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论独舞《越女词》中古代诗词的人物转化与艺术升华

作者

马浩瑞

四川音乐学院

一、原诗文本分析:越女形象的文学塑造

李白的《越女词五首》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江南越地少女的纯真活泼与烂漫风情。诗中写道:“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短短四句,便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采莲图景:清澈的耶溪畔,采莲少女偶遇行客,一边欢快地唱着歌,一边轻盈地划动小船返回;她们笑着躲进荷花丛中,假装害羞不肯露面。诗中“棹歌”“荷花”“佯羞”等意象,不仅营造出灵动优美的意境,更通过动作、神态的描写,塑造出天真烂漫、俏皮可爱的越女形象。

在这组诗中,李白运用白描手法,不着过多修饰,却将越女的纯真无邪刻画得淋漓尽致。她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充满了自然的生命力与青春的活力,展现出江南女子特有的温婉灵动气质。这种文学塑造为舞蹈创作提供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基础与情感表达空间,舞蹈编导需要思考如何将诗中的文字意象转化为直观可感的肢体语言与舞台形象。

二、舞蹈创作构思:从诗词到舞蹈的转化路径

(一)主题立意的确立

独舞《越女词》的编导在创作时,紧紧围绕李白原诗中越女的纯真烂漫主题,结合当代审美需求,确立了以“展现江南少女的灵动之美,传递自然纯真的生命气息”为核心的创作立意。在保留原诗意境的基础上,赋予作品新的时代内涵,使古老的诗词形象在当代舞台上焕发出新的光彩。

(二)人物形象的提炼与升华

编导从原诗中提炼出越女“活泼、俏皮、纯真”的性格特点,将其作为舞蹈人物塑造的核心要素。同时,通过对江南地域文化的深入挖掘,融入江南水乡的柔美婉约气质,使越女形象更加丰满立体。在舞蹈中,越女不再仅仅是诗中的文学形象,而是成为一个具有情感、性格与生命力的舞台人物,观众能够通过舞者的表演,感受到越女的喜怒哀乐与内心世界。

(三)结构编排的设计

在舞蹈结构编排上,编导采用了“起承转合”的叙事逻辑。最开始的这一段基本上都是低空间的动作,营造的氛围是非常静谧,非常悠闲的状态。比较突出江苏、浙江这一带,浓厚的水乡文化。通过节奏明快的音乐与活泼灵动的舞蹈动作,展现越女采莲、嬉戏的欢乐场景;随后,在遇到行客时,舞蹈节奏稍作停顿,通过细腻的表情与动作变化,表现越女的羞涩与俏皮;结尾部分,以柔和的动作与音乐,呼应开场的意境,给观众留下余韵悠长的审美感受。这种结构编排既符合原诗的叙事脉络,又通过舞蹈的艺术形式进行了再创造,使作品层次分明、富有感染力。

三、肢体语言的运用:越女形象的动态表达

(一)基本动作语汇的构建

在《越女词》中,编导为塑造越女形象构建了独特的动作语汇。借鉴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元素,融入江南民间舞蹈的柔美、轻盈特点,创造出一系列富有表现力的动作。例如,舞者以手腕的灵动翻转模拟采莲时的动作,以脚步的轻盈跳跃展现越女的活泼俏皮,以身体的柔美曲线体现江南女子的温婉气质。这些动作语汇既保留了古典舞的韵味,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生动地诠释了越女的形象特点。

(二)情感表达与肢体动作的融合

舞蹈中的情感表达是人物塑造的关键。在《越女词》中,舞者通过肢体动作与表情神态的有机结合,将越女的纯真、羞涩、欢快等情感细腻地展现出来。当表现越女采莲时的欢快心情,舞者动作幅度较大,节奏明快,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而在表现越女“佯羞”时,舞者则通过低头、掩面、脚步轻移等动作,配合略带羞涩的眼神,将少女的娇羞之态刻画得入木三分。这种情感与动作的深度融合,使越女的形象更加真实可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三)动态与静态的对比运用

为增强舞蹈的表现力,编导巧妙运用动态与静态的对比。在表现越女嬉戏玩耍时,大量运用快速多变的动态动作,如跳跃、旋转、奔跑等,展现其活泼好动的性格;而在某些情感表达的关键节点,则通过静态造型的运用,如定格、凝视等,突出情感的瞬间凝聚,使观众更能感受到越女内心的细腻情感变化。动态与静态的交替呈现,使舞蹈节奏张弛有度,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层次。例如,在第四首古诗中,涉及到两个地区,一个是东阳,一个是会稽。东阳是浙江金华市,会稽是浙江绍兴,它是有一定地理距离的。在这首古诗描述是一男一女,互相相遇,互生好感。但是又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办法走在一起。会附带着遗憾、不舍、痛苦、纠结。“东阳素足女,会稽素舸郎。相看月未堕,白地断肝肠 。”这一段,舞台上灯光也有点黯淡下来。如果把这个一系列的故事,当作一天来看的话,这个时候有点像黄昏。在舞蹈当中我们也可以听到,旋律开始出现了变化。最开始的变化还是一种心动的感觉。整个人的性格之前是很有棱角的,一种不内耗、无所谓的状态。到现在可能内心装了心事,肢体语言的表达会比之前更情意绵绵一些,更婉转更线条性一些。再接下来音乐的变化,那就是表现刚才所说的不舍、遗憾、痛苦。也会有很多腰的动作,胸腰、大腰、吊腰,来表现内心的一种呻吟、无力、无奈。

四、古代诗词与舞蹈融合的意义与价值

(一)文化传承与创新

古代诗词与舞蹈的融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将诗

词中的文学意象转化为舞蹈艺术形象,使古老的诗词以新的艺术形式得以传承与传播。同时,在融合过程中,舞蹈创作结合当代审美需求,赋予传统诗词新的内涵与表现形式,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二)艺术审美价值提升

诗词与舞蹈的跨界融合,丰富了艺术表现形式,提升了作品的审美价值。诗词的文学意境与舞蹈的肢体语言相互交融,为观众带来了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审美享受。《越女词》中,诗的优美意境通过舞蹈的动态呈现得以具象化,而舞蹈的肢体表达又赋予诗词新的艺术生命力,二者相得益彰,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审美体验。

(三)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

通过古代诗词与舞蹈的融合,作品能够更好地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增强文化认同感。当观众欣赏《越女词》时,不仅能感受到舞蹈艺术的魅力,更能通过诗与舞的结合,唤起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记忆与情感,从而加深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五、结语

独舞作品《越女词》成功地将李白的同名诗词转化为生动鲜活的舞蹈艺术形象,通过巧妙的创作构思、富有表现力的肢体语言、精美的舞台视觉呈现,实现了古代诗词人物在舞蹈中的精彩转化。这一创作实践不仅展现了诗词与舞蹈跨界融合的独特魅力,更为传统诗词在当代舞蹈创作中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中,我们应继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探索诗词与舞蹈等艺术形式融合的更多可能性,让古老的诗词在当代舞台上绽放出新的光彩,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艺术力量。