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提升机械制造精度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作者

徐淑茂

普瑞特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泰安 271000

摘要:机械制造精度对于机械产品的性能、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深入探讨了提升机械制造精度的质量控制方法,首先分析了影响机械制造精度的主要因素,包括机床误差、刀具磨损、工艺系统受力变形等。接着详细阐述了从设计阶段、制造过程到检测环节的一系列质量控制措施,如优化设计方案、采用高精度加工设备与先进工艺、实施实时监测与误差补偿等。通过对这些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旨在为提高机械制造精度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促进机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机械制造精度;质量控制;方法

引言

在现代工业中,机械制造作为基础产业,其制造精度直接决定了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行业对机械产品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例如航空航天领域的零部件需要极高的精度以确保飞行器的安全与性能;电子制造行业的精密机械零件也对精度有着严格的标准。因此,深入研究提升机械制造精度的质量控制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影响机械制造精度的主要因素

1.1机床误差

机床是机械制造的关键设备,其自身的精度会直接传递到加工零件上。机床误差主要包括主轴回转误差、导轨误差和传动链误差。主轴回转误差会导致加工表面的圆度、圆柱度等形状误差;导轨误差影响工件的直线度和平行度;传动链误差则会造成传动比不准确,进而影响加工精度。

1.2刀具磨损

刀具在切削过程中会逐渐磨损,刀具的磨损会改变刀具的几何形状和尺寸,从而影响加工精度。刀具的磨损速度与切削参数、刀具材料、工件材料等因素有关。例如,高速切削时刀具磨损较快,不合理的刀具角度也会加速刀具磨损。

1.3工艺系统受力变形

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工艺系统(包括机床、刀具、夹具和工件)会受到切削力、夹紧力等外力的作用而产生变形。这种变形会导致刀具与工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加工误差。例如,工件刚度不足时,在切削力作用下容易产生弯曲变形,影响加工精度。

2提升机械制造精度的质量控制方法

2.1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优化产品结构设计

在产品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机械制造的工艺性和精度要求。合理设计零件的结构形状,避免过于复杂的结构,减少加工难度和误差积累。例如,尽量采用对称结构,使加工过程中的受力均匀,减少变形。

公差分配优化

科学合理地分配零件的公差是保证机械制造精度的重要环节。根据零件的功能要求,采用合适的公差设计方法,如极值法、概率法等,将总公差合理分配到各个组成零件上。同时,要考虑加工成本和加工可行性,避免公差要求过高或过低。

2.2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选用高精度加工设备

高精度的加工设备是保证机械制造精度的基础。企业应根据产品的精度要求,选择性能优良、精度可靠的机床设备。例如,对于精密零件加工,可以选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先进设备,这些设备具有较高的自动化程度和加工精度。

采用先进的加工工艺

精密加工技术:如超精密切削、磨削等工艺能够有效提高零件的加工精度。超精密切削可以加工出表面粗糙度极低、形状精度极高的零件;精密磨削则可以进一步提高零件的尺寸精度和形状精度。

特种加工技术:对于一些传统加工方法难以加工的材料和复杂形状的零件,可采用特种加工技术,如电火花加工、激光加工等。这些加工方法不受材料硬度等因素的限制,能够实现高精度加工。

控制刀具磨损

选择合适的刀具材料:根据工件材料和加工要求,选择耐磨性好、强度高的刀具材料。例如,硬质合金刀具适用于高速切削和加工硬度较高的材料;陶瓷刀具则具有更高的耐热性和耐磨性,可用于高速、高精度加工。

优化刀具几何参数:合理设计刀具的前角、后角、刃倾角等几何参数,减少刀具磨损,提高加工精度。例如,适当增大刀具前角可以减小切削力,降低刀具磨损;合理的后角可以减少刀具与工件的摩擦。

采用刀具磨损监测技术:通过传感器等手段实时监测刀具的磨损情况,当刀具磨损达到一定程度时及时进行更换或修磨,保证加工精度的稳定性。

减少工艺系统受力变形

提高工艺系统刚度:通过优化机床结构、加强刀具和夹具的刚性等措施提高工艺系统的整体刚度。例如,采用合理的机床布局和结构设计,增加关键部件的截面积和壁厚;选用刚性好的刀具和夹具,减少受力变形。

合理调整切削参数:根据工件材料和刀具性能,合理选择切削速度、进给量和背吃刀量等切削参数,减小切削力,降低工艺系统的受力变形。例如,适当降低切削速度和背吃刀量,增加进给量,可以在保证加工效率的同时减小切削力。

控制热变形

减少热源发热量:优化加工工艺,合理选择切削参数,减少切削热的产生。例如,采用高速切削技术可以减少切削力,降低切削热;合理使用切削液,既能冷却刀具和工件,又能减少摩擦热。

改善散热条件:在机床设计中,应考虑良好的散热结构,如设置散热片、冷却通道等,及时将热量散发出去。同时,对关键部件进行强制冷却,如主轴的冷却系统,保证其在工作过程中的温度稳定。

热误差补偿:通过建立热误差模型,实时测量和补偿工艺系统的热变形。例如,利用传感器测量机床关键部位的温度变化,根据热误差模型计算出热变形量,并通过数控系统自动调整刀具的位置,补偿热变形引起的加工误差。

2.3检测环节的质量控制

采用高精度检测设备

为了准确测量机械零件的尺寸精度和形状精度,应选用高精度的检测设备,如三坐标测量仪、光学测量仪等。这些设备具有测量精度高、测量范围广等优点,能够满足不同类型零件的检测需求。

建立完善的检测制度

制定严格的检测流程和标准,对每一个加工工序后的零件进行及时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同时,要做好检测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工作,通过对大量检测数据的统计分析,找出加工过程中的误差分布规律,为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在线检测与反馈控制

在加工过程中采用在线检测技术,实时测量工件的加工尺寸和形状,将测量结果反馈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加工参数,实现加工过程的动态控制,提高加工精度。

3案例分析

某机械制造企业生产一种精密齿轮,原有的制造工艺下齿轮的精度难以满足客户要求。通过对影响制造精度的因素进行分析,企业采取了以下质量控制措施:

在设计阶段,对齿轮的结构进行了优化,简化了不必要的复杂结构,并重新合理分配了公差。

制造过程中,购置了高精度的齿轮加工机床,采用先进的磨齿工艺;选用了高性能的刀具材料,并优化了刀具几何参数;通过改进夹具结构,提高了工艺系统的刚度;同时加强了对切削热的控制,采用了高效的切削液和冷却系统。

在检测环节,引入了高精度的三坐标测量仪,建立了严格的检测制度,对每个齿轮进行全尺寸检测,并将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反馈。

经过以上质量控制措施的实施,该企业生产的精密齿轮精度得到了显著提升,废品率大幅降低,产品质量满足了客户的高标准要求,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结语

提升机械制造精度的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设计、制造和检测等多个环节。通过对影响机械制造精度的各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采取相应的质量控制方法,如优化设计方案、选用高精度设备与先进工艺、控制刀具磨损、减少工艺系统受力变形和热变形以及加强检测等,可以有效提高机械制造精度,保证产品质量。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械制造企业应不断引进新技术、新方法,持续改进质量控制措施,以适应日益提高的精度要求,推动机械制造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机械制造质量影响因素及控制策略[J].陈威.中国设备工程,2020(08)

[2]精密加工技术与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李嘉伟.南方农机,2023(10)

[3]新时期背景下机械制造工艺分析及其精密加工技术的应用研究.何飞翔.科技资讯,20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