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课程思政视角下体育与健康教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作者

毛军

蚌埠市龙子湖实验学

摘要:随着教育观念的持续演进及对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关注日益增强,小学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始逐渐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本文旨在探索如何通过精心设计并执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来融入这些关键要素,从而支持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心理成熟过程,也为当前的教育体系改革贡献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课程思政;体育与健康;心理健康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学生心理健康日益重视,教育领域开始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身体发展,还对于塑造其心理素质、增强社会适应力及形成正确价值观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此类课程时,除了要关注学生体质的提升外,同样不可忽视对其心理状态的关注和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

一、通过渗透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精神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小学阶段的体育与健康教育主要通过身体活动来实施,这种教学方式天然地具备了强烈的集体参与性和互动性特征,为弘扬爱国主义及集体主义精神提供了理想的空间。

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融入中国体育发展历程及民族精神的教育元素。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中国奥运选手不懈奋斗的故事作为切入点,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竞技体育的成长轨迹,从中领悟到坚持不懈与爱国情感的价值所在。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通过组织需要团队合作的体育活动,例如篮球、排球比赛,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在赛前明确团队目标,在比赛中观察他们的互动表现,并于赛后讨论所体现出来的团队精神和个人责任感。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让他们逐渐认识到集体力量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对于集体的责任感。另外,课程设计还可以围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展开,举办一些具有深刻意义的活动。以“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体育文化”为主题的传统体育项目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教授太极拳或武术等。这些活动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体育背后的身体哲学和道德理念,并且在练习过程中体验到平和、内敛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实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鼓励学生探索这些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根源及其当代价值,以此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归属感。

二、通过设计抗压训练活动 提升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

小学生正处在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承受着来自学习和社交等多方面的压力。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通过结合体能锻炼与心理健康体验,为学生们搭建了一个有效舒缓压力的空间。在德育融入教学的理念指导下,体育课不仅应当注重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应致力于增强他们面对挑战时的心理韧性。

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设计以体育活动为基础的压力管理训练来促进学生的心理韧性。比如,在教授长距离跑步时,可以围绕“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的主题,引导学生完成特定里程的跑步任务。在此过程中,通过设立阶段性目标并适时给予肯定,使学生在达成每一个小成就时增强自信心和满足感。此外,还可以融入心理健康技能的教学内容,如教导学生如何运用深呼吸或正面自我暗示的方法来减轻运动中的疲劳感与紧张情绪,从而掌握在面临困境时调节心态的技术。在团队竞技项目中,例如篮球比赛,同样能够作为锻炼学生抗压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可通过模拟真实的比赛环境,让学生在“倒计时”压力下体验决策过程。赛后,组织讨论环节,鼓励学生们回顾自己在高压状态下的表现,并分享各自的减压策略。此类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逐步提高其在高压环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所学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

三、通过构建情境化教学模式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

为了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有必要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建立一套科学且系统的实践框架。利用体育活动作为媒介,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步发展。

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及其心理发展阶段,构建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学场景。例如,可以策划一场以“团队解锁挑战”为主题的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协作完成复杂的身体锻炼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密切留意学生的行为表现,并适时给予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处理可能出现的矛盾。活动结束之后,引导学生回顾整个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反思个人在团队合作中的作用及贡献。这种基于情境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韧性和社会适应力,同时也能够增强他们的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此外,还需要重视心理健康辅导在课堂上的融入。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老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运动时的表现以及与其进行沟通交流来了解其心理状况。当发现某些同学出现情绪低落或对体育活动表现出抵触情绪时,教师应采取一对一交谈或者小组讨论的形式为这些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援助。通过这种方式,体育与健康教育不仅能够促进青少年体质的发展,还能成为推动其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为其将来的生活奠定良好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课程思政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入下,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能够显著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其综合素质的发展。此类研究和实践不仅为未来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案例,也为全面推动教育创新、培养具备良好心理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面对未来的教学挑战,仍需持续探索并完善现有方法与策略,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体育课堂中实现身心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朋.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应用方法研究[J].体育风尚,2024,(08):86-88.

[2]徐良,毛军.课程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下的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创新实践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4,32(06):17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