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与家校共育深度融合
郭素芳
沛县汉兴小学 江苏省徐州市 221600
引言
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载体,更肩负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任[1]。而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的教育理念、对数学学习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态度与习惯。教师加强数学和家校共育得结合,能够让家长转变为“参与者”“合作者”,及时了解学生课堂数学知识学习成效,为学生构建连贯、一致的教育环境,进而促使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得到持续提升,增强数学综合素养。
一、借助互联网技术教学,构建家校合作平台
要想保障数学教学和家校共育的深度融合,需要建立起一个互动平台,加强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2]。如此不仅能够减少家校冲突的可能性,提高双方的配合度。同时,教师也可以将学生的学生的情况、教学计划展示出来,让家长更清晰了解学生的状况。家长也会公布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以便教师能更好地立理解学生学习。因此教师要借助互联网技术,构建家校共育平台,以此实现对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实施了解,促进家校之间信息得以有效沟通。
例如,学生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知识时,教师便借助社交软件,如微信与家长建立了联系,分享了课堂上教学的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师则可以向教师提出问题,收集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的信息,以便调整教学方案。紧接着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展开互动交流。比如说讲解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属性时,可以鼓励学生在平板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并标注它们的属性。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使用投影仪展示学生操作过程,实时让家长进行点评,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教师在平台上布置家庭作业,鼓励班级学生测量家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物体,并计算其面积。家长则需要反馈学生完成情况,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的优缺点,并加以完善,以提高学生数学效率。
二、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布置家庭实践任务
优质的数学作业需要注重实践性与应用性,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家庭在落实“双减”政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缺乏家校协同,家长对政策理解不到位,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基于此,教师便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转变作业设计的理念和形式,引入多种家庭实践内容,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以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升数学学科素养。
例如,教师讲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在家中、社区或外出时,寻找属于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现象及物品,如推拉窗户(平移)、旋转门(旋转)、蝴蝶标本(轴对称)等。并让学生用拍照的形式进行记录,附上简单的文字说明(低年级可由家长代写)。再或者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图形变身”创作任务,在平台上提供基础图形(如正方形、三角形),学生则需要在家长的协助下,通过平移、旋转等操作拼组新图形,或利用轴对称原理剪出对称图案,将其上传至平台上。而学生在作业完成时,家长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进行引导观察,如“推桌子时,桌子是沿着直线动的,这是不是平移呀?”等等,以帮助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促进家校共育在实践中持续发力。
三、建立合理评价机制,提升家校合作质量
新课程标准对教学评价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方向,需要建立丰富的评价方式多元立体的评价维度。家校共育的理念下,教师与家长需在教育观念上达成共识,而让家长精准把握评价的核心要点及各项指导内容,正是提高评价成效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则需要在评价时,引导家长和学生积极参与到评价中,关注学生的变化,并提供激励性评价,让学生能够生成学习的内驱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教师讲解《多边形的面积》知识时,需要先设计家长评价表,涵盖 “孩子在家能主动复习多边形面积知识”“我能协助孩子完成测量多边形面积的家庭任务”“我与教师及时沟通孩子的学习情况”等内容,家长则需要根据学生对《多边形的面积》知识掌握和应用情况,采用星级评定,并附上相应的意见。而教师则需要从学生课堂表现(如回答问题、小组讨论参与度)、作业完成质量(公式运用准确性、解题思路清晰度)、家庭实践任务成果(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实践报告的完整性)等方面进行评估,并根据家长提供的意见,优化教学指导方案。每一周结束后,教师要组织一些家校沟通会,共同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讲解难点知识,家长分享指导经验,以增强学生整体学习能力,促进家校合作水平得到提升。
结束语
总的来说,家校共育深度融合对小学数学教学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家校共育,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以此来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同时家长也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状况,提供必要的家庭辅导。从而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还能够提升学生数学综合学习能力。未来家校双方需要秉持“一切为了孩子”的初心,持续深化信任、密切配合,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在数学学习中收获成长的喜悦。
参考文献
[1]安大胜.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与家校共育深度融合[J].读写算,2025,(19):64-66.
[2]陈思雨.家校共育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J].当代家庭教育,2025,(0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