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与体育融合

作者

贾政

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蒲口镇总校 071500

摘要: 此文深入探讨了小学数学与体育融合以培养学生数感的有效方法。明确界定了数感以及小学数学与体育融合的具体含义,以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剖析了其对教学融合的指导意义。提出通过体育游戏激发数感的具体举措,并结合实践案例展开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探讨改进的对策。阐述了小学数学与体育融合在培养学生数感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及经验启示,同时展望了未来进一步拓展融合深度与广度、持续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研究方向。

一、引言

伴随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学科融合已成为培育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趋势。数感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体育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元素,将小学数学与体育相融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生动、有趣的学习体验,助力学生数感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在体育活动中,数字无处不在,例如整队报数、跳绳计数、颠球比赛等,这些都为培养学生的数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融合,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体育活动中构建数感,提高数学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小学数学与体育融合的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数感的内涵及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

数感是指对数字与数量、数理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数感具有重大意义,它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实际应用能力。例如,学生在学习20以内或100以内数的知识后,通过报数游戏、跳绳计数等体育活动,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充分感受到数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进而进一步发展数感。

2.小学数学与体育融合的含义。

小学数学与体育融合是指将数学知识和技能融入到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体育活动中的数学元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体育活动中更好地构建数感,提高数学实际应用能力。

(二)理论基础阐释。

1.建构主义理论在融合中的应用。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通过个体建构知识来实现的,而并非仅仅被动地接受信息。在小学数学与体育教学的融合中,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通过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在体育活动中的报数游戏、跳绳计数等项目中,学生需要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数数和计算,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通过亲身体验,理解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从而建构起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数学中的逻辑思维与体育中的实践操作相结合,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2.多元智能理论对融合的支持。

多元智能理论提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和领域,包括数学逻辑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小学数学与体育教学的融合正是基于这一理念,通过整合数学与体育的课程内容,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在自己的智能优势领域展现自己的能力,同时发展其他智能领域,实现全面发展。

(二)指导作用。

1.为教学活动设计提供依据。

依据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设计融合数学与体育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通过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小学数学与体育融合的教学中,可以依据这一理论,创造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情境,如在体育活动中设置模拟商店,让学生通过计算找零来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将数学中的逻辑思维与体育中的实践操作相结合,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多元智能理论提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和领域,包括数学逻辑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可以充分考虑学生的多元智能,整合数学与体育课程内容,让学生在自己的智能优势领域展现自己的能力,同时发展其他智能领域。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融合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小学数学与体育融合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方面,融合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体育技能。在体育活动中融入数学知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提高数学实际应用能力;同时,通过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另一方面,融合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智能和综合素质。依据多元智能理论,融合教学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智能领域得到发展,如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等。同时,融合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综合素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小学数学与体育融合培养学生数感的具体方法

体育游戏激发数感。体育游戏是小学数学与体育融合培养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体育游戏中的数字素材以及升级游戏增加计算难度,可以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构建数感,提高口算能力。

(一)利用体育游戏中的数字素材。

整队报数、跳绳计数、颠球比赛等体育项目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字资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引导学生数数,构建数感。例如,一年级学生在学习了20以内或 100以内数的知识后,教师可以在体育课堂上组织报数游戏。男生、女生跳绳比赛时,一名学生当选手,另一名学生当裁判,通过报数和跳绳数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此外,体育课上的“喊数抱团”游戏也深受学生喜爱。游戏开始时,学生在操场上自主的绕圆圈行走,当教师下达指令后,学生立即按要求抱团,不能达到规定人数的将被淘汰。

(二)升级体育游戏增加计算难度。

在“喊数抱团”等游戏中,教师可以结合计算练习,增加游戏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反应速度和口算能力。例如,教师可以下达“4加5的和”“14 减 7 的差”“3 乘 9 的积”等指令,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计算。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反应速度,还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口算能力,避免口算的重复和单调。

总之,通过体育游戏激发数感,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体育活动中更好地构建数感,提高数学实际应用能力。

四、小学数学与体育融合的实践案例分析

(一)成功案例介绍

1.报数游戏提升数感的案例

在体育课堂上,报数游戏虽是一种看似简单的方式,却能极为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感。例如,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间隔连续式报数,即从队伍排头开始,每隔一人进行一次连续报数,同时要求学生相互交换进行练习,以此提升他们的反应敏捷度。通过这样的游戏,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角色互换的方式也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字的应用,进而使数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体育活动建立量感的案。

教师带领学生在操场上进行1分钟跳绳或仰卧起坐比赛,以此帮助学生建立1分钟的概念。例如在进行《时、分、秒的认识》的教学时,学生在初步理解相关知识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体育课上的 1 分钟跳绳或仰卧起坐练习。学生交流成绩后,教师带领学生来到操场上进行比赛并计数,从而精准地帮助学生建立 1 分钟的概念。在复习长度单位时,教师先借助尺子让学生体验1毫米、1厘米、1 分米、1 米的长度,再利用大课间组织学生进行跑步训练,让学生亲身感受 60 米、100 米、200 米、400 米、800 米的距离。在学习面积单位 “平方米” 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体验 1 平方米的地面能站立几名学生来感受其大小。对于教学重点 “体验 1 公顷和 1 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操场、篮球场、足球场、校园等场域,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引导学生体验 1 公顷和 1 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从而建立量感。

3.体育比赛促进统计学习的案。

学校组织 “阳光体育” 比赛时,教师可以结合数学学科设计小调查活动。例如,提出“全校有多少名学生和教师参加这次活动?体育馆有多少个座位?全校师生人数与体育馆座位数有什么关系?”等问题。学生为了更快地完成统计任务,会想到分年级统计人数,再进行累加,最后共同分析体育馆的座位数能否容纳下全校师生。通过这样的调查、统计与分析,学生能够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统计教学的实效性。以班级运动会成绩统计和体育明星评选为例进行数据收集与整理,如在《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单元学习中,教师提问 “咱班每名运动员的成绩怎么样,分别获得了第几名?获得第几名的人数最多?获得第几名的人数最少?获奖人数最多的项目是什么?”课堂上,教师提供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的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统计欲望,为今后学习统计知识奠定基础,学生填写选票、收集选票,然后用画 “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掌握数据收集与整理的方法。

(二)存在问题剖析

1.融合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与体育融合教学中,可能会出现学生对数学知识在体育活动中的应用理解不深的问题。例如,在报数游戏中,部分学生可能只是机械地报数,而不能将其与数学计算联系起来,对游戏中蕴含的数学知识理解有限。

游戏的难度把握不当也是常见问题之一。如果游戏难度过高,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挫败,降低他们的参与积极性;而难度过低,则无法达到培养学生数感、量感和深化统计学习的目的。比如在“喊数抱团”游戏中增加计算难度时,如果指令过于复杂,学生可能无法快速做出反应。

2.原因分析。

教师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是导致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融合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将数学知识和体育活动叠加在一起,而没有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就难以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在体育活动中的应用。

学生个体差异较大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不同学生在数学基础、体育能力和学习兴趣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使得在融合教学中很难找到一个适合所有学生的教学难度和方法。例如,有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较为吃力,在体育活动中进行数学计算时就会感到困难;而有的学生体育能力较弱,可能会在一些需要较高体能的体育活动中表现不佳。

(二)改进对策探讨。

1.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优化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游戏难度和教学内容。对于学生对数学知识在体育活动中的应用理解不深的问题,可以在游戏过程中增加引导环节。例如在报数游戏中,当学生报数后,教师可以及时提问报数与数学计算的联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对于 “喊数抱团” 等游戏,在增加计算难度时,教师可以先进行简单的示例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指令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在调整游戏难度方面,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和体育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调整。可以先从简单的游戏开始,逐渐增加难度,让学生在逐步挑战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同时,教师要密切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游戏难度,确保学生既能感受到挑战,又不会因难度过高而失去信心。

2.加强教师培训和教学资源开。

提高教师融合教学的能力,开发更多适合融合教学的资源。教师培训是提高融合教学质量的关键。可以组织教师参加相关的培训课程和研讨会,学习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在融合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如何设计融合教学活动、如何根据学生的智能优势进行教学、如何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等方面。

教学资源开发也是融合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组织教师团队共同开发适合融合教学的资源,如教学案例、游戏设计、多媒体课件等。这些资源可以在教师之间共享,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可以鼓励教师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对现有资源进行改编和创新,使其更符合学生的需求。例如,参考素材中的《体育中的数学 —— 跳远》主题活动案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类似的项目化学习课程,将数学知识与体育活动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

五、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研究发现总结。

1.小学数学与体育融合对培养学生数感的积极作用。

通过将小学数学与体育融合,借助体育游戏、活动和比赛等形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在体育游戏中,如报数游戏、“喊数抱团” 游戏等,学生不仅提高了反应速度和口算能力,还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建立了数感。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 “量” 的学习素材,通过对比学习和实际体验,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时间单位和长度、面积单位,建立了量感。体育比赛则深化了统计学习,通过设计小调查活动和数据收集与整理,提升了统计教学的实效性,为学生今后学习统计知识奠定了基础。

2.融合教学的经验与启示

强调教师要勇于探索创新,推动学科融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小学数学与体育融合的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设计融合数学与体育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优化教学方法,调整游戏难度和教学内容,提高融合教学的质量。

(二)未来研究方向。

1.进一步拓展融合的深度和广度。

探索更多数学知识与体育活动的结合点,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例如,可以结合数学中的几何知识,在体育活动中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比如在体育课上进行足球比赛时,让学生观察足球场的形状,认识长方形的特点;在篮球比赛中,引导学生思考篮球的形状与球体的特征。同时,可以将数学中的比例知识融入体育活动中,如在跳远比赛中,让学生通过测量跳远的距离和助跑的长度,计算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从而加深对比例概念的理解。此外,还可以结合数学中的统计知识,对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数据分析,如统计学生在不同体育项目中的成绩分布情况,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为进一步提高体育技能提供依据。

2.持续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

不断优化融合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数学知识和体育技能的提高,还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例如,在体育游戏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在体育比赛中,可以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比赛规则和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数学和体育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校园运动会的策划和组织活动,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比赛项目的设计、成绩的统计和分析,以及体育场地的规划和布置等,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贾政,1977.10,男,汉族,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本科,中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与体育融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考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