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探究形体训练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拓展与延伸

作者

管怡青

漳州第一职业中专学校

引言:形体训练是中职学校舞蹈教育教学的重要课程之一,以多种训练活动改善与优化学生的原始形体状态,在音乐、舞蹈等多元内容的辅助下塑造学生优美的身姿和气质,使学生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体态习惯。这也是素质教育理念下,优化与提升美育教育效果的重要课程内容,不仅符合当前学生追求美的心理特点,也是落实中职学校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教育目标。当前,中职形态训练存在课程教学不受重视的问题,导致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难以达成教学目标。因此,为进一步提升形态训练教学效果,中职院校探究形态训练的拓展与延伸教学,从丰富多元形体训练内容、创新多元教学方法、优化多元教学活动等角度出发,拓宽形体训练教学范围和渠道,提升形体训练教学效果。

一、职业教育教学中形体训练教学拓展与延伸的教育价值分析

(一)有利于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

形体训练活动是学生联系身体体位变化、躯体基本动作过程中形成的身体协调性、柔韧性、平衡力,进而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和形态。尤其是在中职院校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学生的身体机能,如骨骼、肌肉等快速发育,容易出现驼背、走路不协调问题。通过开展形体训练,在拓展与延伸教学活动中实现形体训练的实践与创新,不仅能够创新课堂形式,也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形体习惯和身体姿态,有利于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形体训练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优雅的音乐和真实场景,由学生感受身体体位变化和基本动作协调性。在此类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自身身体素质和身体姿态,也能进一步感受音乐等艺术元素中的艺术美,形成独特的审美体验和能力。因此,形体训练的拓展与延伸教学活动中,教师创新课程内容,学生不仅能够实现身体肌肉、骨骼等运动,也能增强学生的审美素养,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1]。

二、职业教育教学中形体训练拓展与延伸教学实践要点分析

(一)丰富理论性知识教学内容

在中职院校形体训练课程教学中,以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但由于教材编排存在滞后性特点,导致教学内容的创新性不足。因此形体训练的拓展与延伸教学就要应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理论性的知识教学内容,如融入艺术元素与形态训练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课程价值的理解。

(二)强化实践性综合教学活动

在形体训练拓展与延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分析学生的身体基础条件,开展形体实践训练、力量实践训练、综合健身项目实践训练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多元形体训练实践方向。在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中,有效达成形体训练教学目标。

三、职业教育教学中形体训练拓展与延伸教学策略(一)依据学生身体条件,丰富形体训练内容

在中职形体训练活动中,教师设计课堂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分析学生的身体基础条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形体发展方向等,为学生设计多元训练活动,创新形体训练模式等。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形体训练活动,存在课程内容单一的问题,如以形体训练教材为主并未将形体训练内容与其他学科内容相融合,导致学生理论知识视野狭窄,影响形体训练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体基础条件,开展形体训练拓展与延伸教学,将多元课程内容和形体训练内容整合起来,确保形体训练教学活动的全面性、多元性和有效性。

当前中职形体训练课程以塑造学生良好身体形态和优美体态为主要方向,单一的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特点,同时教师应用统一的形体训练内容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形体训练效果不佳或产生运动损伤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基于学生的身体基础条件,创新融入多元形体训练内容。例如,形体训练课程具有较强的艺术性特点,教师就可以将丰富的艺术性内容与形体训练课程相融合,使学生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身体条件和优美体态。比如芭蕾舞、中国古典舞等对舞者的身体形态和优美体态有严格的要求,将芭蕾舞、中国古典舞与形体训练课程内容相融合,以舞蹈的形式开展形体训练课程,不仅将形体训练理论知识以艺术多元形式呈现出来,也能使学生在学习舞蹈、练习舞蹈的过程中,学会应用正确的身体形态和优美体态进行艺术表达[2]。

以芭蕾舞基本形体训练内容为例,教师结合学生的身体基础条件,将芭蕾舞的肢体语言、动态特征和基础形体训练内容与形体训练课程内容相融合,开展多元教学活动。比如在课堂热身训练环节,教师将芭蕾舞艺术曲目诠释和著名的芭蕾舞艺术家人物形象等呈现在课堂上,丰富形体训练内容。在进行芭蕾舞热身训练时,了解肢体的各个环节部位,并认识各个肢体环节部位在芭蕾舞艺术表现中的应用特点。在初学训练阶段,以芭蕾舞蹈曲目诠释为主要目标,在课堂中重点开展初学者的把杆训练活动,即:在把杆训练过程中掌握上肢、躯干、腿等部位的正确姿态和形态,通过练习直立、灵活转弯、柔韧性和形体力度等形成基本的芭蕾舞肢体语言。在舞蹈曲目练习环节,以掌握芭蕾舞基本舞步和基本舞姿为主要方向,通过开展舞蹈练习,锻炼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跳跃能力和肢体各个环节部位的控制力。在综合性芭蕾舞表现环节,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芭蕾舞曲目片段进行排练和练习,进一步提升舞蹈表演能力。在芭蕾舞练习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掌握芭蕾舞的肢体语言表达方式和基本动态特征,塑造正确的身体形态和优美体态,与形体训练课程内容相融合,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又或者,在旅游管理专业开展形体训练教学活动中,以培养学生良好形象为主,并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内容,将形体训练与旅游文化相融合,提升形体训练针对性和有效性。如民族舞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以民族舞蹈为基础开展形体训练活动,能够使学生深入体会其中的旅游文化,并掌握民族舞蹈的形体要素,形成良好的形象。在课堂中,教师以傣族孔雀舞为教学内容,开展孔雀舞基本体态、手部动作等形体训练活动。学生将芭蕾舞学习经验迁移与应用于孔雀舞学习中,模仿与练习孔雀舞步伐、手势、肢体动作等,掌握形体训练要领,并感悟孔雀舞的特色文化内涵,学会应用形体动作展现民族风情等,提升旅游管理与形体训练融合教学效果。

(二)开展示范讲解教学,引导学生体会美感

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加强形体训练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动作、正确身体姿态为主要方向,这就需要教师开展示范讲解教学,由教师发挥传递形体训练知识与技能的桥梁作用,呈现形体训练动作的细节和标准。学生在模仿与实践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形体动作、发力点、路线、幅度等,进一步强化对形体美的认知和感知,提升正确形体动作的美感。尤其是在形体训练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讲授是一种双边活动,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优化示范讲解教学方法的应用,进而有效保障课堂教学实效性。

例如在形体训练动作基本技能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要达成形体训练、动作操作熟练、操作整合、模仿操作和定向操作等目标,这也存在一定的课堂学习难度。同时形体训练动作具有多细节、高标准的特点,仅仅依靠理论知识的讲述,难以加深学生对动作细节的理解和实践。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用示范讲解教学方法,详细展示各个形体训练动作的技巧、每一个动作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展开模仿与实践。以“形体基本素质训练”课程教学为例,在本节课中学生要学会控制腿部、腰部、胸部、腹部力量,并提升各个部位的柔韧性。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师能够发现学生对上述部位的肌肉控制能力不强。为此,教师应用示范讲解教学方法,以旅游管理专业场景为背景开展旅游专业标准站姿教学活动。如教师在课堂中建立以“酒店前厅接待服务”为主题的场景,教师示范标准站姿,即:双脚呈V字,双肩下沉、挺胸收腹、双手自然下垂、手指并拢等。同时,教师结合该主题场景,开展不同接待环节的形体基本素质训练,包括指引方向、客人引导、与客人打招呼等。如在指引方向的教学环节中,教师示范以手臂伸直、掌心向上为主要内容的讲解活动,由学生掌握形体训练细节,形成专业的形体姿态和整体形象[3]。

(三)融入多元音乐元素,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融入多元音乐元素,开展形体训练教学活动,能够打破传统形体训练教学单一模式的不足之处,使学生在体会音乐情感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形体训练体验,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课堂形体训练兴趣,也能使学生在音乐的影响下掌握节奏感和表现力,有效提升形体训练效果。

尤其是音乐元素的应用能够丰富学生的听觉体验,学生在感受音乐音色、旋律、节奏、调式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内涵,将情感体验以形体动作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丰富艺术感受和艺术表现力。以贝多芬《英雄交响曲》这一音乐元素在形体训练活动中的应用为例,《英雄交响曲》体现了拿破仑英勇的精神,该音乐作品的音色、旋律、节奏呈现慷慨激昂的特点,这也诠释了拿破仑顽强奋斗的精神和人物形象。为此,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英雄交响曲》中的人物形象和精神,使用形体动作展示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如使用铿锵有力、干净利索的形体动作表现拿破仑百折不挠的精神,并控制形体动作的幅度和力道,塑造更完整的人物形象[4]。

又或者在《月光下的凤尾竹》音乐形体训练活动中,应用缓缓流动的曲调、极具民族色彩的音色表现了极具特色的凤尾竹林,体现了在该自然情景下青年男女之间纯洁真诚的情感。学生应用形体动作表现其中的情感内涵,需要适当舒缓手臂动作,并加入踮步、跳跃等肢体动作展现在音乐作品的情感氛围,丰富音乐的表现力和情感感染力。

(四)创新设计实践教学,提升学生身体素质

在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为主要方向,这就为创新设计实践教学活动提供方向。在职业教育教学形体训练活动中,设计实践教学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融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形体表现能力。在形体训练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搭建真实的实践场景,使学生运用形体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协调性、灵活性和耐力等素质,达成形体训练教学效果[5]。

例如在形体训练教学活动中,开展以“景区模拟带团”为主体的实践活动,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设定模拟场景,开展不同类型景区的模拟练习活动。如有的小组以模拟故宫带团为背景,通过调整端庄、稳重的身体姿态,结合游客的需求不断调整合适的行走速度、站位角度、手势动作等,以此使景区带团旅游讲解等更具有专业性、体验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结论:总的来说,中职形体训练课程活动受到课程设置的影响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开展拓展与延伸教学能够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提升形体训练教学效果。在实践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体基础条件,丰富形体训练内容,创新融入音乐元素、舞蹈元素等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应用示范讲解教学等,强化学生在形体训练活动中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未来,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中职院校要不断创新与完善形体训练内容、方式方法等,应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术创新形体训练体系,为进一步落实职业教育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支持和方向。

参考文献:

[1]史文清.中职形体训练课教学方法与运用[J].现代职业教育,2021,(02):118-119.

[2]马小晴.中职学生礼仪形体训练课程教学研究[J].中外企业文化,2020,(07):90-9

[3] 席 春 媛 . 浅 析 形 体 课 与 礼 仪 教 育 相 结 合 的 教 学 方 法 [J]. 文 化 产业,2020,(14):156-157.

[4]罗毓.新课程下中职学生形体训练问题探究[J].中外企业家,2019,(30):173.

[5]张红艳.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健美操与形体训练教学的融合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08):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