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观舞蹈《儒释道》

作者

王陟鹏

四川音乐学院

一、选材立意

(一)作品选材

作品《儒释道》以儒家、道家、佛教三种不同文化为切入点,以古典舞为动作语汇通过三人舞的形式,讲述了三种文化在华夏大地上和谐共生却又和而不同。该作品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切入,儒家、道家、佛家是被中国一直以来所认同的三种文化,其中儒家和道家都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其中一种思想流派,儒家是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道家起源也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人物;而佛教则是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于公元前 6 世纪至前 5 世纪由释迦牟尼创建于古印度,约在公元纪年前后传入中国。

(二)作品立意

作品所讲述的正是在三种文化共同存在中国后,经过了相互对抗、分歧阶段,最终和谐共生的大局观,虽和谐但和而不同。表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人民的包容以及开放的态度,同时也印证了今天总书记所强调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文化意识形态方面就早有验证,也是“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共同体理念的事实依据。

二、作品结构与动作语汇

(一)作品结构

作品《儒释道》全长 6 分 13 秒,在编创结构中采用情感递进的方式共分为四段。第一段是从 0:00-1:37 ,表现的是最初儒家、道家两种文化共生时的对抗反应;第二段是从1:37-3:20,表现的是当佛教传入中国后,最初儒、佛、道三种文化的互斥,以及在互斥过程中所出现的两方联合对抗一方的画面;第三段是从 3:20-5:15,表现的是三种文化在经历了相互排斥、对抗后,逐渐了解深入,并互相接纳、融合的画面;第四段是从 5:15-6:13,表现的是三种文化在经过时间的沉淀与洗练,真正达到和谐共生,天下大同的画面。

作品第一段以双人舞形式展开,白衣代表儒家,蓝衣道帽代表道家,最初以两人无肢体接触的双人动作展开,进而过渡到双人动作配合,其中既有双人的互抗也有两人在过程中的互帮互助,象征了儒家、道家两种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关系。第二段的转折则是舞台后区一束定点光亮起,站着一位少林装扮的人物,代表着佛教,至此作品自然过渡到第二段,象征着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三种文化正式存在于中华大地之上开始了三种代表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发展;第二段中当佛教加入后,形式上从双人舞也过渡到三人舞,在表达上虽从两人过渡到三人,但传达内容仍是以三种文化的互相磨合为主,其中还出现 2 对 1的互换场面,代表着三种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都曾遇到低谷期与高峰期,直到最后变为三人在舞台中间互相面对,像一个大三角的三个点,进而三人通过一次向中心的集中调度,再互换回到三角位置,变为三人互相背对。作品发展至此,也即将进入第三段,通过三人互相拉手通过相互配合的翻身、穿插,形成三人一竖列的位置,并且各自的手依然与对方相拉,从而映射三人所代表的三种文化,已从之前的相互排斥、对抗,发展为相互帮助、相互前进。也代表这三种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已然共生、共存、共进,其中在动作设计上除了三人默契的配合,还出现了三人齐舞的片段,更加充分的说明了以上观点;作品第四段则是该作品的最高潮,既是情绪最高潮,也是动作最高潮、音乐最高潮,通过三组托举造型来呈现,最初是由道、佛共同托起儒,然后转为儒、佛共同托起道,最后是儒、道共同托起外来文化佛,三个托举造型皆在肩部之上,增强了视觉冲击力,此时三种文化真正达到了“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意境。最终音乐渐收,三人定格到一个造型中,虽在作品前半段类似造型也出现过,但最后这个造型相比之前,仿佛更加和谐、坚固,也寓意了三种文化的现存关系。

(二)动作语汇

在动作语汇上作品《儒释道》选用古典舞与现代舞来呈现。三个人分别代表三种文化,儒家、道家、佛教,因此在最初儒、道二人在完成动作时完全以古典舞动作语汇为主,因为儒家、道家本就是中国本土文化,运用古典舞语汇更加贴切,而当佛教出场后,他的动作就又会偏向现代舞一些,也可能编导想要寓意佛教是一种泊来文化,因此在最初运用一些现代舞动作语汇,能够使观众更清晰的区分,以及更好的表达。然后随着作品的推进,三人动作慢慢趋同于一致,最初是一段古典舞元素的齐舞,之后又是现代舞元素的齐舞,皆在表明三种文化在中华这片土地中相互学习,互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服装、灯光、调度

作品中除了主题、结构以及动作语汇、音乐,服装、灯光以及演员的调度也是完整作品不可或缺的一环,其与动作语汇的和谐适配度十分重要。

(一)作品服装

作品《儒释道》因表达需要,在服装上三个角色分别选用不同服装。三个角色分别代表儒、佛、道。因此在服装上,代表儒家的角色身着一身白衣,头戴发网,似古代的文墨书生,象征儒家文化;代表道家的角色则身着深蓝色道袍,头戴道帽,酷似道观中的道长形象,以此来象征道家文化;代表佛家的角色则身着一身中国人十分熟悉的少林服装,在服装上进行了中国本土化处理,使用“少林小子”的服饰,让观众更加清晰的辨认佛家形象。

(二)作品灯光

在灯光设计上,作品整体氛围偏意境风,因此在灯光使用中化繁为简,灯光整体氛围偏清冷,前半段主要以冷白光、蓝白光为主,整体亮度偏暗,能够更加突出动作质感,最后一段结束前,灯光变为赤红,象征着情感的高潮与冲击,但为了与前半段相和谐,并没有把整个舞台打亮,而仍然是局部,意在保持之前所营造的氛围感。

(三)作品调度

在作品《儒释道》的调度中,不难发现“圆”调度始终存在于作品之中,除了最初双人舞是在大横线上进行动作调度外,进入三人舞后,“圆”调度便始终存在于作品之中,这也是为了突出表达作品主题“和而不同”的典型调度,以及点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圆”对于中国人所具有的独特含义。作品中例如:动作中的“圆”处理,三人动作配合中的“圆”呈现,三人调度中的“圆”走位,都将作品主题贯穿始终,并且反复强化这一表达,深刻观众对作品的记忆点与解读点。

四、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

(⟶) 文化价值

作品《儒释道》以三种文化的简称为名称,其深刻在于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这一理念,通过三种不同特质的文化,相互包容、整合的历史现象,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优良的文化基因与兼收并蓄的文化理念,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元一体的思想形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包容品格和精神底色。

(二)社会意义

该作品所表达的,也正是中国人民弥经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总体观,在中国人眼中,不同事物都有其特殊性与价值性,从来不会以此生彼灭、此存彼亡的单向思维来看待问题。五色不同,交织而成章;五音各异,交响而成乐。世界文明亦复如是。

结 语:作品《儒释道》从舞蹈角度入手,解读中华历史中三种主流文化的演变、发展过程,以及表达中华传统文化观“和而不同”的理念,并以古说今,与当下社会发展所强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呼应,展现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优良精神基因和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处世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