧房屋、三棚、废沟塘为突破口,变废为宝,充分挖掘土地潜能。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合理调整田块大小,控制田面高差,提高田地平整度,平整后每块田块的宽度从原来30米至50米变为100米左右。高标准农田的实施使得小田变大田,荒地变宝地,土地整治后平均溢出耕地3%。
三是提供了生活便利。高标准农田项目实施后,乡村路网通达率100%,出行更加便捷。在农忙季节,路网的形成使得种植大户能够及时将农产品运出,抢抓农时,再也不用担心因交通不便利而耽误了农时。
四是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和管理能力,提升乡村治理的水平和效率。
2.3生态效益
一是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建成生态农田3万亩,智能灌溉(远程控制灌溉)农田1.5万亩,数字农田(四情监测)6000亩。通过土壤改良和测土配方施肥措施,减少了肥料流失,减轻了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硝酸盐污染;通过土地平整、科学耕种与农田防护网建设,改善了小气候、土壤理化形状,减少地表径流,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
二是促进了农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高标准农田种植区域实现“围水造田”,对灌区内的尾水进行生态处理,利用尾水进行农田灌溉。通过新建生态水渠与节水灌溉管道、路下涵、泵站、沟河疏浚、木桩生态护坡,涵闸、排涝泵站,实现“尾水不直排,肥水不下河,养分再循环”,灌溉水质常年保持在Ш类以上。
三是提升了农产品质量。积极推行农药化肥减量化、水肥一体化等设施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行动,将高标准农田建成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通过施用有机肥,减少施用农药化肥,降低了农作物中的重金属和农药残留量,提高了农作物的安全性,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促进了绿色优质农产品的发展。
四是推动了和美乡村建设。结合“乡村振兴百村示范、农村人居环境千村整治”工程,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通过土地平整和开沟并窕改善农村水环境,通过河坡修复整理和农田绿化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一体推进田间建(构)筑物拆除、河道疏浚、水环境整治等工作,推动农田增绿增靓,持续向景观化发展,不断扮靓美丽乡村。
3主要经验做法及突破点
3.1高点站位,系统谋划部署。
区委、区政府一直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三级书记”牵头,“区级统筹布局、区镇具体实施、村级全程参与”的三级联动格局已形成,“每周一督办、一月一通报、半年一考核、动态常督查”的推进机制深入人心。
3.2整合资源,分类精准推进。
全面梳理,分类施策,充分发挥高标准农田建设土方工程15%的财政资金作用,开展田块整治,利用现有的耕地资源和挖掘其潜在的发展能力,推进小田并大田。在尊重农民权益的前提下,适度推进土地规模经营。
3.3建管并重,注重利益联结。
2020年以来,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原则,建立健全了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工程管护机制与项目建设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落实,进一步明确了项目区镇为工程建后管理的责任主体,明确管护内容、巡查重点、巡查频率和上报程序,项目通过“五方验收”后,及时向项目镇办理工程移交手续,项目区镇、村分别签订工程管理责任状和管理责任合同。
3.4强化保障,高质高效落实。
在全省率先引入国企实施集中代建管理,代建单位永信公司作为工程招标人,全面履行工程建设期项目法人职责,出台了《南通市海门区“十四五”期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集中代建方案》,由专业团队弥补建设管理力量不足问题,为项目工程质量筑起一道“防火墙”。
4存在问题
4.1永久基本农田全覆盖有难度。到2024年底,全区永久基本农田中仍有10.57万亩耕地未建成高标准农田。受南通新机场建设管控和城市发展空间规划影响,三星全镇、海门街道和四甲部分区域不能全域开展新建农田基础设施。每个区镇尚有相当数量的零星且分散的农田,分布广、面积小,都是难啃的骨头,很难实施大面积土地平整等项目。
4.2农田集中治理存在短板弱项。海门村庄农田中圈舍、散坟、废沟呆塘、杆线、零星构筑物等偏多,农田规模化建设过程中出现项目区内杆线迁移、孤房棚舍拆除、散坟整治搬迁、退林(果)还耕地赔偿成本高以及项目建设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编制补划方案相对滞后等问题,无法大面积整体实施土地整治,影响了建成后高标准农田的形象及绩效。
4.3建后管护长效机制不够健全。农田基础设施点多线长、面广量大、布局分散,不仅易遭自然侵蚀,人为破坏、使用者操作不当等导致损坏,而且泵站等设施设备维护较为困难,维修成本高、管护难度大,管护责任和机制、模式仍需要进一步压实和健全完善。
5主要对策及建议
5.1持续推进“小田并大田”,解决“地”的问题。因地制宜推进土地平整、开沟并窕,积极整合资源合力推进田间孤房、散坟、杆线搬迁,最大程度解决田块碎片化问题。一是区财政持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力度,每亩1000元的提高标准足额及时配套到位,才能拓展仓库、土地平整等与生产更密切的工程内容,才能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等重点工作有机结合,才能进一步做足规模田块这篇文章,把“良田、良种、良技、良机”等关键环节串联起来。二是项目区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履职,科学谋划,规划到位;资规部门主动担当,全力支持,有效化解用地矛盾;民政、发改部门积极作为、协同推进。
5.2引进“多元化”经营主体,解决“种”的问题。一是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着重引进实力强、素质高的粮食种植主体,防止项目区违反“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种植”的规定。二是注重引进实力强、情怀高的大型央企、国企、农业龙头企业等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开发,本地国企要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项目区产业发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全区农业产业加速发展。三是项目区镇要深挖本地能人资源,注重本地经营主体培育壮大,强化技术指导、职业农民培训、项目支持、资金支持,做大做强本地职业农民产业,防止少数外地人雁过拔毛式、掠夺式破坏耕种。四是持续扶持村集体合作农场,由村集体牵头规范流转高标准农田,集中经营零星土地,整村实行“统种统管”“代管代收”。防止撂(抛)荒行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集体增收、农民获利。
5.3探索创新建后管护新模式,解决“管”的问题。“县负总责、乡镇落实、村为主体、所有者管护、受益者参与”的建后管护机制要真正落地见效。一是项目区镇切实担负起属地管理责任,强化管护责任到镇、到村、到人,进一步规范工程资产移交、登记、管理,做到2011年以来所有工程全覆盖。二是规范土地流转,特别是高标准农田的流转行为,明确使用者管护机制,防止私下流转对项目工程质量的损坏。三是突出整行政区域覆盖和全生命周期管护,总结提炼高标准农田“保险+监理+服务”创新做法,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IDI保险项目提供经验,协同推进高标准农田管护融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管护体制改革,最大程度地提升建后管护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