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景观振兴背景下的田园综合体设计模式探析
苗方舟
中国华西工程设计建设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 266061
引言
乡村景观振兴的提出,旨在通过对乡村景观资源的系统性保护、修复与重塑,恢复乡村生态功能,传承乡村文化基因,提升乡村生产生活品质。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涌现的新型发展模式,将景观营造与产业发展、社区建设紧密结合,成为实现乡村景观振兴的重要抓手。
1 乡村景观振兴背景下田园综合体设计的基本原则
1.1 生态优先原则
生态是乡村景观的本底,也是田园综合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将生态优先贯穿始终。这要求在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阶段,充分尊重乡村原有的地形地貌、水文系统和植被群落,避免大规模的土方工程和生态破坏。在景观营造上,应采用乡土植物进行植被恢复,减少外来物种的引入,构建具有自我维持能力的生态系统;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推广生态化的技术手段,如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实现对自然水循环的有效保护。
1.2 文化嵌入原则
乡村文化是乡村景观的灵魂,田园综合体设计应注重文化的深度挖掘与有机嵌入,避免出现“千村一面”的同质化现象。设计过程中,需对乡村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传统建筑、农业技艺等文化元素进行系统梳理,将其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景观符号。例如,在景观节点设计中融入传统农具、乡土材料等元素,在道路铺装中采用具有地域特色的图案,在建筑风格上延续乡村传统风貌。
1.3 功能融合原则
田园综合体的核心特征在于其多功能性,设计过程中需打破单一功能的局限,实现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休闲旅游、社区生活等功能的有机融合。在农业生产方面,应保留一定规模的耕地、果园、菜园等生产空间,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确保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在生态保护方面,通过建设生态廊道、湿地公园等,发挥景观的生态调节功能;在休闲旅游方面,结合乡村景观资源开发观光、采摘、民宿、研学等旅游项目,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2 田园综合体设计模式的核心构成
2.1 景观空间布局模式
景观空间布局是田园综合体功能实现的基础,需以“山水林田湖草”自然格局为依托,采用“核心区—缓冲区—外围区”的圈层式布局。核心区作为功能集聚中心,集中布局综合服务设施、文化展示中心及特色民宿,同时预留特色业态空间:设置“乡土文化工坊”集中区,容纳非遗手作体验(如草编、剪纸)、农副产加工 DIY(如果酱制作、茶叶炒制)及“乡村故事馆”,为文化情景剧微剧场、沉浸式乡土剧本杀等业态预留场地。缓冲区承担生态过渡功能,以低干预、近自然业态为主:结合地形植入无动力乐园(用本土木材、石材构建互动设施);在滨水区域规划生态露营地(配置可移动低冲击设施);在景观节点设乡土咖啡驿站,实现消费场景与生态体验的融合。外围区以农业生产为核心,侧重体验式农业布局:在果园、菜园旁设农事体验角与采摘区;预留小型农副产初加工体验坊空间。各业态通过网络化景观廊道串联,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空间系统,兼顾景观观赏性、生态连通性与功能可达性。
2.2 功能模块整合模式
功能模块整合需基于资源禀赋实现科学组合。农业生产模块为基础,结合生态技术发展循环农业,保障农产品绿色生产与品牌化;生态保护模块聚焦敏感区域修复,构建生态监测体系以提升系统服务功能。文化体验模块注重活态传承创新,除传统展示外,重点开发参与式项目——组织非遗手工艺工坊;围绕地域传说或农事活动开发微型文化情景剧,在核心区故事馆及户外场景定期演出;设计“乡土剧本杀”或情景解谜游戏,以古井、老宅等景观节点串联剧情,推动文化体验从静态观看到深度互动的转变。休闲度假模块着力丰富体验层次,打造自然主题无动力乐园、乡土特色咖啡轻食空间、多样化生态露营地,定期举办主题市集与手作节,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并拓展消费选择。各业态与基础模块深度协同,如农副产加工体验使用外围区原料,乡土咖啡驿站销售本地文创产品,文化剧本杀路线设计兼顾生态承载力,使业态成为功能落地的核心载体。
2.3 运营管理机制模式
运营管理需平衡多元效益,采用“政府引导、企业参与、村民合作”的协同模式:政府负责政策监管,企业主导投资运营,村民通过合作社参与经营分配,形成利益共享机制。在业态运营层面,推动村民深度参与:由农户经营咖啡驿站、露营地服务,邀请非遗传承人主导手作工坊,组织村民参与情景剧演出或剧本杀NPC 角色,配套技能培训与分成机制。推行“业态联票”与“主题套票”,打包无动力乐园、手作工坊、文化演出等业态,提升客单价与整体收益。建立动态评估调整机制:定期分析各业态(如咖啡驿站、剧本杀、露营地)的客流、营收及反馈数据,对低效业态优化升级;利用预留弹性空间引入市场新兴业态,通过收益分配机制保障村民合作社、企业、管理平台的合理权益,确保运营可持续性。
3 基于乡村景观振兴的田园综合体设计优化路径
3.1 强化景观的生态修复与韧性提升
针对当前乡村景观面临的生态问题,田园综合体设计应强化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提升景观的生态韧性。在设计过程中,对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诊断和评估,采用乡土植物进行植被恢复,对退化的土壤进行改良,对污染的水体进行净化,恢复乡村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同时,构建具有弹性的景观格局,在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区域设置生态缓冲带和防护设施,增强景观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能力。通过生态修复与韧性提升,使田园综合体成为乡村生态景观振兴的示范区域,为乡村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提供支撑。
3.2 深化文化景观的活态传承与创新
为避免乡村文化的流失,田园综合体设计应深化文化景观的活态传承与创新。一方面,加强对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传统建筑、民俗风情等的保护,通过修复古建筑、整理口述史、传承传统技艺等方式,保留文化的原真性;另一方面,结合时代需求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转化,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和体验项目,如将传统农耕文化与科普教育相结合,打造农耕研学基地,让文化在创新中得以延续和发展。通过文化景观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增强田园综合体的文化吸引力和竞争力,推动乡村文化景观的振兴。
3.3 推动功能模块的动态调整与协同优化
随着乡村发展需求的变化和市场环境的波动,田园综合体的功能模块需要进行动态调整与协同优化。在设计过程中,建立功能模块的评估反馈机制,定期对各功能模块的运行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功能布局和项目设置。例如,当某一旅游项目的吸引力下降时,可结合市场需求引入新的业态;当农业生产面临市场风险时,可加强与电商平台的合作,拓展销售渠道。同时,强化各功能模块之间的协同联动,促进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如将农业生产的废弃物用于生态景观的维护,将文化体验项目与旅游线路深度融合,通过功能模块的动态调整与协同优化,提升田园综合体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景观振兴的长远目标。
4 结语
乡村景观振兴下,田园综合体设计需坚守生态、文化、功能融合原则,优化空间、模块与运营。通过生态修复、文化活化、功能协同,可激活乡村价值。未来需持续探索,让设计模式适配乡村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1] 李梦琪 . 公园城市背景下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设计 [D]. 安徽建筑大学 ,2024.
[2] 张倩倩 .“田园综合体”视角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D].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4.
[3] 朱晓泰 , 皮宏伟 .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田园综合体景观设计 [J]. 现代园艺 ,2023,46(16):96-98+104.
作者简介
苗方舟,男,汉,籍贯山东省青岛市,本科学位,初级职称: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园林景观施工与设计(生态修复,棕地改造,乡村建设等),单位中国华西工程设计建设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