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主题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中对时空观念的塑造

作者

武进平

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小梁初中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主题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中对学生时空观念塑造的重要作用及实践策略。通过对时空观念内涵、主题教学特点的剖析,结合具体教学案例,阐述了如何运用主题教学引导学生构建时空观念,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并针对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提出反思与改进措施,旨在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中学历史;主题教学;时空观念;教学实践

历史学科的时空观念是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的基础,也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传统历史教学中,学生往往对历史时空的认识较为模糊,难以构建起完整、清晰的时空框架。主题教学以其独特的整合性和情境性,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围绕特定主题组织教学内容,创设丰富的历史情境,主题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历史脉络中把握时空关系,从而有效塑造学生的时空观念。

一、时空观念与主题教学的内涵

(一)时空观念的界定与维度

时空观念包括对历史时间的顺序性、阶段性和持续性的理解,以及对历史空间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环境的认知,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时间与空间相互联系,洞察历史事件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发生、发展和演变。例如,在学习古代丝绸之路时,学生不仅要知道其起止时间和途经地区,还要理解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时空条件下,丝绸之路是如何形成并对沿线国家和地区产生深远影响的。

(二)主题教学的特点与优势

主题教学强调以一个核心主题为线索,整合相关的历史知识、史料和教学活动。它打破了教材章节的界限,使教学内容更加系统连贯,有助于学生形成整体的历史认知。同时,主题教学注重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时空观念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主题教学对时空观念塑造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支持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已有经验基础上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在主题教学中,学生通过参与各种主题活动,如历史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基于自身对历史时空的初步认识,不断与新的历史情境和知识相互作用,从而逐步构建起更加准确、完整的时空观念。例如,在“工业革命”主题教学中,学生结合自己对现代工业生产和生活的了解,通过分析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制度、交通工具变革等史料,深入理解工业革命在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中叶这一特定时间范围内,从英国扩展到全球的空间传播过程及其对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

三、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一)以“古代文明的交流与传播”为主题的教学案例

在这一主题教学中,教师首先展示了古代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文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初步建立空间概念。然后,通过时间轴梳理了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以及希腊罗马等文明的发展脉络,让学生明晰各文明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和发展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取了丝绸之路、亚历山大东征、佛教传播等典型案例进行深入探究。学生通过分析这些信息,深刻理解了丝绸之路在公元前 2 世纪至公元 15 世纪左右,连接了欧亚大陆东西两端,促进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广阔空间范围内的交流与融合,从而构建起古代文明交流与传播在时空交织下的生动画面。

(二)“近代世界政治格局演变”主题教学中的时空观念培养

教师以 17 世纪欧洲三十年战争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为起点,开启这一主题教学。通过展示欧洲近代历史地图的系列变化,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各国领土的变迁和政治势力范围的消长。在讲解过程中,教师结合国际关系理论,分析了维也纳体系、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以及雅尔塔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主要国家的利益博弈以及在全球政治空间中的布局。学生在探讨这些内容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从宏观的时空角度把握近代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规律和趋势,提升了时空观念素养。

四、主题教学中塑造时空观念的策略与方法

(一)整合教材与课外资源,创设时空情境

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以主题为核心,整合不同章节、不同版本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并广泛收集课外历史资料,如历史小说、人物传记、考古发现等,丰富教学素材。例如,在“文艺复兴”主题教学中,除了教材中的艺术作品和文学成就介绍,教师还引入了当时意大利城市的商业发展数据、美第奇家族的兴衰故事等课外资源,为学生营造出 14 世纪至 17 世纪意大利在经济繁荣、社会变革背景下,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时空情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时空根源。

(二)设计多样化教学活动,强化时空思维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在特定的历史场景中感受时空氛围。如在“美国独立战争”主题教学中,学生扮演华盛顿、杰斐逊等人物,模拟大陆会议、战争决策等场景,体会美国独立战争在 18 世纪后期北美殖民地这一特定空间内,随着时间推移所经历的艰难历程和重大历史转折。组织历史小论文撰写活动,要求学生围绕主题阐述历史事件的时空背景、发展过程和影响,锻炼学生运用时空观念分析问题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五、实施效果与反思

(一)学生学习成果评估

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学生在主题教学模式下参与度明显提高,能够更加主动地思考历史时空问题。在课后作业和测试中,学生对涉及时空观念的题目回答正确率显著上升,例如在历史事件排序、地理空间定位与历史影响分析相结合的题目上,学生的表现优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历史小论文也能够更加准确、深入地运用时空观念阐述历史主题,展现出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整体把握能力有所增强。

(二)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对复杂历史时空关系的理解仍然存在困难,尤其是在涉及多个历史事件相互交织、时空跨度较大的主题学习中,容易出现混淆和错误。这提示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差异化的教学任务和指导方案。同时,在资源整合方面,有时会出现过度追求资料丰富性而忽视了资料与主题的紧密关联性,导致教学重点不够突出。因此,教师需要进一步提升对教学资源的筛选和整合能力,确保每一项资源都能精准服务于时空观念的培养目标。

主题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中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和显著成效。通过精心设计主题、整合教学资源、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能够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建立起清晰、准确的时空框架,深化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理解,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未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技术的发展,主题教学在时空观念培养方面有望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中学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注入新的活力,助力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脉络,培养其宏观的历史视野和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